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退休后, 再为慈善事业奔波十年

2020年12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1-09-20 00:00:00

设立慈善基金会,要么以企业名称命名,要么以个人名字命名,但最近在瓯海区,一个同时以“金州”(金州集团)和“永强”(全国劳模郑永强)组合命名的非公募基金会,以各类慈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自今年6月15日成立至今3个月以来,该基金会已向社会捐赠122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以“全国劳模名字+企业名称”双重名字组合命名的慈善基金会新模式,在全省尚属首个,也是我市首个以全国劳模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主要发起人郑永强向记者道出了组合命名的初衷:“为的就是让慈善事业在自己的家族、在金州集团长久延续下去,将爱心慈善代代相传,与企业发展同行。”

在退休之前,很多人问郑永强,身为全国劳模的他退休后要忙些什么?如今他的答案已经付诸行动,“为慈善事业再奔波十年,将之打造成国际水准的慈善基金会。”

改革创富,

要带着员工一起致富

提起今年61岁的郑永强,不得不从他创造财富的几次“奇迹”说起:从1992年,他对连年亏损的瓯海食品公司进行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然后接连兼并8家亏损达2800余万元的国有企业;对金州集团进行彻底改制,国有股份全部退出,成为一家纯民营企业……他用10年多时间,把金州集团打造成全国民营企业500强。2005年,他作为温州首位民营企业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带领企业走向成功的同时,郑永强也一直兑现着自己的承诺——带着员工一起致富。兼并改造8家亏损国企时,他让所有愿意留下来的员工都重新进行上岗就业,人人给予股份。在金州集团,股东就有400多个,且大部分是员工,而他自己的股份仅占10%。之后,他又率先推出民营企业“内退”制度,对47周岁以上女职工和57周岁以上男职工,每月分别发放800元到1400元不等的退休生活费。不仅如此,金州工业园里的7000名员工,每人家属住院治疗可获补贴30%,子女上大学每年补助1000元等福利。

这些看得见的福利和一些看不见的关怀,均显现了郑永强“慈善要从企业内部福利做起”的理念。

反哺社会,

是企业家应尽的责任

“自己创造财富来源于社会,理应回报社会,反哺社会是企业家应尽的责任。”作为金州集团董事局主席,郑永强处处身体力行,时时不忘社会公益事业:每年捐赠给温州市福利院5万元;每年辅助瓯海50个家庭贫困学生;每年支出100万元给瓯海区慈善总会金州分会……在基金会成立之前,郑永强个人先后向社会公益事业捐款近200万元,而金州集团改制10年间,累计已向社会捐款1500万余元。

去年3月,60岁的郑永强完成交“权”并宣布“退休”后,要办的“头等大事”就是继续做大慈善事业。于是,郑永强率先捐资200万元作为主要发起人,金州集团捐资180万元,其他个人会员捐资120万元,累计500万元作为注册资金。今年6月15日,“温州金州永强慈善基金会”获省民政厅批准成立。

在基金会成立3个月时间里,作为首任理事长,他马不停蹄地签订了5份十年不变的“承诺书”:捐赠40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80名,捐赠20万元救助医治100名特困白内障患者,捐赠3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结对帮扶等公益事业,捐赠30万元用于救助突发自然灾害的受灾者,向人民教育基金会捐赠20万元。

“签了慈善合同,就相当于写了欠条。如果我做不到,他们可以拿着合同找我要。”郑永强把对社会的反哺,看作是自己的一份责任,而他对慈善经营,也如当初发展企业一样有条不紊。

百年大计,

传承社会大慈善

“我的想法是将慈善打造成百年大计,与企业一起发展。”为此,郑永强想到了以双重名字组合命名创办慈善基金会。

为此,他亲自跑到省民政厅说明理由:个人的爱心和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把企业的员工们都动员起来,才能凝聚起巨大的力量。之所以要把基金会取名为“温州金州永强慈善基金会”,为的就是让慈善事业在自己的家族、在金州集团长久延续下去。他的理由说“动”了省主管部门,破例获批准。

正是凭着一颗“百年大计”的事业心,郑永强以制度的形式,为基金会设定了造血功能,每年至少为基金会扩容100万元,十年原始基金计划达到3000万元。除注册资金外,他个人在集团股份分红的一半将纳入慈善基金,金州集团及下属公司,每年至少向基金会捐赠100万元。

“为什么相信郑永强?因为金州集团的内部福利和他这些年来为社会做的贡献,让大家有目共睹。”该基金会秘书长邱素萍介绍说,在瓯海业界,大家都称退休后的郑永强为“首善”,即在慈善领域起到表率作用。在他的影响下,金州集团正副董事长、总经理及党委委员、工会主席等职务的11人、金州工业园区18家入园企业主,均成了基金会的发起人。短短3个月,就有20家企业和80余名个人“慕名”入会,这也使得创始基金增加至1000万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