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门,一幅画,画了几百上千年。画里主角不变,秦琼还是那个秦琼,尉迟恭还是那个尉迟恭,只是每位画师画风不同,门神画也就风格各异了。约定俗成的门神画,在一代代民间画师多彩画笔虔诚的勾描下,绽放成一朵瑰丽的民间艺术奇葩。
董志远
每画一次都是挑战
周吉敏 文/摄
7月13日下午,暑热难挡,在瑞安塘下镇沙头村一间普通的民房里,年逾花甲的董志远老先生正在神情专注地画着一幅门神画。汗水在他的脸上、身上蜿蜒,就如他手中的画笔在画上勾描一样。
画面上,“秦琼”黑脸黑靠,威风凛凛,不怒自威。画笔点好门神头盔上的绒球后,董先生拿起后面凳子上的毛巾擦了一把汗,说:“画门神心要虔诚,每一幅门神画都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艺术没有底的。”董志远今年已经66岁。30年前,他是温州第一批恢复门神绘画工艺的民间艺人。
董志远12岁开始学漆画,除了画“圆木家生”上的描金画外,还学习传统壁画。他常听老师说起解放后失传的门神如何好看,就跑到附近的神殿宗祠里看门神。从此对门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一看就是大半天。
到了19岁,文革“破四旧,立四新”,地方上的神殿门神画被破坏殆尽,甚至连一些戏曲人物的壁画也被破坏。靠画传统壁画为生的董志远,只能改画以革命样板戏为主题的“红色壁画”。
1978年,有人找到当时31岁的董志远,请他去温州南白象一个神殿画传统壁画。这在当时是很冒险的工作,因为已被有关部门明令禁止,万一被发现,组织者和参与的工匠都要被抓去坐牢。
董志远和其他工匠在神殿里偷偷塑神像、画壁画。而村里的头家则负责在村口放哨望风,只要看到干部来,就赶紧到庙里喊:“快走。”工匠们赶紧拾掇工具,从后门撤退,有时甚至撇下工具直接跑人。干部砸完神像,涂刷墙壁后,工匠们又偷偷回到神殿修复。就这样,花了半年多时间才完工。
壁画画好后,董志远总感觉缺少一样东西——门神。他回忆小时候看过的门神画像,又按照小说、连环画上的描述,复原了秦琼和尉迟恭这两位传统门神。久已失传的门神画在董志远笔下复活了。
此时,有关部门的政策逐渐宽松,请董志远画门神的村民越来越多。
他画的门神画融入了壁画风格,画出来的门神用色大胆,艳丽夸张不失和谐,构图严谨,一笔笔勾描认真细致,细节精美,散发着浓郁的东方传统民间文化神韵。特别是门神的眼睛,会跟着人转,这就是门神的神光,也是董志远门神画的一大特色。还有胡须,传统的门神胡须是垂直下挂的,墨黑一团,而董志远先生的门神胡须是根根梳理清楚,并运用了戏曲里的动作,让门神手势一作,捋须亮相,顿觉光鲜生动。
画了这么多年门神,董志远觉得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同行“斗台”比武。
上世纪80年代,随着门神画市场的兴起,许多漆画老师争相画起了门神,于是就出现了同行的竞争。哪里有生意,就会有好几个画师来抢着做,有些地方就干脆挑选两个有名气的画师来“斗台”,各画一半门神,看谁的画技更高明。
如今在瑞安塘口村的太阴宫门口,还有一对风格迥异的女门神,这就是当年董志远先生和瓯海的何北中先生“斗台”留下的杰作。董志远说,现在“斗台”没有了,画门神的越来越少,剩下来的不是对头,而是搭档了。
说到这儿,这位老画师不无伤感地说,自己这辈子带的徒弟算起来有上百人,到如今只留下三个人还在操持老本行,就连跟在他身边画了20多年门神画和壁画的二儿子董振雄,也在去年放弃老本行,办起漱洗用具配件厂,当起了小老板。
年纪大了,体力有限,董志远现在已经很少外出做“生活”了,但还是有人慕名到他家里请他画。
董志远的门神画曾经多次荣获中国民间艺术展览金奖,今年6月份他又被评为瑞安市优秀民间文化人才。他说,这些荣誉给了自己很大的动力,有生之年,对门神画痴情不改,直到画不动为止……
廖宝兵
他画的门神有点小可爱
陈剑秋 文 萧云集 摄
浙闽边界的许多门神画出自廖宝兵先生之手。他的门神画受当地点色剪纸艺术的影响,线条细致,色彩丰富,人物性格明显,富有戏曲人物的特色。
廖宝兵,1943年出生于平阳县(今苍南)桥墩镇。他的学艺之路十分传奇。
上世纪50年代,桥墩小学出了一位名人李熙光先生。李先生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他还特别喜欢钓鱼,但他又特别怕脏,所以都要请人代挖蚯蚓作鱼饵。
从小颇有艺术天赋的廖宝兵,总是为李先生挖蚯蚓。作为回报,李先生一边等鱼上钩,一边教廖宝兵在溪边的小沙滩上作画——花鸟虫鱼、戏曲人物等等。
那时,桥墩小学设在小盐砂杨府庙中。杨府庙的大门上,正好有两个门神。廖宝兵每天上学,都会与这两个门神见面。爱好作画的他,经常临摹这两个门神画。
廖宝兵中学毕业后不久,“文革”开始了。凭他良好的美术基础和一手好字,当然成了“红人”——许多标语、宣传画让他忙不过来。但这些都是义务的,他的生活收入主要靠油漆工艺和在嫁妆上作画。
有一天,一个基督教信徒请他油漆家具。他给漆了几个字,结果,被造反派“请”到公社,被关了一个下午,一桶油漆白白晾干了。好在造反派急着要他写标语,才没有批斗。
从此,廖宝兵感悟到生活和作画的不容易。在自己结婚的橱柜上,他写下了完全不相称的两排字:一边是“人生如浮云”,一边是“忍,三思”。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苍南民间,兴起了修复宫观和宗祠的热潮。廖宝兵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民间艺术家,不少人请他为宫观、宗祠画门神。开始廖宝兵心中有点“虚”,因为门神画他从来没有画过啊。经过文革的洗劫,这门神画的样板到哪里去找?
