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朝丹
深植厚土,沉沉积淀;心怀高远,孜孜以求。
整整一个世纪,伴随着医教研的不断探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是根深叶茂,硕果满枝。
于医,医疗事业快速发展,一项项医疗技术,不断突破,健康温州,有了更坚实的底气;于教,一代代医者,接力传承,立德树人,培养了一大批掌握服务百姓的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于研,秉承“敢为人先”精神,不断创新,锐意进取,科研成果在加速转化,造福百姓。
初心百年传承,医院秉持“开拓、进取、求精、奉献”的院训精神,依托“医教研”一体化发展路径,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临床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大幅提升疑难危重病诊治水平,走出了一条名副其实的区域龙头医院发展新路径。
“医教研”齐头并进,成就百年自信。
技术突破 保障医疗质量内在核心
瓯医溯宗,这是温州市首家国人创办的西医院,以性命相托的重任与信任,经历百年发展,温医大附一院扛起区域龙头医院的使命,医疗技术不断突破。
新生,是温医大附一院带来的惊喜。
1999年12月19日,浙南地区首例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试管婴儿在温医大附一院诞生,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是国家卫生部首先批准的五家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之一。去年中心的不育不孕年门诊达到15万多人次,诊治病人覆盖浙南闽北、全国。近年来,每年试管婴儿新鲜周期4000多个,治疗周期数和成功率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急救加速度,创新不止步。多年来,医院急诊医学科总体实力居国内前列,主攻急危重病救治和应急救援,急性中毒、肢体重症感染、MODS等领域的救治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制定了急性有机磷、百草枯、蘑菇中毒等专家共识。创伤弧菌感染导致的脓毒症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达70%以上,救治困难。医院急诊科在国内率先开展创伤弧菌脓毒症系列研究,制定了国内《创伤弧菌脓毒症诊疗方案》,在我国东南沿海省市推广应用,将患者病死率从70%降至20%—30%。
作为一个综合性医院,医院各大学科的技术突破有目共睹。普通外科学是该院最早成立的临床科室之一。2000年,创立了一种门脉高压症的新术式——“选择性减断分流术”,显著提高了门脉高压症近远期疗效,目前已在多家单位推广应用;近年来,创建的以“主动预防”“抢先治疗”“精细化救治”为特色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综合救治体系,使胰腺危重病救治成为专科品牌特色,将病死率从14.4%降至1.6%,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15%)。
一项项技术突破,“一医人”勇攀登医学高峰。在医疗质量的诸多因素中,医疗技术是患者最为关注的因素,也是医疗质量的内在核心。“创新靠积累,突破靠总结。”在院长潘景业看来,只有技术革新,才能为患者带来福音。
近年来,医院以“突出专科特色、提升专科整体实力”为原则,打破均衡用力,确定重点病种,通过绩效和资源分配的倾斜,引导专科主攻疑难危重疾病诊治。2018年,医院在医疗服务量居全国前20位的基础上,开展的四、特类手术占比达到51.34%,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数达30多项。
如今,医院重症医学危重救治、心血管介入、造血干细胞移植、生殖医学、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神经系统肿瘤和脑血管疾病手术介入治疗、急诊医学、器官移植等多个领域优势明显,在国内颇具影响力。通过多学科协作的专病流程建设,医院还成功打造了胸痛、卒中、创伤、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等六大中心,为急危重症患者建立起一体化快速综合救治的生命通道。
人才集聚 行医执教培育医学人才
医疗技术的不断突破,饱含汗水,也成就自信。拼搏和自信,如何延续?传承,是百年济世的要义之一。
1958年,温州医学院成立,医院成为学校的首家附属医院,钱礼、缪天荣等一批浙江医学院派来援建的临床教师,来到医院行医执教。相较以往的“传帮带”,依托医学院,医疗新生力量培养,加速育树成林。
“学无止境,对病例须多思考,合理分析后定论,应能避免误诊;医乃仁术,视患者如亲朋,权衡得失,当可避免误治。”老院长张启瑜是医疗专家,也是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说,这是他的老师钱礼先生在92岁高龄时,写给自己的谆谆教诲。
“钱礼老师除了教我如何做事做学问,更在教育我们,如何当一名好医生。我也会时时自问,自己有否做到老师所说的那样对待每一位患者。”张启瑜遵循着老师的教导,也努力在自己行医执教的生涯中,言传身教给下一代医者。
2016年,医院与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实行院校合一、一体化运作管理机制,是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设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专业博士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留学生、毕业后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临床医学专业是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和省高校“十二五”“十三五”优势专业。
作为温州医科大学最大的临床教学基地,现有在校本科生2604人、硕博研究生972人(含留学生),住培和规培学员640人。近年来,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广泛好评,特别是临床医学教学已经成为“温医”的“金字招牌”。临床医学类毕业生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一直稳居全国前10%。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最新数据,2015届(毕业后3年)毕业生就业整体竞争力居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第一。
