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群星闪烁的时代

2020年12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1-10-27 00:00:00

辛亥革命,使得中国由“帝国”进入“民国”。

这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新的伟大起点。她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的发展探索了道路。

社会变革进入新阶段

整个社会涌动着除旧布新的热潮,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急剧的变化,社会文化呈现多元、斑驳的色彩

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国沿海城市与内地的差异逐渐拉大,沿海日益成为促进内陆变革的重要因素。上海、宁波、福州等地的铅活字排版和机械化印刷技术相继传入。1878年上海至温州往来客运航线开通,又开通了温州至宁波、厦门等航线,1896年温州邮政局设立。出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对外交流日益加强,人们的视野空前拓展。

一批志士仁人,为了振兴中华,坚持不断地进行探索。辛亥革命之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大门打开,极大地推动着人们的思想解放,整个社会涌动着除旧布新的热潮,民主共和的理念传播广远,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种名目的政纲、政论、宣言遍布报刊。过去遭到严禁的政党组织,竞相宣告成立。新办报刊增加,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各种新思想竞相传播、试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急剧的变化,社会文化呈现多元、斑驳的色彩。

辛亥革命后的新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充满民主共和精神、废除封建陋习的革新措施。

例如,建元改历:废除立年号的旧制和黄帝纪元,以中华民国纪年。历日改为阳历,即世界通行的西历。大总统就职之日夏历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1912年1月1日)。

又如,断发放足:禁止男子蓄辫,限期剪掉发辫;男人一律剪去辫子,只留短发。发布告示,说明缠足的危害,革除缠足恶习,要求妇女放足。此后,人们的审美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不再以足小纤弱为美。

还有,废跪拜礼:下级对上级政府官员不再行跪拜礼,改行鞠躬礼。以人力车取代轿子。改称谓,不再喊大人、老爷,此后先生或君的称呼逐渐流行。等等。

特别是,西服与中山装的流行:1892年,宋恕提出“易西服”的主张。1912年10月公布的《民国服制》将西洋服装作为礼服。但不排斥原来的服饰,于是,西装革履与长衫马褂并行不悖。新女性开始着“文明装”,至20世纪20年代,旗袍袖口逐渐缩小,下摆不断提高,样式日新月异,发展到30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时期,旗袍款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取西服的特点,变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服装。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中山装”,孙先生剪辫子,改服装,以示与旧王朝彻底决裂,并表达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崇尚。他与侨居日本的宁波裁缝一起,设计出一种个性化的服装,立领,单排七粒扣,四个口袋。在辛亥革命中,中山装成了革命者身份的一种标识。辛亥革命后,立领改为翻领,袋盖做成倒山字形笔架式,称为“笔架盖”,象征中国民主革命要重视知识分子,七粒扣改为五粒,象征五权宪法,袖口的四粒扣改为三粒,象征三民主义。中山装的造型其象征意义由革命走向了民主共和。因为这种关系,中山装很为世人所欢迎。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宪法时,明确将其定为男子礼服,并要求特、简、荐、委四级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要穿此服,以示对孙中山服制改革的尊重。

社会变革进入新的阶段,思想解放、文化创新、风俗演变的步伐加快。中国是这样,温州也不例外。这些都为新型知识群体的崛起和成长提供了新的土壤、新的氛围。

温州知识群体逐渐崛起

主要有翻译家群体、教育家群体、数学家群体、史学家群体、文艺家群体、语言文学家群体、书画篆刻家群体等。其中多位呈现出跨学科、身兼多职的特点

辛亥革命之后,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民主和科学。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一批在外读书的温州青年如姜琦、郑振铎、周守良、高觉敷等人,与家乡温州,内外呼应,传播新思想、新科学、新文化。他们于1919年成立永嘉新学会,1920年创办《新学报》,起先在北京后来转到上海印刷,在北京、上海、南京、香港、杭州、厦门、温州等城市发行。永嘉新学会会员中,留学日本的有8人,在北京等高校读书的有21人。而黄溯初、吴璧华、张云雷、吕文起、徐寄庼、潘鉴宗、杨雨农等人,则是新学会的捐助人。周予同、金嵘轩、李笠、伍叔傥、薛祀光等人在瑞安创立知行社,推广平民教育,其中留日学生近三分之一。后来又有郑之纲、朱莹等人于1922年6月结成会文学社,创办平民学校等。

