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把小剪刀 让时光驻守

2020年12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1-09-14 00:00:00

1000多册,150多个专题,50年的坚持,使他的家成了独一无二的历史资料室。他,就是瑞安“剪剪斋”主人何克识——

剪报

记录历史震撼心灵

3

“我的剪报里有许多特色专题,比如说有个专题叫《母爱》,里面都是报上登的关于母爱的新闻。有母亲把身体器官捐献给儿子的,有孩子长大了背着母亲去上学的,还有母鸟给幼鸟喂食的新闻照片。”

正如何克识所说,读者看到一条关于母爱的新闻时或许有着隐隐的感动。而当你随手翻阅着何克识一本本厚厚的关于母爱专题剪报的时候,各种类型的母爱报道扑面而来,各种类型的伟大母亲都历历如在眼前,那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这也正是何克识坚持数十年剪报的最大乐趣所在。过去,他只是偶尔在报上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就剪下来收藏,后来越剪越多,分门别类,就“越陷越深”了。

看何克识剪报,也是一种乐趣。一把看似陈旧的小剪刀,在他手里能丝毫不颤抖地流利沿着边沿剪下报章,水到渠成。但是将数十年剪报完整保存,也并非易事。如今何克识每年花费近千元用于订阅各种报刊杂志,周末他还固定要上子女家看自家中没有订阅的报纸,如此一来,每周都要看10余种不同的报纸。随着剪报的深入,何克识也想到了好办法,他将旧杂志当作专题剪报的本子,本子上如图书馆里收录书本一样标上标记和专题名称,然后将剪报一一粘贴进去。

在何克识的各种剪报专题里,还有几本是收藏报刊刊头的,《温州日报》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如今的20年刊头变化,在何克识的剪报里一目了然。而关注环保的何克识关于水的专题剪报也占了数十本册子。本子里有触目惊心的竭泽拾贝的照片,有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有重要国家领导人出席水利会议的报纸记录,还有国外比如孟加拉国首都严重缺水的照片……

何克识的十余平方米书房里,书架、书桌都被这些专题剪报占满。而他家的一个睡房,一堆堆的报纸也堆到了屋顶,真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了。

5年前,何克识的妻子患了中风,行动不便,何克识在隔壁的一楼租了一间屋子给妻子,而这间处于4楼的套间,就几乎成了报纸的天下。

何克识专门用来阅读报纸、写字的房间,报刊杂志堆积如山。 翁卿仑 摄

本报记者 翁卿仑

1000多册剪报,150多个专题,50年的坚持,使他的家成了独一无二的历史资料室。他,就是瑞安“剪剪斋”主人、77岁的何克识。

走进何克识的家,满眼见到的都是报纸。一把小剪刀,年复一年地将那些泛黄的纸张,进行排列组合、张贴成册,如同岁月的年轮,使他的房间充满了时光的气味。

1961年的一天,老人从《温州日报》的前身《浙南大众》开始剪报。久而久之,剪报越来越多,他就开始分专题,分门别类装订成册……这一坚持,就是半个世纪。如今,他的十余平方米书房里,书架、书桌都被这些专题剪报占满。而他家的另外一个房间里,报纸都堆到了屋顶。他的家,在许多人眼里,就是一个可以查询各种资料的个人图书馆。

在他的剪报中,最抢眼的无疑就是抗日专题。今年正值“九一八”事变八十周年,何克识也整理出了20本题为《难忘的岁月·抗日》专题,有关此专题的新闻来自全国数十家报纸,很多研究那段历史的专家都特地赶赴瑞安何克识的“剪剪斋”来拜访他,以期得到一些珍贵资料……

1

剪报 抗日专题以史为鉴

剪报

留住时光研究历史

4

何克识老人,和许多中国人一样,对日军侵华的历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他记得自己还是五六岁孩童的时候,就遭遇过日军的飞机突袭。在那些恐怖的黄昏时刻,何克识在瑞安仙降老家听到天上飞机轰鸣,总会和大人们一起惊慌地逃出屋外,躲进大片的麦田里。有一天午后,何克识的一个阿公在田地里拉着牛犁田,就突然遭到了日军飞机投下的炸弹,中弹身亡……

