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两项民间故事 进入非遗“国保”名录

2020年12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1-11-10 00:00:00

在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温州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故事。这些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口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待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截至目前,我市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民间故事已有两项:文成县的刘伯温传说和洞头县的海洋动物故事。

刘伯温传说:

智慧和道德的教科书

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刘伯温传说”,是人民群众以历史人物刘基为依托,寄寓自己的思想、观念、情感创造的民间文学作品。

“刘伯温传说”分布的核心地——文成县,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军事家刘文成公伯温的故乡,位于飞云江上游南部,1946年由瑞安、泰顺、青田三县的边区析置,县名即由刘基的谥号“文成”而来,隶属温州市。刘基故居、刘基墓和诚意伯庙均处境内。

在所有的温州历代先贤中,刘基是颇具传播力和知名度的人物。在历代文人看来,刘基具有姜太公、张子房、诸葛亮之智谋,有着卓尔不群的人格,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式的伟人,600年来受到许多文人崇拜。

在民间传说中,刘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是智慧的化身。

刘伯温传说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山地文化的印记。浙南山地,山多、岩多、洞多。浙南人民怀着对乡土的崇拜意识,对杰出人物的无比热爱,创造出了许多人物传说,显示出地方文化的特色。

二是惩恶扬善的意愿。人民群众在封建社会受到的欺压无法伸张,于是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清官身上。刘伯温作为清官的化身,为人民群众办了大量好事。

三是功业的赞颂。刘伯温是历史上的军事奇才。他文韬武略,屡建奇功。许多故事表现了他这方面的才能。

四是智慧的寄寓。刘伯温是一个智者,精通天文地理。

“刘伯温传说”传承久远。自发端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的传承历史,至今在文成县南田镇刘基庙,还保持着春秋两祭的太公祭;地域分布广泛,密集瓯越,盛传浙东,辐射全国,远播海外;数量众多,单在瓯越文化区流传的“刘伯温传说”即达100来篇;内容丰富,涉及风俗、物产、人物、地名等各方面,几乎涵盖民间文学涉猎的所有领域;形式多样,除口耳相传外,还有曲艺、戏剧等传承形式。

在“刘伯温传说”中,智慧故事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故事是长期以来广大民众集体的创作,对后人起着智慧教科书作用。传说中的刘伯温,也是传统道德的典范。他的道德品质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对现实仍有教化作用。

海洋动物故事:

数量质量,都位居全国第一

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海洋动物故事,是以海洋动物为主人公的民间故事。动物的拟人化,动物之间关系的社会化,是海洋动物故事的特点。它是渔区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集体性创作,主要以口耳相传的方式,长期在海岛渔区流传。

从可查阅的已经发表的海洋动物故事看,洞头海洋动物故事的数量、质量,都位居全国第一。

从1979年5月到1987年10月,八年多时间,洞头县共发掘整理海洋动物故事80余篇。这一现象,受到民间文学界的高度关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民间文学研究室、浙江省民间文艺研究分会、浙江人民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故事会》编辑部等纷纷来信,他们称赞这类故事“很有特色”。

在已经整理出的80余篇洞头海洋动物故事中,用温州方言讲述的占五分之一,故事涉及到的主人公,大多为海涂、张网或流刺作业的捕捞对象,如鳓鱼、鲳鱼、弹涂鱼、章鱼、蝤蛑等。用闽南语讲述的占了近五分之四,故事的主人公,则主要是流动作业生产的捕获物,涉及的鱼虾较为多样。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产方式下产生的口头文学,各具千秋,使得洞头的海洋动物故事更显得多姿多彩。这是洞头历史人文优势造就的。

洞头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为洞头海洋动物故事的多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洞头海洋动物故事有以下五大特征。

一是传承历史久远。洞头列岛开发较早,虽几经兴废,但薪传未断。洞头海洋动物故事的形成,至少有近200年的历史。

二是传播地域广泛。洞头各乡镇都有人会讲述海洋动物故事。流传数量较多的,为乡镇撤并前的原北沙乡、双朴乡和浪潭乡。

三是故事数量众多。从多年搜集的情况看,在本县流传的海洋动物故事资料,多达近百篇,已整理成文的有80余篇,数量居全国首位。

四是内容丰富多彩。洞头海洋动物故事的主人公,涉及鱼虾龟鳖螺贝,几乎遍及洞头渔场常见的海洋动物;故事的情节构思奇特,恰到好处地解释了海洋动物生理特征、生活习性的由来,曲折地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现象,鲜明地表露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五是讲述对象多元。洞头海洋动物故事最早的讲述者,主要是渔民、船老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接受采风的对象,主要是这些人。进入新世纪后,原来的口述者大多作古,仅有少数人健在。但由于上世纪采风成果丰硕,内部编印本、出版社正式出版物众多,流传较广,所以现在一部分年轻人,对其中一些代表性的作品也能讲述。

洞头海洋动物故事显现了洞头渔区人民的生存智慧和审美观,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

链接

列入省市级

“非遗”的温州民间故事

我市列入省级和市级非遗名录的民间故事还有:

张阁老传说 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遗名录

张阁老即明朝内阁首辅张璁,有关他的传说流传在瓯江流域,还北扩到黄岩、台州,南延到平阳、苍南,成为温州民间口头文学库藏中的瑰宝,对研究温州经济与文化互动关系为对象的“温州学”,以及人文历史、民风民俗、独特方言等社会科学课题均具重要参考价值。

高机与吴三春传说 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遗名录

这是发生在明代的一个故事,400多年来,在吴三春故乡龙泉和高机的故乡温州平阳一带广为传颂。故事曲折生动,催人泪下,塑造了一对青年男女勇于冲破封建樊篱,追求自由幸福的形象。

故事原在温州一带以唱词、道词、民歌、故事、道情、莲花落等各种形式传播,流传于樵渔牧叟、妇孺村野之中。后扩散到整个浙南及周边地区。表现形式除口头传讲外,还有曲艺、戏剧、连环画等。

王十朋传说 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遗名录

出生于乐清的南宋状元王十朋,知识渊博,为官清廉。他的人生经历和传奇故事被民间传颂,广泛流传。他的传说不仅在乐清、温州、台州等省内各地流传,在江西、四川、福建等王十朋做过知府的各省也深有影响。

南雁荡山传说 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遗名录

平阳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把优美的南雁荡山景区的自然景观与当地的人文内涵相结合,串联成了一段段美妙的传说。

黄三嬝与林定郎传说 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遗名录

这个流传于乐清民间的传说,与《高机与吴三春》非常相似,都以表现男女主人公追求婚姻自主为主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