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草根慈善”打造温州城市新标签

2020年12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2-09-13 00:00:00

编者按:从红日亭、状元亭到微笑联盟、明眸工程……近年来,温州民间自发组织的慈善爱心行为蔚然成风,慈善品牌影响力辐射全国。近日,省委常委、副省长、宣传部长葛慧君对此予以充分肯定,并作出批示,要求温州要对这些民间“爱心阵营”加以挖掘、提炼,更要保护好,引导好,宣传好,使更多人加入爱心行列,营造向善向上的社会风尚。

本报记者 王舒 叶小静

和平时一样,昨天出门时,的哥小胡带上了一个空水壶。车开在路上,渴了、累了,无论停靠在哪一个义务伏茶点,都可以接上一壶温热的凉茶。

曾经,在小胡的印象中,温州人就是会赚钱,但到这里开出租车以后,却不断感受到这个城市的爱和温暖。从遍布街巷的义务伏茶点,到“7·23”雷雨夜的献血长龙;从出租车志愿者的爱心护考行动,到“善行天下”的明眸工程……来自民间的各种“爱心阵营”,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海,成了温州一个新的城市标签。

从个人献爱到满城送爱

民间公益演绎大爱温州

市区华盖山东麓,有一间小小的亭子,名声很大,这就是红日亭。

为了服务过往的路人,20多位家住附近的老人,每天义务来亭里“上班”,从凌晨3时开始忙活,一直到傍晚5时才结束,夏来烧伏茶,冬来施粥,40年来风雨无阻。

在温州,“红日亭”已衍化成温州民间爱心慈善的代名词,温州的慈善地标。在红日亭精神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草根公益”的队伍。如今,温州的大街小巷已有大小500多个伏茶点,乐善好施的义务烧茶人、慷慨解囊的捐助者更是不计其数。今年7月,更出现了两位“神秘”市民向市区多个伏茶点匿名捐款数万元的善举。“是大家的爱心,才让红日亭一直走到今天。”红日亭老人孙兰香如是说。

伏茶,只是温州民间“爱心阵营”的代表之一。在温州的公益慈善舞台上,“草根公益”力量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千里献血感动全国的毛陈冰、捡破烂捐出百万善款的退休老人周绍文、大灾面前奋勇救人的苍南壹加壹救援队、“爱心接力”走天下的王振滔慈善基金……从个人到团体,从民众到企业,温州民间慈善力量不断强大。

这种力量,蕴藏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只要一遇到困难灾难,就自觉凝聚成团,爆发出无限的正能量。去年,“7·23”特别重大动车事故发生时,无数温州市民自发深夜前往血站,排队为事故中的伤员献血。那个夜晚,温州满城送爱。每一个温州人,都用自己微小而坚定的行动,践行着助人为乐的名言,“合奏”出温州的大爱与善意。

从“商行天下”到“善行天下”

慈善品牌辐射全国各地

爱的主打歌,并不仅仅在温州唱响。

今年7月初,“世界温州人微笑联盟”走进福建漳州市,又为100多名贫困唇腭裂患儿免费实施了医疗救助。“微笑联盟”,是温州的一个慈善品牌。2009年,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温州医学院、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发起,动员世界各地温州人积极捐助,在全国范围内救助贫困唇腭裂患儿。这项义举很快受到“热捧”,“商行天下”的温州人纷纷慷慨解囊,踊跃参与。至今,该组织已累计收到捐助资金1000多万元,1000余名儿童因此重新绽开了灿烂笑容。

同样行遍全国的,还有“爱心温州·善行天下·明眸工程”。从云南到青海,从四川到新疆,两年多来,专家医疗队行程100多万公里,使温州本地和周边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1万多名贫困白内障患者、角膜病患者复明。

这样抱团行善的例子,还有许多许

多,比如以“保护动物打击犯罪和促进公众参与环境运动”为使命的“绿眼睛”环保组织,以抗灾救援为己任的苍南县壹加壹应急救援队……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和地域,走在一起只为了两个字——行善。

温家宝总理在“7·23事件”后,曾对温州人民的无私给予了至高的评价:“温州人闯荡天下,具有改革开放和创新的意识,具有创业的精神,但是,就是在这起灾难发生的时候,温州人民又向世人展示了他另一面,那就是大爱的精神。”

“大爱温州”的影响力,如今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关注和认可。在去年“浙江骄傲——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的评选活动中,“7·23”温州市民(集体)代表与“世界温州人微笑联盟”发起人温籍台胞何纪豪同登颁奖台。今年4月,第七届“中华慈善奖”在北京揭晓,我市“爱心温州·善行天下·明眸工程” 荣获“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

我们可以看见,在扶贫济困、赈灾救援、助医助学等各个领域,温州人都创出了自己的慈善品牌。这些品牌和“温州人”一样,走出了温州,辐射着全国各地。

从民间献爱到官方助爱

草根慈善提升城市形象

在商业氛围浓郁的温州民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乐于做慈善?

“实际上我做公益完全听从内心的召唤,我觉得做公益比做官、比赚钱快乐。有人说我是在自我牺牲,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我除了在对社会做贡献的同时,内心也获得了满足,做公益有益身心健康。”希望工程创始人、温州人徐永光说。

和徐永光一样,温州有越来越多的个人或民间团体,投入慈善行动,他们以自己的行为诠释了草根慈善的独特魅力,赢得了众口称誉。据市志愿者协会统计,温州目前有各类志愿者服务队2500多支,志愿服务基地538个,注册志愿者28万余人。但与此同时,草根慈善也面临着自身发展的瓶颈,比如公信力不足、筹款渠道不通畅等。为此,市文明办、团市委等“官方”部门纷纷鼎力支持,通过各种形式助力民间爱心行动。

去年3月,温州在全省率先推行《志愿者(义工)管理办法(试行)》,让全市的28万名志愿者获得官方认可的“身份”,纳入统一管理,同时成立志愿者服务基金,对草根义工组织进行小额资助,破解他们经费少的困局。“温州创举令人鼓舞。政府‘扶一把’,是破解草根公益组织身份、经费、管理三大瓶颈的合理路径。”杭州滴水公益发起人、省慈善总会理事大北说。

今年3月,温州志愿者培训学院成立,由资深专家学者、优秀志愿团队负责人组建讲师团,为志愿者提供培训套餐;在全省首创推出了志愿者派遣制度,试点推广“定人定岗定时”的志愿服务新模式。

为了引导更多的人加入爱心队伍,温州在每年评选“道德模范”、“感动温州十大人物”、“十大爱心人物”等活动之外,今年又组织开展“温州好人,善行天下全国寻访活动”,通过报道平实朴素的“温州好人”,让普通人找到最贴切的道德标杆……

这一位位温州好人,并不是高大完美的英雄,也并非富甲一方的商人。他们或许生活在温州的某一个县城,或许工作在千里之外的某一个城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心中有爱,乐于奉献的温州人。他们坚持践行的慈善之举,不仅为“温州人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也为温州的城市形象贴上了新的价值标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