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从书香门第到“卖艺人家”

2020年12月1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2-08-27 00:00:00

这个澳热的夏天,来自北京的一个消息让人心头沉重——6月30日,住在北京的瑞安名门后裔、中国演艺界著名“龙套大师”黄宗洛先生辞世了。去年10月,他的哥哥黄宗江刚刚离我们而去,现在他的弟弟又谢幕人生,从瑞安黄家走出的这些艺术大家、艺术大师让家乡的亲朋以及众多仰慕他们才艺的人深感痛惜。

在江南历史名城瑞安,黄家是当地光鲜了一个多世纪的书香门第,“书声传百年”是瑞安百姓对黄氏家族的美誉,“黄家一门三代翰林”更是瑞安城里流传了一百多年的佳话。当年,黄家故居的所在地振文坊琅琅书声不绝于耳,而巷口石亭那块“比户书声”的匾额应是名门世家声震一方的独特标杆。

瑞安的黄家祠堂曾有瑞安乡贤胡调元撰写的一副对联——“楚吴闽蜀黔齐列宿轺车半天下,父子兄弟叔侄一堂香火聚词林”。意思是:皇帝派出黄氏一门的乡试考官使车到过湖北、江苏、福建、四川、贵州、山东等地,足迹几乎遍及半个中国;黄氏父子兄弟叔侄(指黄体正、黄体立、黄体芳、黄绍箕、黄绍第,历史上称“五黄先生”)都金榜题名得入翰林。

由此可见黄门当年的显赫声势,黄氏弟子的博深才学。

据明崇贞甲申春修的瑞安《黄氏宗谱》 “原序”申明:瑞安黄氏出自江夏郡望,五代时由福建赤岸徙居瑞安。

清朝中后叶,是黄氏鼎盛时期,由鲍田迁居到瑞安城小沙巷的二十五世大房、二房是黄氏宗族中最显赫的一支。祠堂的那副对联,就是世人对他们的赞誉,他们兄弟二进士、父子叔侄三进士同朝为翰林的盛况成为鲍田黄姓宗亲津津乐道了上百年的宗族荣耀。

[三代翰林]

瑞安黄氏中,有五位学问大家,道德文章为世人所钦敬,人称“五黄先生”,他们是黄体正、黄体立、黄体芳三兄弟及黄体芳之子黄绍箕、黄体立之子黄绍第。“五黄先生”中,黄体正因科场考官疏忽,仅中乡试副榜;黄体立中进士;而其他三人先后中进士且入翰林,加上黄绍第之子黄曾铭于清末留学日本归来后,又在清末殿试时中进士,授职庶吉士,黄家以“一门三代翰林”而成为翰林世家,为瑞安历史上所罕见,也让黄门后世引以为豪。

黄体芳(1832-1899)字漱兰,系黄氏二十七世孙黄吉人的三儿(黄吉人有三子:体正、体立、体芳)。清咸丰元年(1851)中举人,同治二年(1863)中会元,二甲进士。历任山东学政、江苏学政,累廷内阁学士、兵部左侍郎。

光绪八年,黄体芳在江苏任学政期间,创办了江阴南菁书院(系江苏省重点高中南菁高级中学前身),亲自为书院讲堂撰写楹联“东林讲学以来,必有名世;南方豪杰之士,于兹为群”,1998年江阴市为纪念黄体芳,特在南菁书院铸造黄体芳铜像。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黄体芳悲愤不已,第二年逝世,其儿子黄绍箕曾作哭父挽联:“出则思乡里,归则念朝廷,得意生平曾几日;病不侍汤药,殁不亲含殓,衔哀从此到终天。”

青出于蓝胜于蓝,史书上的黄绍箕政绩、才学更是胜出,有名家评论他:爱国的士大夫、进步的教育家、卓越的学者。

黄绍箕(1854-1908),字仲弢,号鲜庵。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任四川、湖北提学使,武英殿纂修。

