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炮在空中绽放,温州市域铁路S1线石坦隧道工程开工的时间,定格在2011年11月11日11时11分,意味着温州市域铁路新型交通方式的建设,开启了崭新的开端。
建设市域铁路,是温州人跨越一个年代的梦想。因为,早在1999年,我市编制城市交通规划时,就已提出了建设轨道交通的设想。
各方强烈呼吁,一路不断探索,几经反复调整,昨天终于迎来温州市域铁路S1线石坦隧道正式开工建设的日子。
十年念念不忘轨道交通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即将跨入新世纪的温州,市民对市区交通状况未根本改善几多遗憾。于是,人们不禁要问:温州交通建设有无重大新举措?
1999年8月,刚刚通过初审的《温州市现代化交通枢纽规划》绘出了诱人的前景:在新世纪交通蓝图中,提出建设快速轨道交通的设想。
当时,温州发展轨道交通热情高涨。在轨道交通成为我市交通枢纽规划“座上宾”不到一年的时间里,2000年11月,温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也通过了专家评审,提出到2015年,我市将至少建成一条轨道交通线路并投运。
轨道交通已经从原先的设想,变成了理想;从温州交通蓝图规划的“配角”,变成了独立的规划文本。一切进展得如此之快。
2002年至2003年,轨道交通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反复论证,深化前期准备工作,以适应温州城区拓展的需求,并首次提出把轨道交通建设延伸到瑞安和乐清。
然而,2004年,温州轨道交通建设出现了一个意外的转折。当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对所有在建、拟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等项目名列其中。温州轨道交通建设落入了“空挡”。
沉寂了一年半左右,2005年,轨道交通建设再一次被唤起。2005年11月29日,《温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获得原则性通过。这个历时近一年编就的规划提出,温州将构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明确提出主城区将建公交专用道系统、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
此后,几乎每年都有关于轨道交通或市郊铁路规划、筹建的消息,或见诸报端,或成为政府部门决策温州城市和交通发展议题之一。2009年12月,温州轨道线网规划启动编制。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范围涵盖温州大都市区的重点发展核心地区,包括温州中心城区(鹿城、瓯海、龙湾)、瑞安、乐清、永嘉、洞头、平阳和苍南,陆域总面积3000余平方公里。
研究决定先建市域铁路
进入2010年,温州轨道交通建设,犹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省政府领导在温调研时,提出要“把温州作为全省市域轨道交通先行先试区”。市委主要领导在调研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时也要求,确保2011年进入实质性工作阶段,全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
轨道交通存在多种类型,主要包括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等。国内不少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已建成运营城市轨道交通。我市选择哪种类型?
此时,选择先建市域铁路还是城市轨道交通,成为急需研究解决的迫切问题。经过反复论证,今年5月市委常委会研究确定按照市域铁路模式建设我市轨道交通。酝酿了10年的温州轨道交通,终于确定了首先发展的方向。
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人士说,温州市区现有范围小、人口密、土地资源紧张、交通拥堵、房价高等矛盾显现,迫切需要通过市域铁路的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合理开发沿线土地,拓展发展空间,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并解决现有的一些“城市病”。
从投资角度来说,在温州建市域铁路的成本,比在市区中心城区建城市轨道交通的成本低三分之二左右。目前政府财力有限,先行建设市域铁路,不仅减小投资压力,而且可以带动市域铁路沿线开发,积累资金,反哺今后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建设,实现轨道交通良性循环发展。
根据规划,温州市域铁路网由S1、S2、S3、S4四条线路组成,总长约300公里,形成绕大罗山一环、两横两纵向东南西北四射的框架。S1线被列为首条建设的线路。它是双线电气化铁路,设计时速120公里,平均旅行时速50公里至60公里,西起桐岭,近期东至灵昆岛,远期向东延伸至洞头岛。
为实现市域铁路早日开工建设,去年12月互学互比活动中,市发改委、规划局等部门把“轨道交通建设先行工程”列入了2011年十大工程之一;市财政局也表态,将发挥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多方筹集资金,重点支持包括市域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
“市域铁路是一项全新的项目,我们必须把前期准备工作做扎实,同时又要满足早日开工的时间要求,因此参与前期工作的人都是‘白加黑’、‘5加2’地干活,一点也不敢懈怠。”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经过各方努力,市域铁路前期工作取得了一个个阶段性成果。根据原定计划,昨天S1线石坦隧道工程拉开建设序幕。
工程施工单位为中铁四局,曾参与北京地铁、广州地铁、上海地铁、大连轨道交通、南京地铁、深圳地铁等项目的建设。
各方翘首期盼早日建成运营
市域铁路S1线石坦隧道工程开工地,位于龙湾区状元街道三郎桥村。67岁的村民徐进旺,对S1线耳熟能详。这条线路的重要站点名称,他能脱口而出。
确实,线路所经之地,村庄、工业区、机场、动车站等,无不翘首期盼市域铁路早日建成投运。
在三郎桥村,关心这个工程的何止徐进旺一人。村党支部书记李永林说,最近常有村民来询问村子附近有没有S1线站点?设在哪里?
原来,这几年交通条件的改善,让三郎桥村村民尝到了不少甜头:以前留守村民种的瓯柑、杨梅,都要用篮子挑着到村外卖,而瓯海大道通车后是一车一车地往外拉,运输效益显而易见。S1线能为村民带来更大的交通效益吗?村民充满期待。
“三郎桥村靠着三垟湿地和大罗山,等铁路造好了,再加上村里进行农房集聚改造,想必会吸引更多人来村里居住、观光,从而拉动服务产业开发。”李永林不无憧憬地说。
作为在S1线东端沿线街道(乡、镇)之一,龙湾区灵昆街道也看到新机遇。
一说起这条建到老家门口的铁路,79岁的双昆村老人陈岩寿十分来劲。他随身携带着一张办公纸,上面用水笔画着S1线路,还圈出火车南站、温州机场、灵昆岛等所有沿线大站,遇到熟人,都会展示一下。
激发出他对市域铁路热情的,是交通变化对生活的改善。他年轻时出灵昆岛靠舢板船,后来乘机动船,如今灵昆大桥让他能坐公交车方便出行。“S1线建成后,我们乘坐列车出行速度更快,而且没有路阻的担忧,生活肯定更方便。”
同为当地村民的袁明福,则更关心市域铁路建成后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好处。他说,等S1线造好,加上瓯江口新区开发,来灵昆的人会越来越多。“人多什么阵都好排,到时候就算摆个饭摊都可以赚钱”。
村民盼望,工人也期待。
瓯海娄桥工业区大东集团公司行政经理张明海说,工业区地处偏僻,公共交通不完善,工人下班后,只能躲在房间里消磨时间,因此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来这里工作。市域铁路建成之后,年轻的工人就可以乘坐快速列车到市区商业中心休闲、购物,郊区和商业中心的距离就大大拉近了。得益的不仅是工人出行,而是工业区留人环境的改善。
诚然,市域铁路也是我市促进交通衔接的有益补充。温州南火车站党委书记章伟光表示,像温州南这样的干线铁路大站,必须有畅通的城市配套交通设施,才能保障旅客及时有效的出行。S1线连接温州南和市区商业中心、飞机场等重要区域,能为旅客往返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撑,从而实现温州交通效率进一步提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