早在1882年,求志社成立于瑞安,又被称为“布衣党”,“当时东瓯布衣有天下人物之名”,显示了滋生清末改革思想的一种温床。“东瓯三先生”陈虬、宋恕、陈黻宸,活跃在维新变法的前沿阵地。

“抱团”做大,合作运营,是温州人的一贯传统。

辛亥之后,温州新型的知识群体逐渐崛起。

主要有翻译家群体、教育家群体、数学家群体、史学家群体、文艺家群体、语言文学家群体、书画篆刻家群体等。其中多位呈现出跨学科、身兼多职的特点。这里以在外温州文化人为主,简要加以介绍。

翻译家群体,主要有:郑振铎、刘廷芳、朱维之、高觉敷、沈炼之、缪天瑞、苏步青、金溟若、刘叔扬、赵瑞蕻、王书林、朱惠、吴景荣等人。

郑振铎翻译泰戈尔的诗作家喻户晓,至今还在印行。朱维之几乎以毕生的精力翻译弥尔顿的两大长诗《复乐园》和《失乐园》,所译《复乐园》1951年得上海广学会翻译优秀奖第一名。赵瑞蕻翻译的《红与黑》是第一个中文译本。高觉敷翻译《精神分析引论》等,介绍了西方大量的心理学著作,缪天瑞翻译了不少音乐学著作。

教育家群体,主要有:姜琦、周予同、高觉敷、王书林、金嵘轩、王骏声、谷旸、王晓梅,另外在北京大学任教的陈黻宸、林损十分著名,音乐教育家缪天瑞桃李满天下。金嵘轩在杭州、温州长期任教,对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不小;王晓梅发动全校支持和培养刘旦宅的成长,成为温州教育史上的佳话。

近年再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重印了姜琦《现代西洋教育史》、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高觉敷《教育心理》、王书林《心理与教育测量》等,《心理与教育测量》是“我国心理和教育测量学的扛鼎之作”。

数学家群体,主要有:姜立夫、苏步青、李锐夫、徐贤修、徐桂芳、方德植、潘廷洸、白正国、杨忠道、谷超豪、张鸣镛等人。今年出版的胡毓达主编的《数学家之乡》一书对此有整体的介绍和论述(本报人文周刊7月14日曾专题报道)。

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院士81人,温州籍的有3人,姜立夫、苏步青、伍献文;当选第一届院士的数学家共5人,温州籍的就有姜、苏二位。

史学家群体,主要有:陈黻宸、陈怀、刘节、周予同、夏鼐、刘绍宽、董朴垞、张崟、孙延钊、孙正容、洪焕椿、程溯洛、沈炼之、陈竺同、徐规、陈学文、倪士毅等人。

陈黻宸(介石)主张历史要记录“民人社会之进退”。冯友兰说自己“在中国哲学方面,深受陈介石的影响”。周予同在经学史、教育史研究方面贡献很大,与周谷城称“东周西周”。张崟(字慕骞)、孙延钊、洪焕椿、倪士毅对浙江地方文史研究尤深,业绩也多。

文艺家群体,其中版画家有野夫、林夫、张明曹、王良俭、夏子颐、葛克俭、沙兵、杨涵、张长弓、张怀江、赵瑞椿、王维新等;陈田鹤是著名的音乐家;洪炳文是近代戏剧创作大师;新文学创作则有郑振铎、刘廷蔚(以新诗出名)、金溟若(擅长散文)、叶永蓁(创作小说)、莫洛(新诗尤其是散文诗)、唐湜(九叶诗人之一)、郑伯永、张禹、琦君等人。

语言文学家群体,主要有:夏承焘、董每戡、王季思、唐湜、吴鹭山;李笠、戴家祥、林尹、郑张尚芳、游汝杰、温端政、潘悟云、颜逸明等人,另外还有著名的报人:马星野、赵超构、林环岛,陈再华等人。