光绪六年,27岁的黄绍箕参加会试、殿试得二甲第六名进士,入翰林,选庶吉士、散馆,朝考一等第一名,授翰林院编修,后来历任会典馆纂修提调、京师大学堂总办,编书局译学馆监督、湖北提学使等职。

黄绍箕毕生以教育为主要职志。清廷筹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张元济为总办,黄绍箕为提调。当时张元济没有到职,所以,一切计划大多出于黄绍箕之手。黄在编书局任职时,专管中小学教科书的编辑事宜,先后编撰出大量教材,使各省有所遵用。

在湖北任提学使期间,首倡设立省学务处,统辖办理学务事宜。湖北学务处成立后,全国十八行省都仿效,普遍设立学务处。这是当时教育领导体制上的一项重大革新,对以后的中国教育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黄绍箕还主持撰写我国第一部《中国教育史》。1906年,他率领各省提学使去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本想大干一番,却不幸卒于任上。临终前几天,黄绍箕仍在床上批示公文。逝世之后,湖北学界送殡者达千多人,其他各省也有闻讯停课以志哀思。在国外,黄绍箕的声望也较高,日本学界,推尊其为“仲尼后一人”,帝国教育学会推举他为“汉学统一会”名誉会长。

像他父亲黄体芳一样,黄绍箕也是一个“出则思乡里,归则念朝廷”的士大夫。

身为温州瑞安人,黄绍箕对地方教育非常关心,1902年,瑞安普通学堂开学,黄绍箕、黄绍第在北京遥领总理、副总理之职。他与孙诒让志趣相投,情同手足,人称“二仲先生”。他很支持孙诒让的居家兴学,孙诒让办学遇到一个个困难,黄绍箕鼎力相助。如办“学计馆”缺经费,黄绍箕致函请浙江当局拨款。“温处学务分处”成立受阻,又是黄绍箕帮助疏通。

在《黄绍箕年谱》中有文字记载:是年(1886年)先生与温郡同乡京官,择地宣武门外教场五条胡同,兴建温州会馆,为来京温郡士子商贾居停之处。黄绍箕为会馆题联云:“天上瓯星拱北极,古来浙学重东嘉”。

黄绍箕有三子,其中曾延、曾詻都留学日本。

黄绍第(1855-1914)字叔颂,号缦庵,系黄体立儿子。清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入翰林为庶吉士历任国史馆、会典馆纂修。1894年典江南乡试副考官。1897年,典福建乡试副考官,适遇黄绍箕典湖北乡试正考官,兄弟同时持节出京,在当时被传为佳话。

黄绍第也加入“清流派”,戊戌变法期间,他单独上书,从兴办义务教育、工业、商业、女学四个方面提出变法的建议,以达到“内以消中国隐忧之渐,外以折列国眈视之谋”。

辛亥革命后,黄绍第隐退故里,北洋政府曾召其去北京,但他鄙视袁世凯,置之不理。1914年,黄绍第病逝家中。

黄绍第有四个儿子:曾枚、曾锴、曾铭、曾凯。而黄曾铭则是黄宗江、黄宗英等人的父亲。黄宗江在《沉船上的父亲》中追叙:“我父……,浙江瑞安人氏,生于1887年,其父和祖父均为清代翰林,我父清末留日,学电机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后回国居然赶上(最后一拨殿试与会试)考取最后一科翰林(分别获工科进士和翰林院庶吉士),入民国,在北京电话局任工程师,兼工大教授”。

黄曾铭是清朝“末代翰林”,是黄氏“一门三代翰林”中的晚辈翰林。1934年,黄曾铭先生死于伤寒,安葬在瑞安。

黄曾铭先生虽是机电工程师,却酷爱中国的国戏——京剧。每逢周末,他必预订包厢,携带全家老少驱车前往观戏。据黄宗洛先生回忆,当时梅、程、尚、荀四大流派的戏,他们家全看,十来年中雷打不动。天长日久,耳濡目染,父亲这无意之为却成了对子女们最有效的艺术熏陶。

[艺术名家]

