搜索
 

千秋俎豆 东瓯王庙

2020年12月1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3-03-21 00:00:00

日前,正在重建的东瓯王庙工地出土了多件文物,有明代石香炉、清代青石烛台以及残碑、瓦当、瓷碗等,令人遥想此地曾经的文物荟萃。

巍巍庙宇 历代兴废

汉惠帝三年,东瓯王驺揺墓筑瓯浦山东麓,并立祠祀之。温州建城后,人们在今永宁寺址(市区朔门永宁巷82号),建祠奉祀东瓯王,世称“永嘉地主昭烈广泽王”。元至正十八年(1358),方国珍之侄方明善攻占温州,祠遂废。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钦定汉东瓯王之神,每年三月初八致祭,祭品为猪1头,遂于故址建庙。后迁状元坊。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永嘉知县文林(文徵明父亲)见当时的东瓯王庙“庙旧狭隘”,故向朝廷奏准改建肇始于唐代的东岳庙,毁庙里其它神像,借此专奉东瓯王,且改写庙额。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华盖里94号的东瓯王庙前身。

嘉靖十三年(1534),该庙的门廊拔于飓风。温州郡丞刘正亨、兵部武选协司署郎中王叔杲,见状慷慨捐资重修。其间鸠工简材,易朽蠹,涂丹垩,累甓为壁,撤桥为台,面衢重树门屏。万历八年(1580)竣工时,整座庙宇望之金碧辉煌,苍翠森然,闳丽如同帝居。

清康熙二年(1663),因年久重修。道光二十年(1840)再次重修。辛亥革命后,温州军政分府都督徐定超(1846-1917),与吕渭英等地方绅士,共同集资修葺东瓯王庙。内外门堂深邃,楹联匾额琳琅,目之所及,无不与华盖山上的浮岚紫翠相映成趣。

解放前,东瓯王庙曾一度成为国民党军警的办公场所,后被社会上的游民和乞丐占用。解放初期,这里成了南下部队二十六军的营房,并养有军马。1955年,部队将此处与原设于今温州军分区范围内的东山、崇德两小学对调,在华盖里的东瓯王庙内,将其合并改办为县学前小学,大殿作礼堂,两廊作教室,学校里的桌椅板凳,均在暑假期间由部队的马车运送。后改称华盖里小学,再改办温州市聋哑学校。

大殿雄伟 祭祀瓯王

东瓯王庙的中轴线上,依次建有照壁、月光池、山门、戏台、放生池、大殿、娘娘宫等建筑。

山门八字形,三间砖石结构,正上方镶嵌楷体直书“东瓯王庙”4个大字的青石匾。大门包着铁皮,地面设垂带踏跺,大门两侧青石柱前,原有一对

俗称“石鼓”的扁圆形抱柱石,至今尚存雕刻精美的凤舞牡丹、双龙抢珠、狮子捧球等高浮雕青石图案,并有“画野分疆,瓯脱江山开辟早;务农兴业,海隅民物阜康初”,“报仇雪耻,地辟瓯邦茅土分封崇祖国;震古烁今,灵昭华盖城池巩固赖神功”两副楹联,生动勾勒出东瓯王的丰功伟绩。

大门台的正对面是月光池,碧波粼粼的池水中,亭亭玉立一尊建于明代的石香炉。它包括六角形的基座、柱身及托盘、香炉等,总高度约三米。其中青石三足香炉直径54厘米,上有精美的双龙抢珠等高浮雕图案,香炉底部镌刻“天启六年丙寅岁(1626年),东加(嘉)里人陈子正喜施”十六字铭文,鼎足上端刻有猛兽。月光池背后的照壁顶部,前后都铺盖着一排整齐的黑色筒瓦,瓦当上印有威严的龙、虎等图案,望之令人思绪万千。

