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雕魂——王笃纯黄杨木雕精品展”在温州博物馆隆重启幕,展出国家级非遗“乐清黄杨木雕”代表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笃纯不同年代的创作精品九十余件,其中《母子情》《假日》《跳马》与其父亲王凤祚的作品共计十二件无偿捐献给温州博物馆永久珍藏。展览将持续一个月。
木雕世家 毕生从业
枯叶落尽朽木损,刀开生面百态回。艺术是一把鬼斧神刀,它雕琢的既是天地间的朽物,也是尘世间埋藏的“璞玉”。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为材料的木雕工艺品,以小巧精细见长。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腻,色黄如同象牙,年久后色泽渐深,古朴美观,深受文人雅士喜爱。
黄杨木雕起源不晚于元代。乐清黄杨木雕,约始于清代中叶民间元宵节盛行的木雕龙灯骨架上的小型佛像,以及用于建筑、家具装饰的浮雕花板。直至清末,温州著名黄杨木雕艺术家朱子常对黄杨木雕进行改进和革新,使黄杨木雕从民间龙灯附属装饰发展成为艺术欣赏品。
百余年来,温州作为黄杨木雕最为集中的创作生产地,高手如云,群芳斗艳,诞生了诸如朱子常、王凤祚、叶润周、王笃纯、高公博等名家。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不仅造就了大批优秀的雕艺人才,也形成了数个颇具影响力的木雕世家。
王笃纯,1932年出生,现年八旬高龄,乐清市翁垟镇人。作为“木雕王”王凤祚先生的长子,他13岁师承家学,学习黄杨木雕。1953年进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民间美术培训班学习。1955年回乡组建乐清黄杨木雕生产小组,任组长。后历任地方国营乐清县工艺美术厂厂长、乐清县黄杨木雕合作工厂厂长、乐清县黄杨木雕厂副厂长、厂长,乐清特艺雕刻厂厂长。
王笃纯善于利用黄杨木的质地和色彩特征,表现女性、童子形象,人物形象饱满,眼神喜气。在刻画人物时,既讲究线条,也注重形体;既结合传统线条,又结合凿法的粗放使转,方圆结合,转折并用,衣纹流畅,磨光润滑,自然生动,体现出女性的风姿艳逸,稚子的娇憨可掬。同时,他还善于雕鹅、牛,形体丰硕,传神生动,作品风格柔和,富于童心童趣。
作为乐清黄杨木雕世家“王家木雕”第二代传承人,王笃纯毕生从事黄杨木雕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以“守望、进取、创新”的精神和实际行动感染和引领着王氏家族,他先后获“浙江省名艺人”、“浙江省民间艺术家”、“中国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中国根艺美术大师”等荣誉称号。传略入编《中国美术年鉴》《中国当代美术家名录》等辞书。
精品荟萃 获奖众多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王笃纯创作了众多的黄杨木雕作品,多次获国家级一等奖和国际博览会金奖。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捉迷藏》选送前苏联莫斯科展览,作品被列宁格勒博物馆收藏。1955年作品《桔子丰收》参加在上海举办的浙江省民间艺术展览会。1956年作品《假日牧羊》参加全国展览。大型黄杨木雕《小刀会》被上海市九龙烈士陵园纪念馆收藏展出。
创作于1958年的《庆丰收》,选送出国参加1959年前苏联莫斯科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现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创作素材以上世纪五十年代小学生参加劳动为背景,刻画出三个小孩喜气洋洋,或背或抱着稻穗的丰收场景,尤其是三个小孩面部的细致刻画,传神地表达了人物在丰收时的喜悦。在雕刻手法上,运用整块黄杨木横向镂凿雕刻而成。
作品《两岸同根》80年代创作,获1989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王笃纯从“台胞与大陆亲人团聚”的感人事迹中得到启发,萌生“同根”这个创作主题。在雕刻处理手法上,利用一根分叉而生的黄杨树根,七分天然三分雕,以意生情,以少胜多,将作者对同根而生的手足之情的理解生动地刻画出来,同时也表现了勇于创新,敢于变法的创作态度。
作品《水乡即景》取材于浙南水乡。一群鹅仔戏水,有的在岸上观望,有的潜水觅食,有的跳水扑翅,有的伸颈欢叫。作者着意构思,运用镂雕和通雕相结合的技法,刻画出浙南水乡农家副业小景,加上自然配景,反映出欢欣活泼的水乡风光。1988年入选北京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获得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曾经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作品《母子情》,主要刻画一位背着孩子在河边洗衣服的妇女,凝眸回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对母亲和孩子面部表情的细腻刻画,母子情深跃然作品之中。创作素材来自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不仅人物的穿着服饰富有浙南风情,也融合了一些有特色的生活用具,比如“鹅兜”。
《乡音》雕刻了两个满脸稚气的孩童骑在水牛背上,小女孩又兴奋又紧张,有些害怕地两手前扶,而胆大的小男孩则悠然地吹起了笛子,两人天真烂漫而又真情流露,获1998年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