他少年时代小盐砂的杨府庙门神画,早就因为桥墩水库出险,被洪水冲毁。几十年过去了,杨府庙的门神画印象变得非常模糊。好在他收藏了不少当地的点色剪纸。
点色剪纸,就是在单色的剪纸作品上点绘彩色的颜料,使之成为色彩丰富的剪纸艺术。这是当地一项非常有特色的工艺,产品曾远销国内外。看到点色剪纸的戏曲人物之后,他灵机一动心里有数了:在点色剪纸的戏曲人物武将的原形中,加上门神人物的个性和兵器脸谱,这不就是门神了吗?
他画门神出名之后,一时飞来众多业务。他排不出时间去画,就根据剪纸镂空技术,用厚纸板先镂空设计出门神画模样,然后再在喷有底色的门板中粘上镂空纸板,印上要画的颜色……这种技法能更快更准确地把门神画出来。
他画的门神,有自己明显的特色:威武而不恐怖,反而还有点可爱。这是因为他在艺术上,大胆吸收了剪纸戏曲人物的特点。
他说,许多地方的门神画,画得太可怕,画中的人物凶神恶煞,让人感觉到好像门神要揍你,这不是很成功的作品;要把门神当成这一建筑物的主人,是这一方的保护神,让人感到可爱威武而不是恐怖,这当中有很多很多的学问。
2006年患过中风的他,记忆和语言有一定的障碍。但一说到画门神,他的大脑深处就似乎出现了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他的话语滔滔不绝……让他最为欣慰的是,已到不惑之年的长子廖诗笑,在他生病之后,接过他的班,如今已完全能够独当一面。
虞冠东
另类门神惹争议
周吉敏 文/摄
茶山洪岩殿里有三对门神,中门和左门的门神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京剧脸谱的风格,而右门门神却是西洋画风格,强调了光线明暗和立体感,画面极具张力,人物栩栩如生。这幅西洋画风格的门神画,出自瓯海仙岩门神画师虞冠东之手。
20多年前,初出茅庐的青年画师虞冠东,带着法国卢浮宫的浪漫想象,挥洒手中的五彩画笔,一幅西洋画风的中国门神画横空出世。结果引来当地老百姓,以至浙南门神画界的一场争议,却也成就了浙南门神画的一个创新之举。
今年42岁的虞冠东,17岁拜师学艺,学习传统漆画。
他学的虽然是中国传统漆画,却对西洋油画情有独钟,业余时间就买了书籍自学西洋画。他喜欢西洋画的素描、透视、写实等艺术表现手法。他有一个愿望,就是有朝一日把西洋画的风格运用到传统漆画中。
19岁学成出师的那年,虞冠东接的第一单生意就是给瑞安鲍田的戴氏宗祠画一幅壁画。他在这幅壁画上实践自己的想法,可是还没画到一半,当地老人就叫他不要画了,说他画的是什么呀,这么模糊,这么脏。虞冠东说,画还没画好,等他画好再说,如果真不好,就不要他们的钱,再另请高明也不迟。
三天过后,一幅《封神演义》里“三仙姑”壁画跃然墙上。村里的老人虽然感觉这“三仙姑”跟以前看过的任何一幅“三仙姑”都不一样,但是也不难看,而且形象生动,像真人一样。虞冠东说,传统的壁画都是采用连环画形式,中国画的画风,注重线条,脸部都是肉色的,没有明暗对比,很平实。自己采用的是西洋画的风格,非常立体,透视感很强。这幅壁画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当地老百姓纷纷来看新鲜,一些同行也慕名来拍照。这给虞冠东莫大的鼓励。因这幅另类的壁画,虞冠东的名声开始在温州民间漆画界慢慢传开来了。
紧接着,虞冠东接下了第一张门神画的单子。当时茶山洪岩殿请人画漆画,承包神殿油漆的两位老司,一位是王学钊,一位是王大普,各承包一半生意。王学钊请虞冠东来画神殿右边的门神,王大普请了永强60多岁的门神画师项崇桂画左边的门神。王学钊说,本来中门的门神也是一人一扇的,但是他深知两人的画风区别很大,如果一人画一扇,中门上的两幅门神风格迥异,太不协调,于是就让年长的老先生项崇桂画中门,虞冠东画右边一对门神以及小门上的其他门神。
一个是刚出道的毛头小伙,一个是当时颇具名气的大老司,无形中形成了“斗台”之势。虞冠东说,当时自己压力很大,心中颇为忐忑,一方面是自己第一次跟大老司同台竞技,一方面是茶山洪岩殿是当地一个很有名气的神殿,前面就有很多有名的老司画过。
完工后,慕名来看的人里面,对虞冠东的新画法有认可赞赏的,也有不认可的。赞赏的大部分是同行,都说画得好,人物特别生动形象,立体感很强,结构清楚。不认可的大多是老百姓,认为虞冠东的门神画看不清楚,有点脏。
