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县东屏街道的东岙村,是浙江省旅游特色村,村内不少渔家老屋都保存完好。这些老屋,大多具有典型的洞头渔村特色:外墙石头堆砌,内屋立柱隔开;屋顶覆盖灰瓦,瓦上压着石块。再加上巷道窄小,曲曲弯弯,便有了“路像裤腰带,瓦片石头盖”的民间俏皮话。
不过,这个村仙岩西路251号的陈宅,是个例外。
低调的房子和主人
从外表看,陈宅并不显得怎么特别:她的四至不甚开阔,被周边众多的渔舍簇拥;宅前的小路同样逼仄,侧墙的石头同样大小不一,屋顶的瓦片同样压着石块。只不过正门的石墙,用赤红色块石精心砌就,显得整齐一些。从总体看,与周围的渔村老建筑还是融洽的。
可推门入内,境况却大不一样。
一楼高挑。大门两边各设储藏室,左右厢房一溜三大间,以板壁相隔;中间是一个十四五平方的天井,瓦当垂挂,蓝天毕现;从天井到厅堂,按现存木柱的榫头来看,原来有镂花木窗相隔,以示内外之别:通往二楼的楼梯,“藏”在厅堂后面,以门相掩,略显隐蔽。
二楼敞亮。两厢走廊圈绕,木质廊杆用的是车木工艺,形状简洁,制作讲究。两边的厢房不像别的老屋,再用房间连接,而是各自外砌一堵攒顶状外墙。腾出的空间,别出心裁地辟成了阳台。从阳台外望,东岙渔港就在眼前,右侧半屏山,左边仙叠岩,真个是坐拥美景,尽阅千帆。
整个建筑,面积虽不大,却是布局紧凑,构建精巧,显得十分雅致。可以看出,主人有经济实力却不张扬,有文化情趣而寄情生活。
东岙村主任小洪告诉我说,陈宅建于八十多年前,老主人叫陈澜,人称“秀生先生”,曾是前清的秀才,后来还进过武备学堂。鉴于当时军阀割据,时局混乱,他遵“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古训,回乡当起了中医。
陈澜这一姓名,20多年前我供职县文化局时接触过。当时统计文物保护单位,涉及东岙村海边一纪念碑,碑文便是陈澜撰写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洋面匪患严重,渔民深受其害,地方上建立了商轮自卫性民间组织,陈澜被推为三盘区(即洞头)自卫商轮董事会主席。1929年4月5日,海匪窜犯洞头,黄岩籍船工张振声操舵驾船,载着水警追击,大败海匪,激战中大腿中弹,血流不止而殉职。陈澜力主拨款树碑,撰文赞扬张振声的成仁取义。碑文行文简洁,哀情真切。当时看了,颇为心动,便记住了这个名字。
令人震撼的儿孙事
现在在陈宅居住的,是陈澜的侄孙陈后党夫妇,年纪60出头。时隔久远,他们对老宅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也仅略知一二。只知道伯公是做医生、开中药店的。宅子的东北侧,原来还有座小建筑,就是摆放中药材的。过去海岛缺水,有的水源卫生状况不好。为此陈澜特地在屋子的角落挖了个小水井,泉水清澈,专供病家煎药。能为病人设想得如此周到,其医德可见一斑。
后党拿出一叠药书说:“这是伯公当年留下的,原来还有许多,家里没人懂医,几十年流失了不少;小时候听伯婆说,伯公精研医道,常花重金购买药书。有一次托人买书,就用了一两多的黄金。”
我小心地拿起其中的一本,里边开列的,有治疗赤白痢、水泻、黄肿的药方,有介绍止血、预防冻疮、被蜂刺伤的妙药,都是用于渔村常见病痛的。才翻了两页,纸屑纷纷落下,这书,是有些岁数了,我赶紧轻轻合上。
同村89岁的陈裕喜老人,还记得找陈澜看病的情景:“我10岁那年生病,阿爸带我去找秀生先生开药。生的什么病,开了什么药,都忘了。只记得老先生很和气,给我搭脉,要我张嘴吐舌头。他看病是不收钱的,撮药才收钱,还帮人煎药。”
在东岙村老一辈人的记忆中,70多年前发生在陈宅的一件大事尤为令人震撼。
陈澜三十大几了还没儿子,老婆觉得两个女儿续不了香火,便抱养了一个。养子从小受溺爱,长大后成天瞎混、闯事,喜欢赌博,有时还诈人钱财。村人碍于陈澜的面子,厌恨又让着他;陈澜又急又气,可也奈何不了。有一次,这养子赌博输光了钱,还赖着不让出位置,争吵间动手打架,被对方绑在了陈氏祠堂里。对方让人去问陈澜:“你儿子不学好,你不教,我们替你教。”陈澜说,好啊,你们教吧。对方的人又说:“我们再教不起来,就把他填到海里去!”陈澜以为对方不过是讲气话,顺口应了一句:“填就填吧。”哪知道对方套的就是这句话,第二天,把那养子嘴巴塞上,背绑石块,用舢板载到离村不远的小岛屿边,真的填了海。
这一下出了人命,事情闹大了。陈澜老婆哭闹不止,要陈澜到玉环县去告状。但出乎意料,陈澜劝息了老婆,让对方做了七天七夜的“功德”,把事情了结了。陈澜谢世已50多年,至今村里的老年人回忆起这事,会附上一句,亏得是秀生先生啊,要不,不知道还会闹成什么样。
陈澜晚年得了两个儿子,他们来得实在晚,所以按“裕”的排行取名,一个叫“裕迟”,一个叫“裕晏”。陈澜接受养子的教训,对儿子管教严格,到了上学年龄,就送到温州就读。裕迟17岁时长得高大魁梧,那时温州解放不久,他自报18岁在温州入伍,当上了空军,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荣立三等功。退伍回来,考上北京法政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仙居、温州的中学任教,担任过学校的教导主任。裕晏也当过教师。两人已先后去世,他们的后人都生活在温州。
如今的陈宅,历经80多年的风雨,中药味早已飘逝,小水井的泉水依然清洌,新的一代在这里快乐而平静地生活着。巧的是,老宅临近洞头景区新建的连港蓝色海岸带,有些游客听闻这“秀才居”的名气,会拐进来,在天井边上闲坐一会儿,听听老宅的陈年往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