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温州生活的居民当中,姓“陈”的人最多——约有7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8.6%;在温州生活的复姓居民当中,姓“欧阳”的人最多,有5000余人……上个月,市人普办发布了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信息,根据全市常住的912余万人的姓氏,排出了位列前一百名的姓氏,其中,陈、王、林、李、张位列我市百家姓前五名。
近百年来,温州以及全国各地流向海外的移民不断,他们及其后裔即便不识中文,但往往认识自己的汉字姓。特别是当人们遇到同样来自于故乡的同姓人,会感到十分激动和亲切,因为大家没有忘记自己的先祖是中国人。在这里,姓是互相联系的首要识别符号。也可以说,沉积了几千年的姓氏文化在全球华人心中是一种无法忽略的生存依据、精神依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启动,姓氏和名字被排在了调查内容的首位。
那么,温州的人口姓氏是如何构成的?你我的祖先是否自千年之前就在此处生息?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之时,让我们翻阅谱牒,走入民间,寻根溯源。
温州人口:
大多从祖国各地陆续迁来
“千千万万从全国各地迁入人口的后裔们,构成了温州今天居民的基本部分。温州这块历史上曾经地广人稀的东南沃土因而得到开发和利用,并且创造出今天温州的繁荣与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之所以少有‘故土难离’观,敢于走南闯北闯天下,跨省跨国经商办厂,这与他们的祖辈原来均来自祖国南北各地,不无一定关系。”
原温州博物馆副馆长徐定水曾参与编撰《温州市志》,为撰写“迁入人口”一节,他查阅了大量史志、谱牒、墓志,在梳理诸多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出2万多字的论文《温州历代迁入人口姓氏考述》,这可能是有关温州姓氏调查最为详尽的论文了。上述的关于温州人口构成的文字,也正是徐定水论文中的中心观点。
徐定水对温州土著居民姓氏考证发现:“温州最早的人口主要有两支:一是本地土著居民,即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二是公元前333年越国被楚国灭亡后南迁的部分越国后裔,他们散居在今天的台州、温州以及闽北等地。但自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东瓯王率领百姓举国迁徙到江淮庐江郡以及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瓯国除民被迫再次内迁后,瓯地遂成废墟,遗民甚少,早期人口姓氏都衰落无闻。此后温州人口,大多从祖国南北各地陆续迁来。”
因为记载匮乏、谱牒散佚等原因,徐定水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唐朝以前的温州人口姓氏难以考证了,仅能搜集到几个南朝期间迁入的姓氏情况。至于唐朝以后迁入人口的资料,《温州府志》《浙志稿》《瑞志稿》《乐清市志稿》《文成县志》《谢氏宗谱》等史料上则略有记载,从中大概可知迁入人口的姓氏源流。
温州历代迁入人口,以宋朝最多,其次是五代时期,再次是唐朝和明朝。各地迁入人口中,外省以福建为最多,几乎占了一半,其次为河南、安徽、江西等;本省则以青田、景宁、金华、丽水、仙居、黄岩、绍兴为多。
至于人口迁入的原因,一是人们为避战乱,如唐朝乾符年间避黄巢乱、避唐末藩镇割据之乱、五代闽民避闽王之乱、宋末避元之乱等。诸多朝代的避乱移民中,以南宋建炎四年(1130)和乾道二年(1166)后最为集中。建炎四年,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之难来温州,大批宗室勋戚和文武大臣扈驾至温,后除一部分当权者随高宗返回临安外,其他人则留在温州置产定居;二是灾害移民补籍,如南宋乾道二年温州遭大台风、大海溢,死者数万人,闽民奉命大批迁温补籍;三是仕官温州占籍定居、卫戍定居;其他还有如经商定居、因喜爱温州的山水而来此隐居等原因。
聚族成村:
姓氏与村庄的渊源
多少年前,当我们的祖先从各地跋涉而来后,他们是如何在温州栖身的?他们如何才能在陌生的土地上安身立命?
