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的蔡德成住在瑞安莘塍镇,是瑞安历史名人蔡幼学的第22代孙。刚刚过去的清明节,蔡德成和镇上众多蔡幼学后裔聚在了一起,像往年一样,缅怀“蔡幼学祖公”,“说说他的事迹,学习他的精神”。聚会时,免不了再谈谈那件特别期盼的事:建造蔡幼学纪念馆。
根据《宋史》记载,蔡幼学18岁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他不仅是一位爱国爱民的官员,而且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从2001年就开始筹划建馆的事了。瑞安有1000多户蔡幼学后裔,大多在经商,有的在国外,建馆的倡议发出去后,很快就筹集到150多万元。”
21岁起,蔡德成就喜爱翻看“从唐僖宗时期传下来”的蔡氏族谱,“幼学祖公”之后二十几代子孙的字号都稔熟于心。如今他代表族人保管着蔡氏族谱,对亲缘、宗族事务抱有极大的热情,也是筹建蔡幼学纪念馆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历代以来,每隔几十年,蔡氏宗族中的绅士、贤能就会倡修宗谱,兴建宗祠。到了我们这一辈,按我们的设想,纪念馆应该建得和宗祠不一样,要标准一点,不用以前那种用香炉点香供奉的方式,主要展出反映幼学公生平业绩的资料、图片。大家已经到省市文化单位收集了一部分幼学公的字画、诗词、故事,希望以后能放在馆里。”目前,莘塍镇决定将蔡幼学纪念馆与镇公园一起设计建设,其建筑风格“仿宋朝民居”,建成后,计划让蔡幼学纪念馆承担起镇文化活动中心的功能。
在温州,蔡幼学纪念馆的筹建并非孤例。
受到浓郁的血缘情结和寻根问祖的故乡情结的驱动,近年来,一批民间集资兴建的地方历史名人纪念馆在全市各地涌现,渐成一种独特的地方人文景观。
民间集资建造的纪念馆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瑞安、乐清、龙湾等地。目前已建馆纪念的历史名人有东汉名臣蔡敬则,宋代著名学者叶适和陈傅良,南宋温州第一位状元、文学家王十朋,南宋抗金名将王允初,南宋清官陈求鲁,元代著名剧作家高则诚,明代名臣陈璋、高友玑、章纶,诗人翁卷,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浙南工业先驱、发明家、实业家李毓蒙等。正在筹建的有蔡幼学纪念馆、明代卓敬纪念馆、项乔纪念馆、著名词学家夏承焘纪念馆和“棋王”谢侠逊纪念馆等。
建造历史名人纪念馆是项投入不小的工程。今年2月建成的陈璋纪念馆,用了180多万元。2005年落成的王允初纪念馆用了150万元。2002年,位于乐清四都乡梅溪村的王十朋纪念馆落成,从场馆建设到文物收集,共耗资450余万元。瑞安莘塍镇的叶适纪念馆建设花费200多万元……这些建馆资金基本上都来自这些历史名人的后裔,他们中有声名远扬的企业家,也有普普通通的农民。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市民间为建造名人纪念馆筹资已达数千万元。
唤醒共同的历史记忆
应该说,当下温州民间热情建造历史名人纪念馆,是对传统习俗的延伸。
名人之后把宗族文化的建设放到大文化背景中,再用现代的材料整合,寄望借先辈的精神“助人伦,成教化”,其中凝聚了浓郁的乡土亲情,也为现代人安顿心灵营造了空间。我市地方文化学者王志成认为,后裔们为历史名人建造纪念馆,不可否认首先是出于对祖先的崇敬和自豪,但从根本上看,这种行为也是中华民族根性的生动体现,是枝叶对根永恒的依恋。传扬历史名人刚健的精神,在帮助提升家族群体人格及提升整个地区人文素质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
今年2月11日,著名诤臣陈璋的纪念馆于乐清市乐成镇盖竹村冯岙自然村燕山脚下落成。陈璋是乐成镇南郭人,于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正德十四年(1519)春,武宗欲巡游江南,陈璋冒死上《谏南巡疏》劝谏武宗说,皇帝率领成千上万扈从御役出京,所费“势必括之民间,追呼四出,鸡犬为惊……朝廷生一事,民间必多一弊”。《谏南巡疏》言词切直不避忌讳,触怒武宗,陈璋被降职夺俸,在午门外罚跪五天,又被廷杖三十,卧床休养五个月才痊愈。但也正是因为刚正不阿、一心为民,陈璋去世后还是得到朝廷礼遇:“遣官祭葬”。
