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爸妈不爱的孩子,我来爱!”

2020年12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0-05-06 00:00:00

母爱无价 大爱无言

姚宓

雨果说: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可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人从小就失去了母爱。温州人占喜乐说:“爸妈不爱的孩子我来爱。”此言一出,掷地有声!

在温州,也许她名不见经传。但,她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了福建,在闽江南北家喻户晓。

是的,她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脑瘫的弃婴、智障的孤儿、无依无靠的残疾人……他们多数都有身心缺陷,往往生活不能自理,甚至被亲生的父母遗弃。然而,他们如今拥有了一个家——闽北喜乐园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这是占喜乐把自己多年来经商创业赚来的钱,在武夷山市投资创办了喜乐园。

51岁的占喜乐是一位从永嘉桥头走出去的温州女裁缝,她是一位在意大利创业有成的温籍华侨。然而,偶然的机缘巧合,使她成为20多名残疾儿童共同的“妈妈”。她原本可以一直过着很安逸的生活,但自从“捡”到第一个脑瘫残疾儿那一天开始,她便从未过上安逸的日子。整整22年,为了给孩子构筑一个幸福的家,她拿出了创业大半辈子的全部积蓄。也许有人会问,精明的温州商人为什么要揽这只赔不赚的“活儿”?更有人会问,做一天两天的善事容易,一个人,何以能坚持22年,无悔坚守那些可怜的孩子?她说,那都是因为心中有“爱”。爱,是不需要理由的。

这是见证温州人善行天下的又一个样本!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详细解读占喜乐的故事,为读者献上这样一个温州人善行天下的样本,来祝福天下的母亲!

占喜乐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是20多名残疾儿童共同的“妈妈”。这位从永嘉桥头走出去的温州女裁缝因为心中有爱,感动了闽江南北——

本报记者 郑海华

4月11日,“感动福建”2009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在福建大剧院歌剧厅举行。51岁的温州商人占喜乐,以自己22年的无悔坚持,为众多残疾儿童构筑“喜乐家庭”的事迹,感动了闽江南北,成为“感动福建”十大人物中唯一一位“非福建人”。颁奖典礼之后,占喜乐坚持一贯的低调,拒绝了所有的媒体采访,甚至连“占喜乐”三字也难见报端。

日前,获知占喜乐事迹后,在记者以“家乡人”的身份一再说服下,占喜乐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凉亭捡来第一个“儿子”

占喜乐1959年出生于永嘉县桥头镇一户农家,5岁时便随着父母来到崇安县(即今天的武夷山市)谋生。11岁的占喜乐辍学当起了裁缝学徒。16岁出师开了自己第一家裁缝店。19岁便成为名噪一方的女裁缝。

“在当时人的观念里,裁缝师傅也是男的好,当学徒好几年,我都只做着锁扣眼、钉纽扣的事情,但我生性好强,不甘只打下手,每次师傅给人量体裁衣时,总会偷偷地看,偷偷地学,这样我就练就了绝活,不用量体,便能给人裁出合适的衣服。当时很多人找我做衣服,连武夷山市的女干部们都会慕名赶来。经济宽裕了,日子过得也很安逸。”占喜乐的声音略带着沙哑,语速飞快,说话间不时夹杂着笑声。“自信、干练、乐观”,便是占喜乐给人的第一印象。

1988年3月的一天,占喜乐听说有个弃婴被人扔在离她家三公里开外的凉亭里。已经做了母亲的占喜乐,顿生怜悯之心,连夜赶了过去。顺着婴儿的啼哭声,果然找到一个看上去刚出生没多久、全身发紫又瘦又小的男婴。她抱着孩子回了家。“那可怜的孩子整夜整夜地哭。第一天夜里,孩子只能安静地睡一个小时。第二天,我一直抱着他,给他唱歌,他能安静地睡三个小时。后来一检查是个脑瘫儿,家里人都反对我继续养着他,丈夫都不理解了,带着女儿离开了家,吃住都在单位。还有很多人不理解,说我‘想儿子想疯了,人家不要的脑瘫儿,她还当个宝似的。’”占喜乐坦言,抱养第一个孩子时,压力很大。

“50天过去了,孩子重了5斤,脸色也好看了。但我却垮了,患上了痢疾,人软得连站都成问题。”占喜乐说,“当时我真的好孤单啊,但这毕竟是一个生命,他父母抛弃了他,我不能再一次抛弃他。”

占喜乐告诉记者,1985年,她的三弟不幸遭遇车祸身亡。1986年,她的大弟弟得了痢疾,久治不愈,后来转往温州市区治疗,很多素不相识的好心人都来看望,这让占喜乐非常感动。从亲人的不幸中,她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爱心的价值。她还暗自许诺过也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尽管有“众叛亲离”的危险,占喜乐还是铁了心把孩子留了下来。孩子得到了精心养育,但未多久还是不幸夭折。自那后,占喜乐便和残疾儿童、弃婴结下了不解之缘。