后来每每在报纸上看到有关抗日时期的故事,何克识都会将其剪下来收藏。退休之后,他的剪报越来越多,慢慢地,抗日期间的国内各件大事,何克识也都有了全面的了解。说起南京大屠杀,他至今心情未平。而媒体曾披露日军侵华期间在我国多地实行过细菌战,这也是最让何克识关注的事件。

今年3月初,何克识的朋友何光明赴义乌参加一个会议,会上与侵华日军细菌战义乌展览馆副馆长何必会碰面,其间何光明说起了何克识收藏有20本抗日专题剪报的事。3月14日,侵华日军细菌战义乌展览馆专门委托义乌《浙中新报》记者赶赴瑞安对老人进行采访,并搜集抗日资料。

记者在何克识的房间里看到,堆积如山的剪报中就有20本有关抗战,记录着上千条与日军侵华相关的罪证。翻开这些泛黄的尘封记忆,里面集合了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包括《大公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甚至还有从国外媒体转载的内容,比如《英国伦敦时报》对当年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披露。而单是从《温州日报》上收集的抗日信息,就达到了30余条。

听说义乌有个侵华日军细菌战展览馆,需要这些资料来充实,何克识满口答应:“我也不知道有没有价值,只是自己看看觉得很受教育,其中很多报道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如果有这个平台能让更多人知晓这些日军侵华罪证,唤起国民更强烈的爱国热情,我乐意之至,全部可以无偿献出。”

何克识说,今天,我们记住“九一八”的国耻,并不是要背上历史的包袱,也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汲取教训,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要让今天的年轻人,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铭记中华民族近百年苦难、屈辱与抗争的历史,树立忧患意识,激起强国兴邦之志。

根据目前的统计,自1999年以后,何克识《难忘的岁月·抗日》篇共有成张报纸上的主要材料231篇;剪报粘贴资料共有786篇,合计1017篇文章与图片,涉及报刊70多种。

2

剪报 从《浙南大众》开始

9月初的一天清晨,78岁的许道春、64岁的杨森妹、60岁的何光明等人如往昔般在何克识的家中相聚。几位老人都喜欢看报。他们中的何光明,兴趣在于研究瑞安一带姓氏文化和民俗,而许道春和何克识一样对卖纻深有研究。何光明是真正把何克识的书房当成了个人资料室,像他一样想法的人在瑞安市区还有不少。他们通常都是在研究某种民俗或想了解一段温州的历史时,第一时间想到了何克识,约好了就过来,在满屋子的报纸堆里翻寻资料。让他们乐此不疲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何克识的剪报是分专题的,找寻资料相对容易。

更有趣的在于几位老人聊的话题。几位老人年纪大了,反而更怀念各自的童年,所以,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聊童年的各种民间游戏。据此,何克识还专门出了一本《瑞安民间童年游戏》的漫画小人书,小人书里也流露出老人倍感珍贵的童年记忆。何克识回忆起,常常是夏天吃了晚饭,夕阳染红屋外的空旷地的时候,一堆屋前屋后的孩子就嬉闹着跑出去,他们玩老鹰捉小鸡,还有瑞安一带独有的老虎捉猪和滚铜板的游戏。几位老人也跟着回忆,这些过去的时光和童年的游戏如今几乎被城市的高楼大厦吞没了,但是他们却通过报纸的记录保留了这些记忆的细节。

几位老人也常常在报纸堆中聊着各种瑞安谜语。就在今年9月4日,何克识还在本报副刊《瓯越·民间》版面发表了一篇题为《尖嘴乌老鸦 双脚巧盘花 ——妙趣横生的瑞安民间谜语》的文章。文章中照例提到了何克识自己的童年:“笔者从小喜爱猜谜,还有一位性情开朗、为人热情,很会做谜的姑姑,她肚里谜语特别多,人家趣称她‘谜桶’。夏天的傍晚,在星光、月亮下乘凉时,或冬天的早晨在阳光里晒暖时,我总是要找来姑姑,缠着她出谜猜,她做的都是一些民间通俗的事物谜,但都非常生动贴题,很有趣味,不少谜语我至今没有忘怀。如有则谜语为螺蛳,谜面为‘奇怪奇怪真奇怪,骨头怎生皮肤外。胡须生在牙齿底,帽头戴在股臀屁’,语言押韵,生动通俗,幽默有趣,采用一连串反常规的怪事发人深思,而这恰是谜底的特征,当你猜到时,一定会拍手叫绝。近几年来我收集了400多则民间谜语,其中不乏佳作,有的构思巧妙,妙趣横生,有的似歌似诗,听来回味无穷。”