“聚族成村”,应该就是他们起步的原点。
一簇簇由姓氏血缘凝聚成的人群,各自择地聚居。一个姓氏,既是一个宗族、血缘场域,也是一个生活、文化场域。以姓氏这个点为圆心,同一姓氏的人家居住在一起,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加,地域逐步扩大。这些聚居着的氏族,在他们栖身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筚路蓝缕地经营着生活,寒暑交叠、父业子续、点滴积累,世间于是出现了一座座市井蔚然、人烟兴旺的村庄。在今天的温州,我们仍然可以了解到,自然村的原始形态大多是同宗同姓的血缘聚居。
温州大罗山东麓约250平方公里的永嘉场平原上,星罗棋布着这种大小不一的123个聚族而成的自然村。大的如三甲、七甲,小的似河银、计衙、姚家汇,无论大村小村,它们都自成一体,一村一姓,世代绵延。每一个自然村是一个小“共同体”,家家中堂挂着同一堂号的堂匾,如王姓“三槐堂”、张姓“百忍堂”、陈氏“聚星堂”、林姓“九牧堂”、项姓“四留堂”、朱姓“沛国堂”……族谱上记着家训族规,祠堂里供奉着列祖列宗。一个村庄的人就像一家人,虽然有争吵,有纠纷,有各种人情的麻烦,但是这种渗透着血缘关系的氏族文化,保证了一个个“共同体”内有了凝聚力与稳定性的精神支撑。
农耕社会,村庄一度具有实际的文化功能。岁月的长河中,不同的家族制度在各个村庄缓缓孕育衍生出形态各异的乡土文化。
耕读是古代村落一个比较鲜明的主题,它似乎存在于绝大多数的古村落中。在泰顺众多古村落中,有着鲜明的耕读文化个性的古村落相当多,如仕阳镇严山村曲岩董氏聚落。曲岩是清代董氏家族定居此地后逐渐形成的一个聚居区,国学生董绍建起现称为“曲岩厝”的正房。不久,他的两个儿子董含章、董朝章又在正房两旁建起左右厢房,形成一座三合院式民居。与这座民居毗邻的是董氏家族的书斋,专供子弟读书习业。董氏几代人积累起丰厚的田产后,又在书斋旁建造仓楼储藏粮食。这三座毗连的建筑为联排式布局,呈曲尺形。各座单体建筑隔而不断,建筑内部靠檐廊联系,使得建筑群中各栋单体建筑在交通上、使用功能上联结成一体。
永嘉的苍坡村、芙蓉村既是楠溪江风景区的著名景点,也是典型的姓氏聚落地,其双重色彩吸引着不少学者关注的目光。
苍坡村是中华民族第一大姓李姓的一个代表性聚居区。据考证,苍坡村人的始祖名叫李岑,他是李唐王朝的后裔,按照苍坡李氏宗谱上的记载,就是“迁唐宗室之苗裔,金枝玉叶之贵胄也”。 在唐末诸侯的混战中,李岑和他另外四个兄弟(大哥李超,三弟李越,四弟李仑,五弟李昆)开始背井离乡,去寻找一个可以避开战乱的幸福家园。一路奔波,他们最终来到当时幽静的楠溪江畔,对于厌倦了漂泊的人们来说,这里无疑是一片乐土。
没有人知道李氏兄弟五人为什么到达楠溪江之后分散开来。后人只知道,他们各自找到了一个落脚点。其中,李超到了永嘉枫林镇附近的汤岙,李岑到了当时被称为利仁里的埭上,李仑到了离苍坡(那时还叫苍墩)不远的港头村,李昆到了楠溪江上游的蓬溪村。而他们的三弟李越则沿着楠溪江一直往前走,将自己的居住地安排在台州黄岩的李家山。一直到现在,这五个村庄的人相遇时,还有一种亲人般的感觉,毕竟在很早以前,他们曾经是一家人啊。
芙蓉村的始祖陈忠也是在唐末的乱世中从中原出逃的。一开始,陈忠和他的子孙在瑞安定居,但是,唐末的战乱又一次将他们过安稳日子的念头打破,三世祖陈宜实为了躲避战争,从瑞安迁居到了福建的长溪。后来,九世祖陈拱从长溪迁居到楠溪江的芙蓉峰下时,唐末的战乱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据芙蓉村《陈氏宗谱》记载:“唐末,为避乱世,有陈氏夫妇,从永嘉县城北徙,沿楠溪江就深山坳里,至芙蓉峰旁,只见此地前横腰带水,后枕纱帽岩,三龙抢珠,四水归塘,于是筑屋定居。”或许,正是芙蓉峰脚下的那片蛙声再次激起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强烈渴望。
温州的罕见姓氏:
多一个姓也是
多了一部基因史
《中国姓氏大辞典》的编纂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姓氏研究专家袁义达研究员认为,由于中国姓氏由父系世代传递,类似于人类Y染色体的遗传,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众多的小姓、奇姓、罕见姓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传,有的还保存了一份独一无二的Y染色体遗产。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多一个姓,也是多了一部基因史。
罕见姓氏构成了姓氏文化中一种比较有趣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只有一人使用的姓氏有1409个,只有两个人使用的姓氏有850个。本次人口普查中,我市不少鲜为人知的罕见姓氏也浮出水面。比如,鹿城区五马街道的鼓楼旁就住了一户“鼓家”,“亓”姓在我市也是屈指可数,还有不少人一时读不出来的“宓(mì)”姓。此外,吹、凤、国、过、年、山、表、英、权、一、矛、竹、衣等姓氏都有在温州出现。
