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是工匠,又是“先生”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0-11-18 00:00:00

本周一,作为“中国活字印刷术”的传承代表,瑞安木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瑞安仍能掌握全套木活字印刷手艺的谱师很少,他们是传承木活字印刷术的稀有群体。

吴小淮 文/摄

翻开浙南闽北各地各年代的族谱,扉页几乎都有“平阳坑镇东源(东岙)村×××梓辑”的落款。古人有用梓木刻字的,故称刻字印刷为“刻梓”或“付梓”,以后又广泛使用梨木和枣木,称为“付之梨枣”。“梓辑”是东源木活字印宗谱工匠对修谱全部程序的概括性称谓,“辑”包含了“编撰”的程序,由此又称他们为“谱师”,上门作谱时,被尊称为“先生”。

旧时东源谱师大都是些不入仕的读书人,现代谱师们则大都没读过几年书,都是地道的农民,只是祖传的手艺,让他们在十几岁少年时,操起了修谱的行当。旧时新徒入行,师徒行过见面礼,师傅口授入行三心:留心、小心、坚心,然后教授捡字秘诀诗和书法,写反体,磨刀刃,练刻工,《康熙字典》是必备、必查、必通之物。基础扎实了,授以全套读旧谱、识支系、排行次、开丁(采访)、誊清(理稿)、捡字排版、刷印装订工夫。渐渐的,学有所成的谱师们,熟悉姓氏起源和流变,能熟练地在错综复杂的宗族支派繁衍中,准确接续新的谱系。他们还能熟记甲子纪年,认读古人冷僻字和异体字,学习古文语法,读懂古文,有的还能撰写谱文,知晓一些历史典故。所以,谱师们肩挑着木活字印刷和谱牒文化两副中华传统文明的担子:作为木活字印刷手艺,他们是工匠;而作为谱牒编修,他们又是专业的文化人。

“文革”期间,宗谱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手工技艺一样,遭到打击与摧毁。尽管如此,木活字印宗谱也因民间悄悄地继承传统民俗和文化的需要,甚至在那段文化浩劫中都敢偷偷摸摸地进行。现在,瑞安仍能掌握全套木活字印刷手艺的,大多是那时饱尝艰辛学艺入行,现大多50岁以上的人,且区区二十余人而已。他们是传承木活字印刷术的稀有群体。在11位各级政府认定的木活字印刷技术传承人中,有2人为国家级传承人,1人为浙江省级传承人。

王超辉:为非盟主席让·平的家族修宗谱

人物名片:王超辉,出生于1955年12月,国家级木活字印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平阳坑镇东源村王氏家族第三十三世二房三木活字印刷传人。

1974年,19岁的王超辉拜同房族同辈谱师王铨坤为徒。初学入门,宗谱使用的繁体字就让只有高小文化水平的王超辉犯难,幸亏父亲还留下一本《华山字典》,王超辉就拼命翻读,遇到生字,就抄于纸上随身背诵。一天、两天、三天……凭着固执和勤奋的个性,一年多下来,王超辉竟几乎把字典翻烂了,却使他记住了许多字,打实了识读繁体字的基础。

雕刻木活字既要细心又要掌握好刀法手劲,还要练好一手毛笔字,这毛笔字还与一般不同,要反写,许多人都是在这个关卡上中途而退,干干捡字排版和刷印的活。而王超辉生性有点固执,处世也较真,他就反复地练习,渐渐地摸到了许多诀窍,靠特别能吃苦的毅力,愣是把手艺学得到了家。出师单干以后,王超辉嫌自己的水平不够,又向当时王家二房的名谱师增纯(字朴如)请教文史知识和谱牒修撰的要义,提高了自己的综合水平。

2002年以来,东源木活字印刷技术的遗存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许多媒体纷纷前往以他为采访对象进行报道,于是一时间他名扬四海。采访多了,见了世面,说起修谱之事,王超辉滔滔不绝。他的解说和宣扬扩大了东源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影响和传播,俨然成了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的代言人。

出名之后,他更加勤奋地提高自己的木活字印刷技术和谱牒文化的进修。翻字典,寻根究底是他的老习惯,现在翻得更勤快了。与此同时他还不忘回报社会,经常受邀到全国各地现场演示木活字印刷技术,并在东源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常年担任操作演示员的工作。