书画篆刻家群体,有:汪如渊、谢磊明、朱晓崖、马孟容、马公愚、张红薇、蔡笑秋,方介堪、叶鸿瀚、邹梦禅、徐堇侯、郑曼青、苏昧朔、李成勋、周昌谷、周沧米、刘旦宅等人。

分类很难,其中郑振铎、苏渊雷等人,呈现出一种多重职业倾向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跨学科并重的文化人。又如:刘廷芳既是心理学家,又是诗人、翻译家;徐堇侯是名医,又是画家;董每戡既搞创作,又做研究;唐湜是诗人,又是文学评论家、南戏研究专家,也有译作出版。

新型知识群体的特点

辛亥革命之后的温州知识群体,具有现代精神,世界眼光,重商意识,创新能力,能“合指为拳”,集群运作,聚力做强,以求共生共赢

他们的基本特征有:

一是具有世界眼光。

知识群体之所以是新型的,首先在于他们往往是出国留学的归来者。近代中国的一大特点是沿海与内地的差异逐渐加大。留学生是其中的一大促进因素。1919年,苏步青中学毕业后,受原校长洪彦远的资助,自费赴日本留学。1918年至1924年间的《浙江公报》,连续刊登温州各县自费留学日本的批文有10多件。

走出乡土,出国留学,使他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受到了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影响。眼界与视野,不同于宋元明清时代,世界意识极大地增强,活动舞台、交往范围也尽力地扩大了。同时,他们又强调外来的、时代的与本土的、优秀的相结合。永嘉新学会的负责人姜琦在《新学报》发刊词中宣扬:采取美国“实用主义”以药我“永嘉学派”之病。

二是善于合作经营。

民国时期有三种思潮影响温州民间颇为深入,一是提倡平民教育,二是弘扬自治精神,三是倡导合作事业。温州人善于抱团合作,知识群体也不例外,在外靠朋友,同乡互助、合作共生的意识很强。民国初期,政府鼓励商业繁荣,沿海城市出现人争经商、群趋从商的风尚。民国时期的温州报纸往往将商业广告置于头版头条。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新型知识群体,精明能干,善于经营,著书特注重经济效益。

著名报人马星野1945年11月起任中央日报社社长兼总经理,1946年元旦起筹划实行报社企业化,1947年5月30日起,《中央日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马星野为常务董事兼社长。他的学生耿修业说:马星野先生时代的中央日报,在南京时赚钱,在台北也赚钱。办党报而能有大量盈余,星野师是第一人。

三是努力追求卓越。

他们往往是那个领域、那个方面的领军人物或领军人物之一,如数学家苏步青、生物学家伍献文、版画家郑野夫、考古学家夏鼐、音乐教育和研究方面的缪天瑞、经学史研究方面的周予同、教育学研究方面的姜琦、心理学研究方面的高觉敷、词学研究方面的夏承焘、戏剧研究方面的王季思、篆刻艺术方面的方介堪,等等。

温州人做事的风格是:只要有1%的可能,就以100%的努力去追求。知识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中还能十分勤劳,郑振铎、高觉敷、周予同、刘廷芳、姜琦、缪天瑞、李笠、夏鼐、郑野夫、赵超构等人,尤其突出。

四是能开风气之先。

民国时期的温州,受上海的影响较大。着装多样性前所未有,新的社会环境为人们个性的自由表达提供了空间。郑振铎说俗文化“是勇于引进新东西的”。温州人灵活变通,创新能力较强,往往能开风气之先。

殷汝骊(1883~1941,金乡人)有《开发海南岛计划书》,推荐同乡人林竞(1892-1962)。林竞自1917年起三次西行,著有《新疆纪略》、《西北丛编》和《中国必能复兴之理由》,被誉为“开发西部身体力行的前驱”。他面见孙中山,条陈开发西北之见。智者西行,通过《西北丛编》,知识界精英传递出“五四”前后民主、科学精神走进西部的思想轨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