书声孕育黄门代代才俊,朝廷进士、留洋学士是黄氏曾经的荣耀。社会变迁,观念更新,“十年寒窗苦读”的指向,不再是唯一的“金榜题名”。黄氏的后世们,在新时代的大潮中,以崭新的姿态尽情挥洒他们的才智。他们根据自己志向择业立身,当年的书香门第,后来又走出一个个声震国内外艺坛的文化精英——黄宗江、黄宗英、黄宗洛、黄宗汉。他们自称为“卖艺黄家”,还纷纷作文著书予以印证。

“卖艺黄家”可谓中国演艺界一个非常独特的家庭,黄宗江是剧作家、演员、教授、文化使者;黄宗英是演员,是大红大紫和令人景仰的名作家;黄宗洛是专演小角色的大演员,人们尊称他为“龙套大师”;黄宗汉则是著名的文化实业家。

黄宗江多才多艺,9岁时就写了名为《人之心》的独幕剧,发表在当时的《世界日报》副刊上。1935年黄宗江考入南开中学读高中,在学校的舞台上就展示出了演艺才华。1938年,黄宗江考入燕京大学外文系读书,与孙道临等人组织燕京剧社,演出《雷雨》《窗外》等话剧。

1940年,他到了上海,成为职业话剧演员与电影演员。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上海和后方重庆舞台上,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

1949年,黄宗江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文艺战士,1958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剧,先后创作了《海魂》《柳堡的故事》《农奴》等优秀的电影文学剧本,其中《海魂》获1959年捷克斯洛伐克第十届劳动人民电影节“为世界和平而斗争”二等奖。1957年创作的《柳堡的故事》获文化部全国电影文学剧本创作三等奖。《农奴》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

文革中黄宗江曾被打成反革命,并且一度被发配到甘肃天水劳动改造。

文革结束,黄宗江和妻子阮若珊都年近花甲。暮年不坠青云之志,黄宗江重新拾起了笔,又进入了创作高峰,电影剧本《柯棣华大夫》《秋瑾》等纷纷问世。

1986至1987年,黄宗江作为中美文化交流学者,应邀到圣地亚谷哥加州大学作客座教授。一年里他开了三门课:“中国话剧史”、“中国电影史”、“中国戏曲”。他自编教材,直接用英语讲课,将古老的中国文化和近代的中国戏剧演绎得绘声绘色,深得外国学生好评。

他还是宗英、宗洛等走上艺术之路的引荐者。中国话剧研究院研究员许国荣先生戏称他为“卖艺黄家”的始作俑者。

黄宗英9岁时父亲病故,好不容易读完初中后辍学。1941年在大哥的召唤下,她进了上海职业剧团。在《蜕变》《甜姐儿》《丽人行》《乌鸦与麻雀》等影剧中她表演出色,享誉中国影坛,尤其是在陈西禾等导演的《家》中饰演的柔弱幽怨的梅表姐和《一盘没下完的棋》中坚贞不屈的婉怡,熠熠生辉的银幕形象,已经永远定格在那一代人的记忆里。

在一篇自序里,黄宗英是如此诠释她由一位电影明星嬗变为一名作家的心路历程: “我是一名没想当作者的作家。演着演着戏,觉得演员的生活比戏里还有戏,就拿起笔来写了”,没有明晰的目的,但内心情感的丰满洋溢,已无法局限在舞台和水银灯下的释放,于是她拿起了笔,用这根情感的导管,将生活中所观察的以及自己的思绪倾注在纸上,变成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文学创作上,黄宗英最成功的是报告文学,首篇成功之作是以北京知青候隽为素材的《特别姑娘》。1978年写《大雁情》、1986年写的《小木屋》也蜚声文坛。

黄宗英的身份除了演员、作家外,还有作为上世纪中国影坛巨星赵丹的妻子,这是她人生经历中一段华彩的乐章,她说:我此生原本只想做一个好女儿、好姐妹、好妻子、好母亲,而此角色却在个人际遇、民族兴亡中衍化出种种情节……其实,我一生中迂回曲折最“出戏”的情节,是“难为赵丹妻”。