王超辉带上儿子王建新与侄子王法仔等人搭档,修谱的生意一直不错。2008年,他们受温州临江驿头村程氏宗祠的邀请,为现任非盟主席让·平父亲程志平的家族修印木活字宗谱。程志平年轻时远渡重洋,到非洲的加蓬谋生,娶当地女孩为妻。为修好这部承载着跨国姻缘传奇、联结不同种族血缘友谊的宗谱,王超辉和他的搭档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用最认真的态度,最好的印刷材料和工艺,加上最美观的装帧,历时半年,为程氏宗族献上了完美的宗谱。圆谱之日,王超辉被奉为上宾,受到程氏族人的尊重。

林初寅:家里办起了木活字印刷展示馆

人物名片:林初寅,出生于1938年4月,国家级木活字印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曹村镇西前村林氏家族木活字印刷传人。

林初寅出生在耕读世家,是瑞安曹村的名门望族之后。林氏家族在晚清时期,与东源王氏家族有多宗联姻。林家好多代都以木活字印刷宗谱为业,从祖父林上德开始,林家开设了“林问礼堂”谱局,其技艺和修谱之精名闻各地。

林初寅14岁就随父亲林时生学习修谱和木活字印刷的手艺。17岁初中毕业,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林初寅的学历在地方上算是一位“秀才”了,所以木活字印刷技术掌握得很快,对于文史知识和谱牒文化比一般人有更多的了解。后来,父亲林时生去世,19岁的林初寅就挑起了祖传修谱的担子,接续祖父、父亲修谱的宗族业务。

由于林初寅记忆力好,理解力强,很快获得许多宗族的信任,拿到了许多订单,生意做到台州、福建等许多地方。正当他的修谱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修谱如同其他民族传统文化一样,被作为“封、资、修”的坏东西受到打击和摧毁,林初寅不得不放下修谱的手艺,凭着有一定的文化,在农村里当起了代课教师,后来又调到镇里的农机厂工作。但是,对于祖传的修谱手艺,林初寅一直念念不忘,退休以后马上重操旧业,带上三个儿子外出修谱,忙时有二十几人来干。同时,林初寅积极宣传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在自己的家里办起了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将自己保存的一百多件宗谱一起展示给世人参观。

王钏巧:用心保存小历史中的小细节

人物名片:王钏巧,出生于1956年8月,浙江省木活字印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平阳坑镇东源村王氏家族第三十三世六房四木活字印刷传人。

1973年,王钏巧初中毕业,在当时农村算是有知识的,曾想谋一份代课教师的工作,他的一位同房族的叔叔说:“你去教书只有20多元钱一个月,咱家族有祖传的修谱手艺,不如学修谱,带有文化性,还可吃上白米饭。”就这一句朴素的劝导,让王钏巧自此选择了谱师的职业,跟六房的堂兄王铨合学艺。

王钏巧悟性好,从学木刻活字开始,学艺进步很快,曾1角钱一个替人代工木活字,两年后学得全套木活字印宗谱的手艺,开始单干。王钏巧25岁时,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也使“文革”期间偷偷摸摸进行的修谱从“地下”走到“地上”,王钏巧生意红火起来了。刚开始,王钏巧一天最多时可赚到6元,渐渐地,他的腰包鼓了,26岁那年就花了6000元盖起了两间二层楼房。

在东源村,王钏巧是人们公认的头脑特灵光的人,他生性勤奋,颇有商业头脑,数十年来,他的谱班生意一直做得很红火。而且,他很重视宗族历史的沿袭和流变,上门修谱,首先要认真了解该宗族的沿袭和迁徙情况。他认为,看历史有不同的看法,以君王朝代看是大历史,而宗谱记载的是小历史,小历史是大历史的枝叶。一次,他为永嘉徐氏宗族修谱,这是个大宗,涉及当地八个村,四万多入谱人丁,王钏巧仔细地为其梳理世系枝叶,将其中记述的地方历史活动的记载都保留下来。特别是关于温州地区古代抗击海盗的历史,许多宗谱都有记载,王钏巧都记录起来。他说,这些都可以作为正史的补充。在乐清为翁垟叶氏宗族修谱时,他从族人提供的记载定居此地600年历史的《六百余春秋》一书中,收集了许多百姓生活变迁的逸事,如从古老的火种生活方式到近代通电点灯的过程的细节记录。他认为,这些是很有意义的历史资料,需要用心保存下来。

主编:潘虹 版式:丛丛 组版:林姬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