医教深度互动,最终目的是服务百姓,治病救人,迫切需要培养更多临床实用性人才。为此,教学也在不断改革。
2014年,该院启动了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课程整合为策略,以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为主要方法的培养模式改革,把14门基础医学课程和8门临床医学课程彻底重组,并将这两部分课程中关联性较高的教学内容按照人体器官和疾病划分成运动系统骨关节病、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11个模块,在各个模块内部,把涉及的基础医学知识、临床医学知识一起添加进去。在今年的考研中,2014级临床医学教改班,31位同学中28人考研,23人被录取,升学率为74.2%,被称为学霸班中的“战斗机”。
潘景业认为,教改班注重能力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小班化、讨论式教学,相对弹性的教学安排,给了学生更多学习、思考的时间,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更快、更好适应临床工作。此外,他们还特别倡导学生要具备“两有两能”——“有情怀、有自信,能做事、能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学生团队多次在全国“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志愿服务项目比赛中获得金奖,涌现出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林贤丰、陈弟等一批大优秀的青年学子。
在此基础上,如何更好地让温医大附一院成为医学人才高地?近年来,医院不断引进“高精尖”人才、培养本土人才,爱才敬才用才蔚然成风。医院现有职工60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1722人,高级职称689人,拥有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各级各类人才工程入选者440余人次,是“温州市重才爱才先进单位”。
科研问路 “医教研”齐头并进
百年薪火相传,科研问路,正成为医院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目前,脑卒中仍然是我国的第一大致死致残原因,治疗手段极少、效果极差,特别是颅内大动脉闭塞,其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的死亡率高达80%,被全球神经科学家视为研究热点和难题。破解这一问题,温医大附一院有智慧。
温医大附一院诸葛启钏教授团队与美国科学家合作,致力于新材料合成与脑卒中的转化应用研究,希望合成“在磁场中能高速旋转的纳米棒并携带溶栓药物”注入血管内,实现颅内血管闭塞高效的靶向溶栓。2016年,双方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构建磁性Fe3O4动力纳米棒-tPA运载体(tPA-NRs),并通过体外和大鼠颈总动脉溶栓实验获得成功,该项目获得国家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这是温医大附一院首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点专项课题,也是温州医科大学首个国家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脑卒中研究已位居国际最前沿。
咯血是常见病,大咯血死亡率极高,气道内球囊封堵是控制咯血窒息的关键技术,但技术难度大、操作复杂,难以推广。温医大附一院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介入肺脏病学科和实验室,该项目主要负责人陈成水,开展大咯血内镜下介入治疗工作近20年,自主研发了新型气道止血球囊导管,申请了专利,并进行产品注册,填补气道止血导管的国际空白,该技术简化了操作的流程,使医务人员更容易掌握、更有利于推广。目前,该科研成果也在加速转化。
这些重点项目,是温医大附一院科研问路探索的一个个成果。近年来,医院获浙江省“重中之重”等重点学科3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获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84项,年发表SCI论文400余篇,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62项,职工在省级以上学会任主委、副主委达26人次。
为打通科研全链条,医院还致力健全和完善“人才、团队、项目、平台、成果”科研发展模式,确保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及成果实现突破。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基石,也是医疗技术水平提高的助推器。2018年,医院的综合实力和科技影响力排名均为浙江省综合性医院前三,分别位列中国顶级医院百强榜第66位和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综合)第80位。在29个学科榜单中,共有22个学科入围全国学科科技影响力百强。一大批特色学科的出现,不仅形成了医院发展的自身优势,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群众的就医需求。
今年下半年, 温州生命健康医学研究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启动。今后,医院将通过创新中心平台,引进一批高端医学创新人才,增强医院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并进一步深耕精准医学研究和人工智能应用。这个有着“创新引擎”之称的科创平台,将一举打破医院长期面临的科研用房紧张的“短板”,推动医院“医教研”齐头并进。
立足百年起点,温医附一院将继续踏步奋斗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