1947年,黄宗英与赵丹扮演电影《幸福狂想曲》中的一对情人,这部电影让黄宗英与赵丹由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那段时间,用黄宗英的话来说,是她与赵丹的“幸福进行曲”。“拍摄停机,演员分手时,他突然孩子似地对我说:‘我不能离开你,我们不可能分开了,你应该是我的妻子’”——在《卖艺黄家》一书里黄宗英如是回忆赵黄喜结良缘的开场白。

身在异乡的宗英,心系故里,她多次回家乡访亲探友,为家乡的文化、建设事业牵心。

黄家小弟黄宗汉是北京大名鼎鼎的‘京都文丐’。“黄宗汉为自己的名片冠以“京都文丐”并有文作释:黄宗汉确实可谓京城内外一位著名的文化乞丐,他整天奔走呼号,八方求援,化缘敛戈,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抢救艺术遗产,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作为中国国际电视合拍总公司的法人代表,黄宗汉先后策划拍了《长城的故事》《森林女神》《寻梅》及京城文化三部曲《天桥梦》《大栅栏》《王府井》等电视连续剧。

黄宗汉作为“卖艺黄家”的老四,还演过《秋瑾》中烈士的遗孤,《家》中的孙少爷,《大团圆》中的老四。

在国内文化界,黄氏兄妹舞台上各有声色,舞台下各尽千秋,“比户书声”是他们永远铭记的祖先遗训,敬业、进取是他们取得成就的催化剂,人生舞台上,他们个个亮丽,纷呈异彩。

[薪尽火传]

黄氏家族的第31代、32代子孙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足迹遍布天南海北,但是江南小城那块“比户书声”的匾额,在他们身上都留有那样鲜明的印记,祖先的文化薪火,在他们手中传递,经久不息……

黄海波是黄宗洛先生的二儿子,生于1965年,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毕业,1993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攻读研究生。他精通中英日三国语言,在中央电视台任过剧务、制片、记者、编导、主持人等职。黄海波现在凤凰卫视香港总部就职,担任凤凰卫视中文台助理台长。

黄海涛是海波的大哥,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任中央电视台频道副总监。

黄学明系黄宗英已故二哥黄宗淮的儿子,北大物理系毕业后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物理系纳米导体专业获博士学位,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电子工程系任教。

阮丹青是黄宗江女儿,用母亲阮若珊的姓。1982年北大毕业后留校任教。同年秋,获哥伦比亚大学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加州大学任教,现在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主要从事“社会网络”的研究,侧重于东西方人际关系的比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的主编。其研究论文曾在美国《社会网络》、法国《社会学》、澳大利亚《中国研究》等国际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

黄秉桂、黄秉铎是黄绍第的曾孙,现居住在瑞安黄氏故居。秉桂曾任瑞安华艺广告公司经理,秉铎是瑞安人民医院原办公室主任。对先祖的有关资料,他们两位一直都在热心收集整理,并且热心参与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种纪念黄体芳、黄绍箕等文化活动。笔者写此文采访时,也得到他们的热心支持。

瑞安玉海街道小沙巷18号是黄绍第的故居,门台并不怎么显赫,门额有江南古民居常有的“紫气东来”的石刻。跨进门坎,天井宽敞,两边有厢房,中间为两层五间欧式楼房,二楼回廊雕刻精致的瓶型木栅栏整齐排列,似乎在证明黄氏当年不凡的生活质量。

再往北,黄绍箕故居就隐藏在九曲弄中,由于周边后建民居的蚕食兼并,无法再现原有的风貌。而留存在此地的青石板水井、雕有鲤鱼跳龙门图案的照壁、刻着莲花图案的地砖仍能引领我们去想象黄姓大宅门当年的气派。

一百多年的时光,名人轶事渐渐隐退到历史背景的深处,而静穆在小巷中的那些遗迹却成为人们追忆名门的载体。黄氏家族的熠熠光环,会引发许多人去追踪其根源,去探究其奥秘,也许小沙巷口那块“比户书声”的匾额应是我们获得的最简明的注脚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