何克识常常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对报纸的认识不够,当年认为报纸就是一些记录的文字,到了晚年,却越来越深陷这些文字中了。报纸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剪出它的一份精彩,就保存了一份时光记忆。

何克识的剪报始于1961年。

当时,他是温州化工厂的政工宣传人员,经常要组织工人学习专业知识和政治文章,读报也是何克识在工厂的例会上经常做的事。他说,当时选读的报纸就是如今《温州日报》的前身《浙南大众》。“《浙南大众》上的文章政治内容多。在那个年代,它帮助我们思想成长。每次《浙南大众》送到工厂,大家都如饥似渴地争相阅读。”何克识回忆说。

何克识的童年虽然遭遇了抗战,但是也亲历了许多乡间趣事。他对瑞安仙降一带的民间卖纻风俗记忆犹新。在何克识的童年,每到正月初,谁家这年有婚庆、乔迁新居之类的喜事,十几个男性村民就会上门祝福,载歌载舞,曲调一如瑞安鼓词,歌词根据喜事的性质而特定有祝福的话语。这也是当年当地孩子们最喜欢看到的热闹场面。何克识自幼家贫,小学毕业之后就在家自学《三字经》、《幼学琼林》等古典启蒙读物。因为家中上辈有好些人都是擅长唱卖纻的,家里还收有一些卖纻的本子,何克识就自学了许多卖纻的唱词。因为觉得卖纻既喜庆又有趣,12岁那年春节期间的一天,何克识和比自己大一岁的同学许道春二人在乡里上门给村民唱卖纻道喜,乡民都很讶异,两个十多岁的孩童居然会唱各类卖纻,从此闻名乡里。

2000年之后,何克识闲暇时间多起来,剪报也越来越多。而报纸上有关民俗的报道一直是他颇为关注的。何克识常常回想儿时老家卖纻的盛况,然而这个民俗自上世纪50年代之后却从民间消失了。也就是在2000年左右,何克识决定撰写有关卖纻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以期仙降一带能重新兴起春节卖纻的风俗。此时的何克识,开始变得比过去忙碌,每天读报、剪报,其间还要和如今依然住在仙降的同学许道春保持联络,二人经常跑到仙降镇的老年文化宫里组织唱卖纻,同时收集、整理卖纻歌词。

2001年,经过半年收集整理卖纻风俗的何克识首次在《瑞安日报》上发表有关卖纻民俗的文章,此后又分别于2003年、2005年二度在《温州日报》上发表他关于卖纻的最新研究。他对卖纻的种种努力,收到了很好的回报,卖纻被列为瑞安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1月,瑞安市仙降镇卖纻协会也终于得以成立,会员达到了48人。去年8月,何克识和许道春也被评为瑞安市“非遗”卖纻传承人。

随着何克识在瑞安卖纻方面的名气越来越大,如今瑞安陶山、马屿、飞云等地的一些老人还经常会致电何克识或专程上门拜访,将自家当地的一些卖纻风俗与何克识交流,而何克识也常常只身奔赴瑞安各地深入研究当地卖纻历史。何克识说,卖纻过去只流行于瑞安飞云江以南地区,且只有男性村民演唱。近两年,何克识着手于对卖纻进行改革,2009年国庆节期间,瑞安市区一对新人在瑞安国际大酒店举行婚礼,特地邀请了何克识等人前去演唱道喜。何克识组织了十几名卖纻人员前去,其中就有数名女性成员,同时,卖纻也首次从飞云江以南来到了飞云江以北,而且时间上也打破了只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传统。这不能不说是何克识的功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