笔者日前拜访附近101岁的林花妹老寿星,深入获悉东瓯王庙的具体状况。据介绍,进入山门,古色古香戏台与大殿之间的广场中,有一长方形放生池,四周围以青石栏杆,池中碧波荡漾,锦鲤成群。1955年9月,笔者从东山小学一年级转到这里的县学前小学读二年级。开学后不久,山门内威风凛凛的马、赵、温、岳四大元帅神像被拆除。为扩大操场及学生安全需要,放生池改填成一口小水井。

马元帅就是华光大帝,姓马名灵耀,即民间俗语“马王爷三只眼”的马王爷。赵元帅即《封神榜》中的玄坛真君赵公明,因其掌管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位小神,被民间尊为财神。温元帅姓温名琼,汉代温州人,青面赤发、手握法器,传说被玉帝敕封“元金大神”,赐其金牌一面,上有“无拘霄汉”四字,可自由出入天门,并奉旨巡察五岳名山,驱邪伐妖。岳元帅就是南宋大名鼎鼎的抗金英雄岳飞。

东瓯王庙大殿左右分设南北两廊,依次塑有造型生动的十太保等神像。大殿则雄踞在高耸的神坛之上,人们只能从其两侧的通道拾阶而上,并称其大门为“午朝门”。殿内正前方供奉一大一小两尊东瓯王塑像。均头戴九旈冠、身穿蟒袍、腰系玉带、足蹬高靴,手握扶把端坐在龙椅上,好一副帝王气派。其中后排那尊高达四五米的温州最大的东瓯王塑像,人们称之为“泰山王”。

据清《永嘉县志·古迹·金石》记载,东瓯王庙大殿旁有明万历十一年(1583)王叔果撰写的《重修汉东瓯王庙碑》。此外,还有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泰顺知县欧阳希亮宦游途经温州时,撰写的《告祭汉东瓯王文并序》碑。他在碑文中自称为东瓯王“远孙”。

周边建筑 众星拱月

东瓯王庙的左后山观音阁旁的崖壁上,横刻“一清泉”三个篆字。泉左岩石上镌“东山山下泉,无尘长皎洁。不须比饮廉,还似天边月。”“混沌穿岩出,上同天一色。不知千万年,谁是濯缨客”诗二首。末行落款“□庵题”。泉澄澈一色,不染纤泥,水甘且冽,食者往往愈病。明成化十八年(1482),明代温州士民遂甃以石而亭其上,题曰“一清泉”,而庙内还一方《一清泉碑》,上刻“横卧月台下”五个大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距东瓯王庙东南角仅二十来米,华盖山上的龙头庵(今华盖里66号),清代温州学者周衣德曾有《龙头庵观谢康乐题崖诗》以赞其盛。诗中所说的“谢康乐”,就是我国山水诗鼻祖、南朝永嘉郡太守谢灵运。

温州昔有九山十八溪、二十八井。东瓯王庙“月光池”中的池水,就源自十八溪中的大殿前溪,溪水向西流经河西桥、墨池坊、瓦市殿巷,通达南北大街西侧的河道(今解放后巷),可融入温州城乡各地之河道。二十八井中的县学井、铁栏井、炼丹井、蒙泉井、横井,均在东瓯王庙周围二百米之内。东瓯王庙毗邻的华盖山太玉洞天和三官殿,庙会期间还会举行“立斗悬旗拜九皇,消灾灭罪祷苍穹。洞天太玉三官殿,九昼九夜礼忏忙”的拜九皇活动。而凡神诞、庙会、集市期间,东瓯王庙与其南面相邻的东岳庙(俗称小殿,今为温州市五幼),都会邀请各地著名戏班酬神并进行“斗台”活动。

六十年来,笔者一直住华盖里,当地人至今仍叫东瓯王庙为“大殿”,其得名来自历史上附近密布东岳庙、文昌阁、玄坛殿、龙头庵、资福寺、三官殿、太阴宫、太玉洞天、容成庵、炼丹井等古建筑,犹如众星拱月般地围绕其旁,故有“大殿”之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