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读数字背后的司法为民

2020年12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3-02-19 00:00:00

2012年的温州,风起云涌,跌宕起伏。从大力化解社会矛盾,到提升司法公信力,从依法保障温州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到十大项目助推社会管理创新,温州两级法院用自己的方式实践为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承诺。也许,通过以下一组组鲜明的数据,更能解读出法院工作中折射的司法为民,以及为加快推进“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信心和决心。

关键词一 维稳止纷

关键数字:2012年全年共受理各类案件120994件,办结118947件,分别上升28.6%和30.6%;收、结案增幅均居全省第二。全年共审结一审刑事案件15810件,二审刑事案件1238件,分别上升34.5%和22.7%。全市法院审结的58829件一审民商事案件中,调解撤诉率达66.98%,调解案件自动履行率达79.75%。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案件3304件,调解成功率达83.08%。办理人民调解协议确认案件1287件。

解读:面对局部金融风波引发的诉讼洪峰和温州金改先行先试的巨大考验,全市法院妥善审理一批大要案,依法严惩暴力犯罪、毒品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和贪污贿赂犯罪;在全省率先出台《危险驾驶犯罪量刑细则》,依法惩处醉驾、毒驾等威胁群众安全感的犯罪,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深化落实“全面、全程、全员”调解机制,加强诉讼调解和诉调衔接工作。文成法院创设特邀海外调解员制度,委托调解率居全省基层法院首位;行政审判确立了“裁执分离”强制拆迁新模式,试点设立行政争议协调委员会。

关键词二 阳光工程

关键数字:2012年全市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31次,组织法院主题“公众开放日”115次,主动邀请代表委员、国企干部、社会公众4000多人次旁听大要案庭审。

解读:全市法院自觉接受人大、政协、检察机关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倾力推进阳光司法工程。在全省法院率先刊办报刊,定期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报法院工作情况;聘请20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全市法院特约监督员,主动邀请其列席法院重要会议、视察法院工作、观摩评议庭审、现场监督执行;认真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不断提升其陪审水平和参审比率;利用电子邮箱、博客、QQ及微博等,加强民意沟通。全年就金改司法保障、打击危险驾驶犯罪和知识产权审判等工作召开新闻发布会31次,组织法院主题“公众开放日”115次,主动邀请社会各界4000多人次旁听应国权等大要案庭审,司法透明度进一步提高,温州中院获评“全国司法公开示范法院”。在自觉接受外部监督的同时,温州中院还通过创新廉政教育、规范审判管理等途径切实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努力打造“阳光队伍”。

关键词三:创先争优

关键数字:全市法院一线法官人均结案数185.4件,同比上升29.41%。有1人被评为全省审判业务专家,22人入选全省审判执行人才库,全年共有144篇论文、案例公开发表或在省级以上评比中获奖。

解读:2012年,温州法院在审判工作、执行工作、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优异成绩。全国优秀法院、全国司法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法院优秀庭审先进集体、全国法院涉港澳台司法协助工作先进集体、全省阳光司法优秀法院、全省优秀法院,荣誉接踵而至,先后有47个集体、91名个人受到中央、省、市级表彰,各项工作均走在全省法院的前列。

关键词四 保障民生

关键数字: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力度,全年依法缓、减、免收诉讼费198余万元,对92名当事人发放救助金194.43万元。

解读:全市法院践行民本司法,全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审理涉家庭暴力刑事案件的指导意见(试行)》,全市法院重点人民法庭普遍建立反家暴合议庭,强化对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司法保护,着力打造国家公权力介入家庭暴力防治的新途径;依法妥善审理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案件,妥善审理局部金融风波影响下的劳资纠纷;进一步拓展司法便民措施,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力度;在涉及讨薪、赡养、抚养等民生问题的案件中,全市法院大力开展执行工作,通过不断完善执行案件信息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工商部门法定代表人黑名单系统等对接机制,会同温州机场限制“老赖”乘坐飞机,扩大“限制高消费制度”的社会影响,促使一批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了债务。

关键词五 便民诉讼

关键数字:全市12家法院均通过了“省级立案文明窗口”考核验收,6家法院已将立案信访大厅升级改造成“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

解读:全市法院全面打造“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让老百姓切切实实“看得明,听得懂,用得上,跑得少”:从诉状递交、审查立案、受理登记到诉讼费预交、司法救助等各个环节,均可由窗口一站式办理;对劳动报酬、赡养费、抚养费等涉及弱势群众的案件和其他民生案件开通绿色通道,提供相关法律帮助;设立法官导诉窗口,提供诉讼咨询服务;为不识字的群众提供口头起诉,办理口头立案;为长期卧床行动不便的当事人提供上门立案服务;在立案大厅引进二代身份证读卡器,设置候访群众休息区,为来访群众提供一系列便民措施。

法庭是便民诉讼的“前沿哨所”,温州两级法院从2009年推行“便民诉讼二十条”以来,已在人口较多的建制镇、交通不便、偏远的乡设立了审判点82个,做到“法官多下乡,群众少跑路”。

关键词六 服务金改

关键数字:2012年,全市法院共受理金融类案件6458件,办结5393件,结案标的140.58亿元,分别上升152.07%、136.02%和712.13%;受理民间借贷案件19446件,办结19511件,结案标的197.64亿元,分别上升61.46%、88.13%和266.9%。

解读: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在温州设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法院出台《关于为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在全省率先全面设立金融审判庭;从2012年4月份起,在全省率先部署开展保护金融债权专项活动;积极应对民间金融问题出台《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打开门受理破产案件,并倾力支持帮扶有市场有前景的企业重组、重整。

关键词七 管理创新

关键数字:大力推进小额速裁机制,速裁案件调撤率高达99.3%,平均审理天数仅6天,比同期简易程序平均审限减少26天。全年共通过查控系统查询被执行人财产494863次,查询到银行存款71.24亿元、车辆9164辆、房产7743处、土地3309处,促成22462件案件全部或部分执行到位。

解读:小额诉讼诉裁机制致力于打好“简”字牌,平均审理天数仅6天,一审终审,为2013年1月1日刚刚施行的新民事诉讼法提供了“温州经验”;网络执行查控体系提升工程,铸就了一个涵盖全市两级法院和276家协助执行单位的“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网上点对点执行查控精品,被誉为“温州模式”,得到最高法院和省综治委的肯定推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