万里情牵周占孩

1989年5月10日,占喜乐和母亲在福建省浦城县浦城汽车站等车,一个20多岁的男青年抱着一个婴儿走过来,他让占喜乐母女代为照看一下孩子,说自己去下洗手间就回来。

“当时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我们还特意打开尿片看了下,是男孩,才放心接下。因为一般不会遗弃男孩子。”占喜乐无奈地笑笑说,“真不希望再次碰上狠心的父母。”

母女俩苦等3个多小时仍不见对方回来。占喜乐看着这个病怏怏的孩子,不忍心,于是带他去看了医生,检查后才发现孩子有先天性心脏病。但她并没有嫌弃,再一次把这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她给孩子取名叫周占孩(“周”和“占”是他们夫妻的姓)。

周占孩的到来,同样给占喜乐带来了很大压力。1990年,占喜乐的家要拆了重建,此时再次怀孕的占喜乐想带着周占孩投奔妯娌,但妯娌嫌弃;想投奔文成老家的婆婆,婆婆也怨占喜乐多管闲事,自己怀孕了,还要带着一个有病的孩子。无奈之下,占喜乐把周占孩交给了自己妈妈。过了半年多,新房落成,生完第二胎的占喜乐,再一次把周占孩接到了自己的身边。

1993年6月,为了生计,占喜乐随丈夫去了意大利那不勒斯。她把自己的两个孩子和4岁的周占孩一起交给了母亲。异乡的生活充满着艰辛。但那裁缝手艺使她有了立身之本。生活稍稍稳定后,她就想给三个儿女办理出国手续。

“但周占孩一直上不了户口,无法带出国,周占孩只能继续由母亲代为照顾。”占喜乐说,即使身在万里之外的意大利,周占孩的事情也没让她少操心。没有了“父母”管教的周占孩不时制造“麻烦”:离家出走,小偷小摸,逃学作弊,一年级就换了七、八所学校……年事已高的奶奶无能为力。

1997年,占喜乐只好又将周占孩托给自己当小学教师的妹妹。“但调皮的周占孩还是不断地惹祸,知道我妹夫爱吃南瓜,就把针偷偷刺到南瓜里面,还把妹妹家很多东西偷偷拿出去卖了……”周占孩生出的众多事端让占喜乐在大洋彼岸干着急。她想,要是有专门的儿童管教机构就好了。

2000年,占喜乐还特地回了一趟国,通过自己的私人关系,把孩子带到了桥头镇壬田一朋友家,每月给她们200元的伙食费。但周占孩呆了6个月,把朋友家的风琴弄坏后,最终被“遣送”回家。

当所有人都受不了这个孩子时,占喜乐并没有放弃。2001年,占喜乐从国外回来亲自照顾他。回到武夷山后,占喜乐创办起了“喜乐制衣公司”,一边办厂,一边教周占孩裁缝,让他学点手艺。

在占喜乐的耐心调教下,周占孩慢慢变得懂事了,学得一手裁缝手艺。  

投巨资创办“喜乐园”

对周占孩的懂事,占喜乐在欣慰之余,心中那个创办孤儿院的梦想更强烈了。2004年春节,占喜乐在武夷山市企业家座谈会上,说出了创办孤儿院的构想。当时在场的洋女婿隆格也表态,将和中国丈母娘一起用在意大利的合资公司赚来的80%的钱,拿出来创办孤儿院。占喜乐和洋女婿的话语感动了武夷山市领导。次日,武夷山市政府就开会决定,划拨10亩地给占喜乐开办孤儿院。

2005年上半年,孤儿院动工了,地点就在紧邻着“喜乐制衣公司”一墙之隔的地方。占喜乐的善举感动了一位在湖南做生意的好友金德贤。金德贤放下了生意,到武夷山帮占喜乐管起基建的一摊事。洋女婿隆格也始终遵守自己的诺言。占喜乐说,这几年公司赚的钱都没分红,都投入到这座孤儿院的基建中了。

但没想到,孤儿院才刚启动建设,很多人就知道了这个消息,陆续有人将弃婴送到了占喜乐这里。占喜乐就一一把这些不知名的孩子收下。占喜乐给这些弃婴都取了充满仁慈和爱意的名字:温柔、仁爱、恩惠…… 

温柔是个脑瘫儿,2007年被捡回来时哭得特别凶。占大姐就盼着她别哭了,于是,就给她起了“温柔”这个名字。恩惠这个孩子捡到时,别人都说这是累赘。可她觉得这是自己实现爱心的机会。对自己来说,应该是恩惠。于是,就取名“恩惠”。