作为陈璋后裔,乐斯化学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呈新这次为陈璋纪念馆的修建捐资50多万元。陈璋纪念馆落成当天,陈呈新在落成仪式上倾吐心声:
“陈璋公的《谏南巡疏》,是体现生命能量的代表作。它在历史中形成,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更孕育着未来。陈璋纪念馆的落成,为我们后世增加了一处纪念历史文化名人的精神家园,这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升华人文精神和培育下一代具有重要意义。”
以身作则,幼年贫苦的陈呈新创业成功以来,一直致力于乐清市的慈善事业,至今向社会累计捐赠6000多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学子,资助贫困地区维修校舍、桥梁、堤塘、道路等。
2000年,叶适850年诞辰暨永嘉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期间,汽配厂老板叶辅忠翻查族谱后发现,自己确系一代大儒叶适后裔。身为叶适第20代孙,他出于自豪和崇敬之情,也为了激励后人,带头捐资8万元发起建造叶适纪念馆的倡议。
王十朋的后人王新棋认为,王十朋的诗文、人品与历史同在,这位温州南宋首位状元应是学子学习的榜样,这是他为建馆筹款奔走十年的原动力。
最令人感慨的是瑞安阁巷镇柏树村老人陈炳金。20多年前当他得知自己家乡出过高则诚、陈则翁两位名人时,心情异常激动,决心要为先贤建造纪念堂供后人凭吊瞻仰。当时,为争取各界支持,经济拮据的陈炳金不仅放下了农活,还卖掉了家里赖以挤奶维持生计的一匹马,获得603元作为到各方奔走筹资的路费。经陈炳金等热心村民的不倦奔走,占地2000平方米、投资20余万元的高则诚纪念堂于1993年11月落成,如今已成为国内外戏剧界研究南戏和高则诚的学者专家必到之地。2000年开始,柏树村陈则翁家族后裔在政府有关方面的支持下,踊跃捐资,共投入29万元对先祖留下的集善院进行翻修,改建成陈则翁纪念祠,与高则诚纪念堂互为辉映……
他们在为建造纪念馆的事情奔波操劳的时候,心里无不充满着幸福感。
这种幸福感来自温州人的传统文化心理——千百年来重视家族宗亲的凝聚力,倡导光宗耀祖,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树立人生的精神标杆。
这种幸福感还来自他们身上那种寻找根脉、挽留故乡的力量——正是这股可能连他们自己也不自觉的力量,总让我们心头一震。随着传统意义上的故乡与我们渐行渐远,温州百姓积极为历史文化名人建造纪念馆,恰是对正在急速改变的故乡的挽留,是对故乡传统生活方式的一点修复。在纪念馆这样的空间里,传统的精神世界得以继续诗意栖居。
一直关注我市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建设进程的学者项有仁说,面临当前多元文化冲击下的信仰危机、价值混乱、道德滑坡,人们急需找到一个精神世界的共同感奋点,这个感奋点,就是由血缘、亲缘和地缘共同构成的“祖先情结”!“我们的祖先”,这是一个对每个人都具有巨大震撼力的文化符号。祖先的德风懿行,必然会使他的子孙后裔产生强烈的仿效冲动。名人纪念馆的建造,有助于唤醒整个社会的历史记忆,找回渐行渐远的故土乡情。
民资建馆的是与非
现实中,民间修建名人纪念馆还是引来了各方争鸣。支持者认为是“激活传统”,反对者则认为其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客观地说,我市少数纪念馆还带有宗祠的影子。在我们走访的纪念馆中,个别也有香烛熏绕的现象。民间纪念历史文化名人时,大多也与宗祠、家庙结合在一起,因为这毕竟是名人后裔彰显家族荣誉的场所,也正因为此,民间才会热情有加。比如龙湾海滨街道宁村村有汤和庙、永中街道普门村有张璁祖祠、永中街道孙洋村有王瓒书院和王瓒家庙、永昌堡北门永昌博物馆里的王氏名人纪念馆等。
但从总体观察,民间集资兴建纪念馆的用意是积极的,不少纪念馆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中心。
瑞安市莘塍镇仙浃季村的老人季如柱、季迪锦说:“我们过去生活苦,烧香拜佛也无用。现在生活好了,要让青年有学习场所,老人有活动场所,所以就在原来季氏宗祠旧址上建了历史名人纪念馆。”建成后的季氏陈列馆分两进,后厅陈列季氏历代56位名人事迹,有史料、诗文、图片、画像等;前厅辟有书报阅览室、电视室、健身房、棋牌室和乒乓、台球室等,每天都有人前来参观、娱乐,成为仙浃季村及周边村村民们的文化中心。