“南”作为一个冷姓僻氏,不见于《百家姓》,却被中国最早的姓氏谱牒著作《世本》记载,被司马迁的《史记》资格认证——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南氏。
在温州,如果碰到姓南的当地人,只要回溯三代以上,你就会发现他们基本都来自一个地方,一个位于乐清市黄华镇叫做南宅的古村。南宅,顾名思义是个以南氏家族住宅命名的村落,今天它因为是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老家而闻名。
翻开南宅厚厚的《南氏宗谱》,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述:温州南氏家族始祖南巘,洛阳人,徐州签判,靖康之难时护从宋高宗即位应天府。南宋绍兴末年,南巘之子把全家从磐石再搬到黄华的海滨定居,子孙繁衍,耕读传家,乡里称贤,干脆把其地叫做南宅。
八百多年来,南氏家族文化香火代代传承,进入现当代,形成名人迭出的高潮——国学大师南怀瑾、“中国铀矿之父”南延宗、浙江名医南宗景、女伶剧社创办人南镜秋、南派画家南式仁……
你听说过有人姓“耳”吗?这个姓氏据说全省也只有40多人。“在温州,我碰到姓耳的人几乎都是自己一个家族的。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姓氏和家族的起源一直很困惑。”市民耳建国先生有个大大的心结。据了解,如今在温州生活的姓耳的人不超过百人,基本上分布在温州市区,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有的是公务员,有的做生意,有的跑运输,还有少数侨居国外。但他们一直不知道自己这一姓氏的起源,不清楚其发源地在哪里。据说为了探寻姓氏的起源,耳姓家族中人曾跑遍全国有族人分布之地,不过至今仍无结论。也是为了考证耳姓的发源,市民耳震云曾特地到温州市图书馆查阅有关姓氏的资料。他查过《康熙字典》《百家姓》,“百家姓中没有耳姓,最后我在旧版的《千家姓》中找到了。”《千家姓》在明朝年间才出现。
民间研究热潮:
与寻根问祖的情结紧密相关
“祖先从哪里来,有什么样的渊源,是我从小到大一直想了解的。” 2010年4月,苍南县人、苍南姓氏研究者郑维国编著的《苍南百家姓》丛书第五卷面世。这套丛书以苍南各姓人口数量为序,分组列卷,收录了苍南县104个姓氏的历史资料和现实情况。每姓分设始祖简介、姓氏渊源、郡望、堂号、迁徙、人口、古代人物和附录等8个部分。谈到出书的目的,郑维国说:“能为每个寻根探源的人提供依据,让海内外炎黄子孙拥有认祖归宗的共识,并从姓氏渊源中感悟到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与悠久历史,是我最大的心愿。”
与郑维国相似,许多专注于姓氏文化研究的人,有着寻根问祖的情结。长久以来,温州民间延续着对姓氏研究的热情。
作为历史上的移民大县和姓氏大县,苍南县的姓氏研究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因为先辈们大多从省外移民而来,所以全县方言品种丰富,拥有闽南话、瓯语、吴语、蛮话等语种。苍南县共有400多个姓氏,县域内民间现存的各种谱牒约有200个姓氏、1000余册,其中年代较早的有清乾隆五十三年、嘉庆二十四年纂修的陈氏族谱等。上世纪80年代,苍南县修谱活动再度兴起,如今,各姓氏的《族史》《通志》及《苍南百家姓》大型丛书等相关文献的编纂出版,使姓氏文化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谱牒中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姓氏、遗传、社会、历史方面的讯息,能帮助人们寻找祖先,理清历代繁衍的脉络。在龙湾,有一个中华百家姓谱牒收藏馆,里面收集了4000多册谱牒书籍,涉及180多个姓氏,这些姓氏多与温州人口相关,地方特色浓郁。中华百家姓谱牒收藏馆的建立得益于龙湾区天河镇一批热心人士,他们是王俊海、王伦有、项有仁、潘伟光、孙健胜等人。近10多年来,这批热心人自掏腰包前往全国各地,广搜诸多姓氏的代表性家谱,然后进行甄别、梳理和编撰,目前,他们已经把这些整理好的谱牒制作成图像,全部录入电脑,方便人们免费查阅。如今向谱牒收藏馆寻求帮助的人之中,不仅有温州本地居民,还有美国、西欧和东南亚的华侨。
同姓中的名人名士,也是激发人们荣誉感以及研究姓氏热情的主要原因之一。温州第一大姓陈氏多属河南颖川派,起初移居到福建,再由闽迁移温州。历代以来,温州陈氏进士不乏其人,如陈傅良(瑞安)、陈求鲁、陈宜中、陈虞之(永嘉)等等。现当代陈氏同样人才辈出,如毕业于日本东京高师数学系、被国人誉为“几何大王”的陈修仁;中国法学会副会长、著名法学家陈光中等。
今年8月,乐清发现一道距今537年的圣旨,为明宪宗敕封永嘉大若岩镇银泉村第廿四世祖陈以性。银泉村全村姓陈,是温州陈氏的一个分支,明代圣旨实物的发现,从侧面证实了温州陈氏人才辈出,也为研究陈姓的人们增添了新的素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