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播下想象的种子 启蒙一代代孩子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20-06-02 00:00:00

“想象力正在成为时代发展的源动力,中国人不缺乏想象力。1960年,我父亲成为了《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时,他又创作了《小灵通漫游未来》。这两部科学启蒙作品近几十年来多次再版,在民间畅销不衰,直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孩子。”6月1日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影响过无数孩子的温籍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告别仪式在上海举行,谈到自己眼中父亲,叶永烈长子叶舟觉得:“父亲最了不起的是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坚持写作和创造力,他亲手播撒下了想象的种子,这颗种子在今天,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叶永烈先生告别仪式当天,百余位来自各地的亲友手持白玫瑰,前来送先生最后一程。仪式现场,一直牵挂着这位游子的故乡温州也来了不少人——温州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温州日报代表等等,大家专程赶至上海为先生送行。

2020年5月15日上午,叶永烈先生因病于在上海长海医院逝世,享年80岁。1940年,他出生在温州鹿城区铁井栏,祖籍乐清七里港。虽长居上海,但故乡温州,一直是叶永烈称之为“根”的地方。多年来,故乡与叶永烈互相牵挂,温州始终注视着他不断前行,他亦不断地重返温州,寄放乡愁。出于这样的情缘,告别仪式举行的前一天,本报记者专程来到叶永烈先生位于上海徐汇区的家中,探望并采访了他的家人。在这离别的时刻,来自家人的回忆,却让我们再次走近了他。

妻子杨蕙芬:

“他很怀旧,处处想着我和儿子,特别爱故乡”

在叶永烈先生家的客厅落座后,当先生之妻杨蕙芬女士得知记者来自温州日报,很是开心。她说,叶永烈先生是个很怀旧的人,他特别爱故乡温州,对故乡的报纸和小吃都始终念念不忘。

去年,叶永烈先生和杨蕙芬女士曾一同回到温州,夫妻二人不仅与温州日报的老朋友叙旧,还用了几天时间到温州日报附近的县前头汤圆店吃了汤圆,到解放北路吃了长人馄饨,到温州酒家(这里曾是他们结婚摆酒的地方)吃了一顿饭,还到兴文里菜场买了矮人松糕。

叶永烈与《温州日报》情缘深厚,这其中的故事叶永烈先生在很多场合写过、讲过。11岁时,叶永烈的第一个作品《短歌》即发表在《温州日报》前身《浙南日报》上,当时的副刊编辑杨奔还专门给这个孩子写了一封信鼓励他。这封信给了叶永烈激荡一生的感动。用他的话说,就是:“《温州日报》成就了我作家之路。”成年后,他不仅想方设法寻找并拜访早已退休的杨奔编辑,还于2015年将这封信收入《历史的绝笔——名人书信背后的故事》一书。杨奔去世后,叶永烈为他写下挽联:“亲手扶我踏上文学路,甘露润苗永记启蒙情。”

“从11岁开始发表文章起,他对写作这个事业非常执着,不写文章不舒服。我们俩同岁,当年我对他是一见钟情,他这一生很辛苦,爱家,处处想着我和儿子,我很尊重他。”回首婚后相携相伴的岁月,杨蕙芬微笑着讲起了和叶永烈先生在一起时的种种温馨时刻,说到动情处却又忍不住流泪:“以前家里穷,他怕我和孩子们没鞋和衣服穿,就自学裁剪缝纫,还学会了织毛衣和染色。他是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动手能力很强,过年过节有时候孩子们没新衣服穿,他就把旧的衣服染成不同的衣服,用很多心思让孩子有个惊喜。有时候他坐飞机出差,飞机上发糕点,他从来都舍不得吃,全部省下来给我和儿子吃,每次我都又开心又感动。”

儿子们长大后,叶永烈无论去哪里都必定要带上妻子,他用稿费带她周游全球。步入晚年,二老每天晚饭后,都习惯手挽手到住家附近街上散步。

“姑妈这一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嫁给了姑父。”坐在杨蕙芬身边的侄女杨蕴琼对记者说。

长子叶舟:

父亲身上有温州人的“拼”劲

在事业上他认同“从一而终”

说到父亲,个子高大的叶舟在某一瞬间,又变成了被父爱呵护着的孩子。

童年时,他印象很深的除了有那件父亲亲手编织的毛衣——绿色打底、毛衣下摆还精心编织了好几只小白兔;还有自己四五岁时每每尿炕,父亲都温柔地拿出去晾晒。说到这个生活中的细节,他一下子有点哽咽,不禁伸手紧握了一下身边母亲的手。

不过,父亲对孩子并不溺爱。叶舟说,父亲对我们很严格,做事情讲究规矩。“我记得小时候吃饭时父亲总是对我们说:‘食不言寝不语’,那会儿我总有点不服气,现在我也为人父,更加理解了他,也真想让他再来说我一次。”

在叶舟眼里,父亲是个好丈夫,出门出差总记得带上写有母亲穿衣尺寸的卡片,为了给母亲买时新的衣服。“他也是个好儿子,我奶奶生病期间,他每天背着她到医院看病。我有了孩子后,他又成了好爷爷,每天都和我的孩子微信聊天,谈天说地,孩子很爱爷爷。”

家庭之外,叶舟对父亲深为佩服的是:《小灵通漫游未来》启迪了一个时代。

“《小灵通漫游未来》1978年出版后,第一次印了300万册,风靡全国,点亮了无数孩子的科学梦想,书中描绘的未来,给人带来了美好希望。”叶舟谈到,在《小灵通漫游未来》及其续作中,父亲预测了机器人“铁蛋”、智能手表、太阳能发电、氢动力飘行车、人造肉、远距离教学,甚至民用载人火箭。“如今看来,机器人、人工智能、新能源、基因工程、互联网与航空航天产业,都一一在现实中得到了兑现。这部作品不仅深深影响了我与弟弟,促使我们踏足科技领域发展,也影响了更多的年轻人,帮助越来越多热爱科学的后起之秀展开幻想的翅膀。”

有人说,叶永烈是与时代巨轮同时启航的一位泳者、勇者。在叶舟眼中,父亲对时代变化的敏锐、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勇气,正是典型的温州人性格,“父亲身上还有温州人的‘拼’劲,在写作这个事业上他认同‘从一而终’,既然做了,就要把‘一’要做得很深。”

去世前十余年,叶永烈曾动过手术,之后他不仅没有停止写作,反而更为勇猛精进,开足马力,几乎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尽量把要写的作品写出来,只为在告别这个世界时没有遗憾。

他确实做到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