她的善心也感染着兄弟姐妹。弟弟占安福腾出了自己一栋小楼,作为孤儿们的栖身之所;年迈的妈妈、当老师的妹妹,都来照顾孤儿们的饮食起居。 

2008年, 孤儿院建成,分别有爱心楼、培育楼、喜乐楼、公共活动楼、食堂等五座大楼组成。 孤儿院设有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内设后勤管理部、康复部、职业培训部、文化教育部等四个部门。崭新的孤儿院让占喜乐很开心,她想给辛苦构筑的“家”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因此在向民政部门申报名字的时候,很慎重,广泛向大家征询。有人建议“喜乐家庭”,有人说”喜乐园”叫得顺一点。对这两个名字,占喜乐都很满意,把“喜乐”和“家庭”都带给孤儿们,不正是她所追求的吗?于是,就选了“喜乐园”。当年11月,“闽北喜乐园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注册成立,20多个孤儿和残疾人住进了崭新的“喜乐园”。

在这个“喜乐家庭”中,除了先天残疾的弃婴外,还有不少是公安民警接过来的可怜“孤儿”。来自重庆的梁榕蓉和梁红梅姐妹便是福建省建阳市刑警送过来的。据了解,她们的父亲因在建阳犯罪被处极刑,生母离家出走。建阳刑警就把这没人认养的两姐妹送到了“喜乐园”。2006年底的一天,是梁父被判死刑的日子,占喜乐带着两个孩子赶到建阳。法庭得知占喜乐的善举后,破例同意占喜乐带着俩姐妹和梁父相见。第二天,这个残忍杀人且不认罪的凶犯,给占喜乐寄来了一封长信,悔恨莫及地说:“谢谢你在法院说的话,两个孩子跟着你这样的好人,我放心了。”如今,两个孩子在占喜乐的关心下,都走出了阴影。梁榕蓉在武夷山市三中就学,红梅在顺昌的一所爱心学校念书,学习成绩均名列前茅。

吴珍珍和养母长年居住在武夷山郊区搭建的棚屋中,2006年7月,她的母亲在半夜里猝死。得知此事的占喜乐连夜来到棚屋接走孤苦的吴珍珍,还协助料理其养母后事。

“喜乐家庭”在扩员

喜乐园里有8位专职员工,但随着占喜乐收养孤儿之事的传开,越来越多的人把孩子送到了“喜乐园”,专职人员已远远不够。占喜乐也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一边是工厂要管理,一边是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让她牵挂。好在,她的善举也感动了很多人,越来越多的义工,加入到“喜乐”大家庭来。他们中有医生、有教师、有华侨义工,也有退休老干部。

来自武夷山市洋庄乡卫生院的伊大夫,来喜乐园帮忙已经有一年多了。提到伊大夫,占喜乐笑着说,他啊,真是个大忙人,喜乐园里大事小事都参与。小孩有什么身体不适,他就先给看看,然后有方向性地送去医院治疗。

杜美玲,曾辞掉了在温州某幼儿园的工作,到喜乐园担任了一年的专职管护人员。除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外,她还要给他们上简单的文化课;

蔡安宁,一位菲律宾华侨。2007年,在喜乐园当了一年的义工,教孩子们学中文、教孩子们唱歌跳舞。

林丽,留学美国回来的义工。她当起了中英双语老师,还为孩子们做心里疏导,很专业。

年已古稀的园艺师周忠义退休后,也来到了喜乐园担任义工。他精心栽种院内的花草树木,还开荒种出蔬菜供孩子们食用。他还用自己的退休金给孩子们买好吃的,买生活用品。

喜乐园还经常会迎来年轻的大学生志愿者。武夷学院、武夷山职业学院的学生就专门组织成立了“爱心团队”,定期地来到孩子们身边,给孩子们讲故事,教他们唱歌。

占喜乐的义举也感染了温州老乡。去年3月,福建省南平市温州商会也开展了送热水器、餐桌椅、家具、文化用品等“十送温暖”活动,为孩子们添置了生活学习的必需品。

今年春节,温州橄榄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光强和她夫人,带着公司员工一行9人,特意从温州赶往武夷山市,在喜乐园度过了7天长假,细心照顾残疾老人和孩子的生活起居。

同在武夷山市做生意的苍南人陈爱玉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占喜乐真的是一位伟大的母亲,那么有爱心,那么执著。对于很多人来说,做一天两天的善事可以坚持,但占喜乐是坚持了22年。对于这些身有残疾的孩子,生活无法自理的孩子,连他们的亲生父母都不爱了,但她却像捡到“宝”一样,吃喝拉撒,一管到底,还耐心地教他们说话,教他们走路,视如己出,太不容易了。

占喜乐说:“丈夫从最初的不支持,到后来的默默付出;年迈母亲一直的无私照顾、弟弟妹妹的身体力行,到后来那么多义工的加入。一直以来,就不只是我一个人在坚持。我是从我的家人,从那么多义工身上,获取了爱的力量。”

据了解,喜乐园建成后,除了收养残疾儿童、孤儿外,还收了不少孤寡老人,一年多来先后有46名儿童和老人在这里生活过。目前在园的孤残儿童、老人共有22人,身有余力的老人也会帮着照看孩子。

占喜乐说,在大家齐心帮助下,孩子们一天天变得好起来,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游戏时的欢笑声会时不时会飘到她的办公室,这时她最感欣慰,她相信这条爱心之路会越走越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