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我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主线,按照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的严重负面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十一五”期间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从108.43亿元,增加到154.1亿元,年均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6845元增加到11416元,年均增长10.7%,基本形成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城乡环境设施共建共享的机制,基本完成公共服务向农村制度上全覆盖的任务,基本实现欠发达地区共同跨越发展的目标,基本形成合力扶农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的氛围。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市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到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把“统筹发展”贯穿到“三农”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要坚持“三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联动、统筹发展;坚持民生为本、和谐发展;坚持生态优化、绿色发展;坚持区域互动、协调发展;坚持改革驱动、创新发展,到201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美丽乡村、中心镇、新社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努力建设与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相适应、相配套、相媲美的“环境友好、富有活力、宜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为此,“十二五”时期我们确定的重点任务:
一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作为农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任务,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丰富农业发展内涵,拓展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积极开展农业功能布局结构调整,积极打造现代农业新业态,充分挖掘都市农业的生态空间价值,在提供基本农产品基础上,最大程度满足都市人对生态的需求、对空间的融入;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两区”建设。要把现代农业“两区”建设作为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加快实施现代农业功能区“13253”工程,即全市建成10个主导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区,每个综合区核心面积2万亩以上、辐射5万亩;建成30个突出某一主导产业、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的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建成200个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特色农业精品园;建成50个发展前景较好、投资主体明确、具有一定规模、设施比较完善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全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建成30个景观资源丰富、旅游设施安全、生态环境良好的森林旅游区。通过创建,园区内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同类产区高20%以上,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农民普遍增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大力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二是推进全民创新创业,促进农民充分就业。转变农民创业就业方式,拓宽农民创业就业领域,加强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培训,提高农民创业就业服务水平,鼓励农民多形式、多领域、多渠道创业就业,拓展农民增收门路,形成“先创业带后创业”和“以创业促就业”的新格局。开展“充分就业村”创建活动,确保一户农户至少有一人以上实现稳定就业。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业,着力建设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农家乐特色村(点)、市级森林公园。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与农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美丽乡村。坚持以城市化带动新农村建设为理念,以要素市场化“三分三改”为核心,全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城市化进程,到2015年实现50万农民转变为市民,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7%以上,建成一批农民生活幸福美好的农村新社区。加快推进村镇行政区划调整。在“1650”大都市的架构内,重新调整修编城乡建设规划、农村社区布局和建设规划,完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到2015年全市乡镇数要减少三分之二左右,行政村数减少到2500个左右。加快推进中心镇建设。突出中心镇在县市域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中的地位,推进区域型中心镇建设,为大都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到2015年全市培育形成50个左右一镇带多乡的区域性中心镇。加快推进农村新社区和中心村建设。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规划形成“1+X”的村镇布局(“1”指每个中心镇镇区,“X”指若干个新社区)。通过一镇一规划、一镇一政策、一镇一平台、一镇一试点,以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为切入点,打造一批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文明和谐、自然人文特色彰显的农村新社区。
四是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村庄整治和生态建设。到2015年,继续完成1000个待整治村建设任务,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9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推进森林围城进城工程等“八大”工程,建设美丽乡村,提升生态文明。加强区域生态公益林扩面和重点生态公益林示范提升工程,加快重点防护林体系和平原绿化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2%,全面建成国家森林城市。进一步强化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健全环保准入和考核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五是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改善农村民生。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农村各项公共事业建设,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格局。到2015年,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达到95%以上,完善覆盖农村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15至30分钟的社区卫生服务圈,农村合作医疗普及率达到98%以上,全市75%的乡村达到小康体育村标准,农村居民体质合格率达到85%以上,农村“五保户”和孤老优抚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100%。
六是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通过大力实施“内聚外迁”工程、“生态增收”工程、“山海协作”工程和整村推进工程,全面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奔小康工作,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山区、库区和海岛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确保欠发达地区跟上全市发展步伐。到2015年,建设100个下山移民点,完成下山搬迁9千户、3万人以上,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的低收入农户比例达到85%、人口比例达到90%,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6500元。
七是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健全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国家启动试验区新一轮改革试验的契机,以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为突破口,以要素市场化“三分三改”为核心,以农村住房改造集聚建设为切入点,以功能区和中心区建设为平台,以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撑位保障,大力开展农用地流转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农村户籍制度、农村金融体制、农村投融资平台建设等各项改革,努力加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体制。
作者为中共温州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