同样,飞云江南岸的仙降镇原有一座孙氏宗祠,曾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的聚集点。近年来,孙家族人获知明朝时祖先孙隆曾任徽州太守,为官清廉爱民,便在当地文物工作者的帮助下,一方面广泛搜集仙降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以来的革命斗争史料,一方面北上安徽黄山、杭州等孙隆当年任职的地方,寻访其事迹与遗墨,将宗祠变成了仙降地区革命斗争史陈列馆和孙隆纪念馆。
2005年1 月,爱国将领王允初纪念馆在永嘉县瓯北镇千石村建成开馆,纪念馆由古城墙、文史馆、文物展示馆等几个部分组成,成为该县一个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乐清四都的王十朋纪念馆在兴建过程中,村民赵乐松、周祥标等人得知建纪念馆需征用他们家的山地,毫不犹豫地将各自的数亩山地无偿捐给村里。现在,王十朋纪念馆已成为乐清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思想道德体验教育基地,年接待游客及学生达数万人次。
当然,民资兴建纪念馆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有关部门适当给予引导和监管。
比如龙湾区正在筹建的占地16亩的张璁文化公园,市里已经批准建设,但在资金筹措和具体操作上,当地百姓与政府部门有分歧,以至于资金至今还无着落。张璁文化公园是龙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由于面积大,估计建设资金需要上千万,这么多的资金光靠民间集资难度非常大,张璁的后裔提出将公园沿街部分建成店面,以民间投股的形式筹集建设资金,这一方案得不到政府部门的批准,因为建公园毕竟不是搞房产开发。但如果不这么搞,要么只能由政府投资,要么工程开工就会遥遥无期。
另外,也出现了多个村庄争着为某一位历史名人建纪念馆的现象。比如王十朋,就分别在乐清的四都和华锹村都建有纪念馆;翁卷纪念馆也有两个,分别在乐清大溪镇的埭头村和七里港镇的排岩头村。这种现象,虽然与这些名人当年的活动及其后裔的分支有关,但也反映了民间意愿需要政府部门恰当引导。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温州市社科联副主席洪振宁等专家学者认为,不能简单地把民资建馆与建祠立庙混为一谈。与国内其他地方以政府为主体建造名人纪念馆相比,温州民间陆续建造的大量名人纪念馆,反映了民众对文化的一种自觉,体现了富裕之后的温州人对自身传统文化的重视。此举一方面有利于传承地方名人的功绩与精神,把家族的东西延伸成服务社会的文化遗产,一方面也能有效弥补政府对文物和文化保护经费的不足。
而苍南县某些名人遗迹的现状,恰是这个观点的有力佐证:因为政府保护开发经费未到位,民间力量也没有积极地参与到对历史名人的保护开发中,苍南县现存的名人故居损坏程度已相当严重,一批珍贵的历史遗迹正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当地刘绍宽、殷汝骊故居已被火烧毁;姜立夫故居受台风袭击,只剩下门台;李锐夫故居被出租当作作坊场所,堆放易燃物品,存在火灾隐患。黄庆澄故居存在白蚁侵蚀,急需喷药杀虫;吴荣烈故居电线没有套管,多为明线,且杂乱无章;苏渊雷故居的修缮没有按照原有风格实施,较多使用现代材料,与相邻房屋风格极不协调,且内部辟为民工宿舍。如此等等,令人叹息。
前段时间,苍南县政协名人故居保护情况视察组在实地考察过这些名人故居后,给我们发来一份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借助媒体,保护好“历史名人”这份“独特的遗产”,“多层次、全方位地宣传历史名人和名人故居保护的现实和历史的意义,让全社会自觉参与保护名人故居行动中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地理意义上的家乡不论怎么变,总是在那里。而故乡却可以穿越时空,附着于我们熟知的历史名人,帮我们建立身份认同,成为你我情感所寄、内心所依。相信,民间兴建历史名人纪念馆的是与非,也会在今后不断的实践中逐渐水落石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