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乔
项芳兰(1859—1909),一名崧,字申甫,瑞安市区人,光绪己丑(1889)恩科举人,甲午(1894)恩科进士,被钦点户部主事,后任江西候补知府、升用道,瑞安中学监督、浙江省教育会会长,有著作《午堤集》传世。
项芳兰的死因
项芳兰在瑞安算是世家大族、上层士绅中的传统文人。他所处的年代,新学伴随着新思想逐渐传入中国。1896年,瑞安就出现了两所新式学堂:瑞安学计馆和瑞安方言馆。方言馆为项芳兰与其兄项湘藻创办;学计馆则是孙诒让、黄绍箕、黄绍第、项芳兰、周拱藻、洪锦标、王恩植、鲍稚琴、杨笑沧九人一起创办,两馆合并成了后来的瑞安中学。项芳兰倡导新式教育不遗余力,他的思想应当是非常开明的。
项湘藻、项芳兰兄弟还创办了轮船公司,从事客货航运。原先温州小南门轮船码头和瑞安东门码头分置有纪念石碑,文曰:“光绪间,吾邑项申甫太守自江西归田,鸠集同志创设永瑞公司,购汽船以行内河。汽船出捷倍于帆桨,虽以昼行,尚不废事。商旅安之,盗贼避之,士民便之,即著有明效矣……”
项芳兰去世于1909年8月17日瑞安家中,那一年他刚好五十岁,正当壮年。距离他上任浙江省教育会长,刚好只有十一个月,未满一年。项芳兰的死因,一说出自胡调元的挽诗:“客里消愁杯酒叙,病中襥被故乡还。”胡氏自己在后面这样注解:“近闻邑中谣传,谓伯仁由我而死,呜呼冤矣!”这个说法也只是邑人的臆断或者猜测,因为项芳兰到上海之前已经有恙在身,依据他自己的描述,我推断他可能是患了肝癌,限于当时的医疗设备和水平,未能检出。此外,还有说是被陈黻宸为首的“布衣士绅”气死的,这个说法肯定是有失偏颇的,他们之间的恩怨也并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恩怨。
东瓯三先生与“布衣士绅”
在项芳兰创办各类实业期间,出身平民阶层的瑞安“布衣士绅”陈虬出版了《治平通议》 ,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该书一出,便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梁启超把它列入《西学书目表》,这就奠定了陈虬维新变法思想家的地位。1885年,他和瑞安陈黻宸等人创办了利济医学堂,教员均为布衣士绅。这是中国第一所中医专门学校,改变了传统中医父传子、师传徒的传承模式,培养了大量的医学人才。其后出版了《利济学堂报》,是中国第一份校刊学报。这份学报实为布衣士绅云集的社团“求志社”成员合力所办,除了刊登医学知识外,还刊登了大量时政内容,并介绍大量的新思想,极力鼓吹维新变法。
1900年,陈黻宸受聘杭州养正书院,曾任总教习,马叙伦为其门生。他渊博的学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同时也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1906年,他任两广方言学堂监督,兼任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教务长时,朱执信、胡汉民、汪精卫都是其学生。1909年10月,陈黻宸被推举为浙江省咨议局第一任议长。1914年,北京大学设立中国哲学门,陈黻宸是讲授中国哲学史的第一人。
还有一位是宋恕,平阳人。出身富裕家庭,幼年有神童之誉,陈黻宸说“君少余三岁……自余十三岁即闻平阳宋生天人也”,师事瑞安三孙,后来成为世家大族孙锵鸣的女婿,但他又是布衣士绅的杰出代表,在志向上他与陈虬和陈黻宸更为契合。同一时代的章太炎这样评价他:“章炳麟初壮则交平阳宋恕……恕字平子,性狂狷,任意气;不遇,反为嗛退,与人处,长揖卺跽,正言若反……常若玩世。其文辞多刺当世得失。”
百年前的瑞中存废之争
永嘉之学发轫于南宋,但却是孙衣言、孙锵鸣兄弟于清末年间重新振兴、发扬光大的。他们汇编《永嘉丛书》,使永嘉学派的著作重新流布于社会。永嘉学的核心是“经世致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主张富国强兵。这些理论思想在“东瓯三先生”的著作中得以充分体现,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意识。在这一点上,以孙、项两家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和以东瓯三先生为代表的“布衣士绅”趋同一致,他们都极其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但他们之间也存在裂隙,表现在社会活动的参与度及其话语权,“世家大族”和“布衣士绅”存在角力,乃至陈黻宸与项芳兰交恶。这在瑞安中学的存废问题上得以充分爆发。1906年,瑞安中学的创办人之一孙诒让感觉到经济吃紧,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及其困难,欲以裁撤,这样就有了主废和主存两派。以项湘藻、项芳兰兄弟为首的项家是主存派,他们不愿意看到自己亲手创办的学校被停被废。1908年孙诒让先生病逝后,项芳兰继任瑞安中学监督。
陈黻宸是积极的主废派,1909年正月十四,瑞安中学存停商讨会议,陈黻宸被推选为会议的评议人,最后进行了投票,“发一百三十二票,主停一百零八张,主存三张,项毓芳、项燧、陈璪,主改良二张,主两可一张,有十八张不缴”,这个结果让人匪夷所思。据中华书局《宋恕集》记载,陈黻宸写给他弟弟的信说道:“细思此事,外边总以兴学为今日要政,废学实犯不韪……惟自中学开办,非但一无成效,而留一极无规则之学堂,开费浩大,小学因以废而不举,停一无用之中学,始可以推广小学,为教育普及之基,故言停中学者即以兴学,言存中学者设心实不可问。瑞安中学非一邑之中学,乃项氏之中学,所用人皆项氏之私人,所用款为项氏所把持。瑞安可无中学,项氏不可无中学,为项氏爪牙奔走者更不可无中学,故地方公愤因以积不能平。此种议论,必须发挥到十分地步,令人阅之自解。……项崧在杭不动声色,留学生不能窥其底蕴;此人阴险万分,手段可谓高强之极,幸勿轻易视之!”由此可见,二人积怨颇深。
但从现有史料看,并未发现项芳兰对陈黻宸的诟病之词,可谓宅心仁厚。反倒是其兄项湘藻和陈黻宸一直较劲。1909年10月,陈黻宸被推举为浙江省咨议局第一任议长,项湘藻也是议员。1909年11月16日的《申报》登载了“项湘藻所递陈黻宸营私武断劣迹审查案”;11月29日的《申报》又刊登了“议员项湘藻提出陈黻宸资格异议书”。那时项芳兰已经去世三个多月了。
1909年,根据浙江省“温州府已创有中学堂,县不再另设中学堂的饬令”,公立中学堂无奈停办,但项氏兄弟仍出资续办,改为瑞安私立中学堂。在今天看来,项氏兄弟是执着而有远见的。社会的快速发展,有些人是没有预料到的,今天瑞安辖区竟有中学一百多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