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升学到华侨!”——这是温州华侨职专2012年打出的口号。
“10个中职家长,8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学。”该校校长邱永飞说,“其实,孩子虽然中考成绩不理想,但并不是他们没有能力,在华侨就读,照样能圆大学梦。”
“要升学到华侨”,华侨职专坚持升学与就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多层次办学,为学生后续成长搭桥铺路。
善改革——
华侨职专一直走在前列
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思想一直伴随并推动华侨职专的发展。在30年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华侨职专推出多项改革:率先实行“产学结合,校企联姻”的办学机制,大力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率先推进集团化办学,将学校做强做大。
2005年,在现任校长邱永飞等新领导班子带领下,学校工作做到了三大转变:一是从制度化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变;二是专业师资队伍从课堂教学向实践体验转变;三是学校发展从围墙内向围墙内外联动转变。学校对内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对外大力开拓社会短期培训,做到了学校管理人性化、专业建设特色化、师资培训校本化、办学方向市场化、学生活动社团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今,“要升学,到华侨”口号的提出,华侨职专再次以一种敢于挑战的勇士精神,对学校办学思想、方向、目标做出提炼。
促升学——
学校推行一系列措施
在学校招生手册上,记者看到,今年该校招收的各个专业,除了5个委培班外,学校推出了3+2、2+2、2+3、五年一贯制等形式直升高校的6个不同专业的班级,同时,在中(西)餐烹饪等6个专业推出了高考班和就业班。
“高考班和就业班学生可以相互流动,在高三新学年,老师会根据学生意愿及学生学科、技能等成绩,对学生适合升学或就业进行分析,并实行单考单招班和就业班重新组合和分流。”高三段段长章素瑜表示。
让对学习没有信心,或者成绩落后的学生重新激起学习的兴趣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很多人看来,中职生只要掌握一门技能就可以了,学不学文化基础知识无所谓。邱永飞却指出, “只有学好了文化基础课,才能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提供空间,才能具备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现阶段,人们一生进行多次择业是正常的,但是,只有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才能为今后的再择业服务。”
为了更好实现这一目标,从去年开始,学校教学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以“抽号听课”带动教师决战课堂,后“茶馆式”的教学理念促进师生教与学的质量,同时,制定一系列日常教学督察制度,为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强造血——
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邱永飞说,“师资力量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和就业,马虎不得。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对教师个人发展负责。”
形式上完整美观,内容上科学、严谨这是学校对教师备课教案的要求;教龄在十年以下(含十年)的教师备好详案(手写稿),提倡全体教师备详案,没有备课教案不进课堂上课,这是对任课教师提出的课堂教学规范;备课、讲课、操作课教学等,三大要点19个细节是对专业技能课教师提出的教学规范。
在一系列制度的推进下,不断壮大的师资力量成为华侨职专成才立交桥的坚实桥墩。2011年刘蔚青老师获“高教社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教学设计大赛特等奖。2012年董玲玲老师、罗诚老师分别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 “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及说课比赛旅游服务类、财经类一等奖。
华侨职专如今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受到了社会肯定和认可,每年招生火爆。今年,该校还将计划向社会招收20名学生孤儿,在未来的三年时间里,学校将提供学生每个月500元的生活费,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开支。“我们不仅会关注这批学生三年在校生活,在学生毕业之后,我们会关注学生成家立业,让失去了父母之爱的他们在学校得到老师的关爱。”邱永飞表示。
学校简介
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温州华侨中学)创建于1957年,1984年开始创办职业高中,有着20多年的职业教育历史。近年来,学校已发展壮大成为一所拥有十几个专业、60多个班级、在校生3000多人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设有烹饪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中西烹饪、饭店管理、国际商务、工艺美术、计算机应用、会计等专业,其中烹饪专业为浙江省示范性专业,双语国际贸易专业、装潢专业为温州市示范性专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