虞冠东说,传统的门神色彩对比鲜明,用色夸张,而西洋画风格是用渐变色,显得有点模糊。老百姓不认可是因为审美存在差距,千百年来,传统门神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老百姓平时很少接触到西洋画,也就没有这方面认识。
虽然西洋风格的门神画在民间备受争议,但是他一直没有改变自己的风格。他说,传统的文化也需要创新,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在虞冠东10多年门神画创作生涯中,在温州各地留下了二百多幅西洋风格的门神画作品。温大民俗博物馆还收藏了一幅虞冠东的门神画。
虞冠东是一个喜欢创新和善于学习的人,1998年,28岁的他,进入中国美术学院进修国画和雕塑,并拿到了毕业证书。如今,虞冠东已改做彩塑,不接门神画的单子也有七八年了。他说,彩塑更具创新性,人物塑造更具挑战性。但有时候心血来潮,他还会画一下门神画,门神画是他艺术人生中的一个情结。
现在,茶山洪岩殿的门神画经过20多年岁月的剥蚀,已经斑驳脱落,当地请了门神画师陈剑轩重新画过。此次虞冠东正赶上见自己门神画的最后一面。听闻自己画的门神将要消失,虞冠东有点黯然和惋惜。但是陈剑轩说,这幅门神画得很好,将尽量在原来的基础上予以修复保留。虞冠东脸上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门上的风景
小潘
烈日炎炎,瓯海潘桥老竹渔潭殿里,当地的门神画师周国定正全神贯注地在一扇门板上画着尉迟恭像。
他的老师,就是温州有名的门神画师董志远先生。董先生的上百弟子中,周国定是如今仍然从事门神画的三个弟子之一。而其他的同门师兄弟,都已纷纷转行停画。
门神画,属于温州漆画的一种。2008年,门神画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主要分布在瑞安、苍南、瓯海等地。
门神信仰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有上千年历史。那一个个威风凛凛、让人敬畏的门神:最早的神荼、郁垒,之后的钟馗、哼哈二将,再后来的秦琼、尉迟恭、罗成、杨林、单雄信、程咬金等唐朝武将,还有樊梨花、薛金莲、窦仙童、陈金定等一众女门神,从久远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走来,现身于一扇扇大门之上,点缀着老百姓渴望趋吉避凶、家园安康的美好梦想。
而一代代民间门神画师的匠心独运,勾勒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门神画像,成为温州民间文化宝库中一道神秘而绚烂的风景——瑞安董志远老先生深受瑞安传统壁画的熏陶,所作门神画构图严谨,人物形象鲜活而富于变化;苍南桥墩廖宝兵老先生的作品有明显的“点色剪纸”的影响痕迹,笔下的门神有着戏曲人物的小可爱;而仙岩梅雨潭的中年画师虞冠东年轻时创作的门神画,则大胆采用了西洋画风格,当年这一另类画法曾经引来一片争议之声。
流传千百年的门神画,在“文革”时期,也和其他许多民俗文化一样,被视为垃圾和糟粕,遭到灭顶之灾,几经波折,终于又从历史的晦暗中飘然而出,再度出现在老百姓的视野里,成为深受喜爱的吉祥符号。
色彩艳丽、风格各异的门神画,也吸引了一位摄影家的眼球。2001年,苍南摄影家萧云集扛着照相机,在乡村田野里四处转悠,不期然与一座宗祠门口的门神相遇。他被这极具视觉冲击力、富有玄幻色彩、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美丽风景瞬间“俘虏”,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门神画摄影之路。他翻书寻找门神的来历,他把镜头对准这些藏身于乡间古庙宗祠间的门神,四处寻访、捕捉它们的踪迹,还兴致勃勃地去拜访了各地有名的门神画师,由此又萌生了一个想法:出一本“浙南门神”的摄影集,永久地定格住这些静默于门上的美丽风景。
当昔日风华正茂的门神画师日渐老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下画笔离开,那一幅幅在风雨侵蚀中日渐剥落消失的门神画,还有谁来让它们重焕光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