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平阳木偶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木偶戏)扩展项目名录,木偶戏著名艺人卓乃金成为国家级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平阳县木偶剧团被列为浙江省木偶戏传承基地,平阳木偶戏的来龙去脉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
从陈平到田都元帅
木偶戏自南宋传入平阳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据平阳木偶世家出身的张增周、卓乃金等老艺人介绍,上辈老艺人流传,平阳民间提线木偶戏和单档布袋戏的舞台柱上都有一幅金字对联,写着“汉陈平创造傀儡,解白登之围;田元帅传承木偶,从中古至今”。
对联并不工整,但如此记载,却是有两个传说为背景,据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傀儡子》:“自昔传云:始于汉祖在平城为冒顿所围,其城一面即冒顿妻阏氏,兵强于三面。垒中绝食,陈平访知阏氏忌妒,即造木偶人,运动机关,舞于陴间。阏氏望见,谓是生人,虑下其城,冒顿必纳妓女,逐退军……”文中“平城之围”即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这是上联的出处,下联内容则说明平阳的木偶戏是田元帅传承下来的,所以平阳木偶戏都立田元帅为平阳木偶戏的祖师爷。
田都元帅到底何许人也?过去平阳木偶界流传着一个“戏神”的故事:传说唐明皇时,田都元帅出生于杭州铁板桥头。其母苏小姐一日在田间玩耍,好奇嚼了田间稻谷,吮吸谷乳而孕,生下一子。苏父认为大家闺秀未婚产子,败坏苏家门风,一怒之下将婴儿弃置稻田。苏小姐含屈不忍,暗地遣婢探视,只见一群田蟹吐沫喂活弃儿,乃抱回,以田为姓。其子长大后聪慧过人,赴考中探花,侍君侧。一日宫中失火,田进士吹风灭火有功,被御封为田都元帅。
田元帅在宫中闲着无事,酷爱木偶,自制木偶自己欣赏。太子满四月时,娘娘抱至殿上,赐文武百官见面。可太子惊哭不止,在旁的田都元帅从身边掏出木偶,逗笑太子。皇帝高兴,即令田都元帅专制木偶,把历朝宫中的忠奸故事,编成木偶戏,以木偶表演给文武百官看。田都元帅告老还乡后,在杭州铁板桥头收徒传授木偶技艺,他的第一代民间弟子为郑一、郑二、郑三相公及王老先生。此后,原供宫廷玩耍的木偶技艺传入了民间。
从临安到温州平阳
南宋时的临安(杭州),木偶戏大兴。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积善坊即上百戏巷,秀义坊即下百戏巷,泰安坊俗名官巷。正月十五元夕节……官巷口、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衣装鲜丽,细旦戴花朵□肩、珠翠冠儿,腰鼓纤袅,宛若妇人。“周密《武林旧事·元夕》载:“百艺群工,竞呈奇技。内人及小黄门百余,皆巾裹翠娥,效绮坊清乐傀儡,缭绕于灯月之下。“宋代许多文人写了咏木偶诗文。杨大年《傀儡诗》云:“鲍佬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吴潜《秋夜雨·依韵戏赋傀儡》云:“腰棚傀儡曾悬索,粗瞒凭一层幕,施呈精妙处,解幻出,蛟头头角。”刘克庄《无题二首》云:“郭郎线断事都休,卸了衣冠返沐猴。”这些诗文都说明南宋都城临安,从城内到市郊,从宫中至民间,木偶戏大兴。
但由于北方金兵步步入侵紧逼,南宋小朝廷南迁,大批临安木偶艺人也纷纷随之南下。木偶艺术也从此传入温州民间。南戏《张协状元》第53出就有一段借鉴傀儡戏舞“鲍老”的场面:“(末)正是打鼓弄琵琶,合着两回家。(丑舞伞介)(唱)【斗双鸡】幞头儿,甚般阶好,花儿闹,花儿闹,佐得凭巧,伞儿簇得绝伦,刺走恁地高,风儿又飘。(末)好似傀儡棚前一鲍老。”
这戏文中的“鲍老”与《武林旧事》里所谓“大小砍刀鲍老”、“交衮鲍老”是一脉相承的。宋幼清《九篇别集》中注释道:“院本,皆作傀儡舞。”可见南戏《张协状元》中的舞鲍老是对木偶戏舞蹈的吸收和综合,为戏剧形体舞蹈化的来源。
明朱谏《观傀儡戏十首》其中一首写道:“小女群看傀儡场,风飘彩袖各郎当。锦棚不觉灯花落,又报东方晓日光。”清徐珂所编《清稗类钞》说:“温州土俗尚傀儡之戏,名曰串客。”郭仲岳《瓯江竹枝词》:“台前灯彩衬高低,串客衣冠亦整齐。傀儡登场频一笑,有人暗里费提携。”清雍正年间平阳张綦毋在《船屯渔唱》诗中记载:“儿童唇吻协宫商,学得昆山和弋阳。不用当筵观鲍老,演来舞袖亦郎当。”这些记载都可见自南宋以来,平阳民间木偶戏盛行一时。
元明清以来,平阳木偶戏有了南戏的相互借鉴,从较原始较简单的歌舞语言表达逐步走向较完整演绎故事情节的戏剧艺术。由此,在剧本移植、曲牌、音乐唱腔及表演上的借鉴和吸收等方面,温州南戏也成了木偶戏艺术提高和发展的源泉。
明清之时,平阳民间木偶戏在造型、雕刻、服装、道具制作,木偶表演技巧等方面的艺术也相当精湛。明姜准在《岐海琐谈》中载:“山人黄子复擅巧思,制木偶运动以机,无异生人。尝刻美人手捧茶托,自动移步供客,客举瓯啜茗,即以立待,瓯返于托,即转身向内而入。”黄子复的精湛木偶雕刻技艺在平阳一代代传承着,在平阳山门,著名的木偶雕刻家有王志白、卓思方,麻步有许仁都、许家卿、许友桧、卓乃金;鳌江以南一带有张增周、黄文启、郑大雷、张景羽等。
(图片由平阳县木偶剧团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