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半世纪的不了“茶缘”

2020年12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1-04-28 00:00:00

因为茶叶,他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上山下乡时结缘泰顺县玉塔茶场,一呆就是十几年;因为茶叶,他们与当地农户成了互帮互助的挚友,平时常有往来;因为茶叶,他们年复一年踏上购茶路,帮助当地茶农,抒写了一段半世纪的茶乡不了情。

他们是7位温州老知青:林国梁、陈乐米、尹作栋、李鼎忠、诸国梁、汪必有和陆春兰。每年谷雨过后他们就组织“购茶团”,携亲带友共赴山区茶园。林国梁告诉记者,“购茶团”这两年人数壮大到近百人,每年团购累计超过1000公斤茶叶。

与茶做伴十余年,知青们个个都养成喝茶的习惯。而在泰顺插队,使他们爱上了三杯香,每当有客人来,都会端上一杯香气腾腾的浓茶。“泡三杯后仍有余香,这茶我喝了几十年。”林国梁说,其实,喜欢三杯香,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要通过这种购茶的方式,来帮助曾经在那里守望青春的山区。

风雨无阻相约茶园

上周日一早,老知青们又相约在一起,来到泰顺县玉塔茶场。自2002年首次抱团购买茶叶,这已是他们的第十次抱团。刚开始到时候,他们只是因为喜欢三杯香,但后来却是因为得知当地的茶叶不好卖,他们就自觉地当起了业余推销员。

每次购茶,知青们都会领着亲朋好友看看茶叶的制作过程,林国梁还主动当起讲解员,向大家介绍起杀菁、揉捻、干燥等制作过程,细致到机器的具体操作。“先闻闻茶叶散发的香味,再看看叶子的形状。”李鼎忠曾是茶场的技术工人,他抓起一把茶叶仔细地闻一闻,忍不住向大家传授辨别茶叶优劣的“望闻”要诀。

看完制作工序,就开始品茶。在招待大厅里,工作人员早早在茶几上摆上不同价位的茶叶。桌子上,5个玻璃杯一字摆开,每种茶叶抓上一小撮泡开,大家仔细比较品尝。“好的茶叶,香气足,味道纯正,叶子形状完整,茶水清澈见底。”林国俊举着一杯三杯香,向耐心地向大家讲解。

“朋友都说我是吃茶叶的,我去年买的15公斤茶叶,喝到现在还剩一点。”55岁的章永华,三年前通过林国梁到玉塔购茶,自此迷上了三杯香,今年他购买了15公斤。与他一样,大家选好茶叶品种后,均在采购单上写下购买品种和数量。一上午,他们一共买了200多公斤,林国梁告诉记者:“这个礼拜来了两批,下个星期还要带好几批人过来。”

一到每年“购茶日”,林国梁一天能接到十多个预约团购的电话。去年,“购茶团”的人数壮大至90多人,仅林国梁一人就带去了20多人。借着抱团的效应,他在宁波余姚做生意的弟弟林国乐一人就购买了价值3万元的茶叶,还带动了当地的商友。随之,茶叶采购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去年他们团购了20担共计1000多公斤的茶叶。“轿车后备箱装不下,他们还租用了一辆客车。”玉塔茶场场长叶传瑞说。

上山下乡结缘茶场

1963年,年仅20岁的陈乐米放弃了卫生员的工作,响应党的号召远赴泰顺县山区玉塔茶场插队。与陈乐米一样,作为我市第一批“上山下乡”知青,13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踏上了支援玉塔之路。

玉塔茶场位于海拔约700米的五里牌乡玉塔村,茶园规模并不大,仅有一间简陋砖瓦房用于办公。来到茶场后,他们开荒茶园、种植茶树、采摘茶青、炒制茶叶。陈乐米回忆,当年他们白天在茶场里劳作,晚上则住到附近村子里。茶叶采摘期间,一些村民经常到茶厂里帮忙。因此,他们与当地村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成了互帮互助的挚友。

“1979年离开茶场后,我每年至少要回去两三趟,瞧瞧茶场的发展情况,见见玉塔的乡亲朋友。”林国梁告诉记者,知青中大多因招工、招干、升学等机会回到了城里,也有一些人甚至干到了退休。但在他们眼里,玉塔俨然就是第二故乡,他们把最珍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茶场。而茶场的一切犹如青春的印记,铭记于他们的心间。

茶叶红线牵出真情

“你们来啦!”住在玉塔茶场老工人左招早早等在茶场门口,用一口亲切的闽南话向老知青打招呼。每年清明一过,当地的村民就翘首盼望“购茶团”的到来。今年,林国梁还特地带着小外孙让当年工作的挚友瞧瞧。

“他们每年都来,队伍一年比一年壮大,买的茶叶也一次比一次多。”叶传瑞说,茶场每次都会早早打扫好客房,准备丰盛的山货招待他们。甚至有当年结识的山农,把子女的婚房腾出来给他们住,拉着他们说家长里短。同时,知青们会带去一些海鲜干货,而村民们则会采集新鲜的高山蔬菜和特产地瓜粉。

知青与村民之间不仅仅是“茶叶关系”。今年2月,官引村的洪春娇一直有背部疼痛的毛病,在当地医院查不出病因,于是想到市里的医院做检查。林国梁知道后,一早就到温州医学院附二医挂号排队,一直陪着洪春娇做完检查。“下次来买茶叶,一定要到我家里坐坐。”洪春娇离开时多次叮嘱说。有时候,村民看病费用不够,也会找他救急。

凡是茶场当地的老乡遇到困难,知青们均会伸手援助,哪怕这些帮助微不足道,但却暖人心。2005年,玉塔茶场因改制发不出退休工资,他们每人都捐钱;2006年,当地要修建从五里排村到玉塔村的康庄路,他们也每人捐了钱……

“以后年年还要去,直到走不动为止。”在记者采访结束时林国梁一再说,结伴去购茶,只是一种寄托情感的方式。但正是通过茶叶这根无形的红线,一直延续着他们与茶乡的故事。如今,他们与茶的故事早已化作缕缕茶香,萦绕在玉塔山间,飘荡在购茶的路上。

他们在上世纪60年代,曾经从城市来到边远的泰顺,耕耘在山间茶园;回城多年之后,他们又携亲带友成了当地的茶叶推销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