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沙默
再过不久,我市就将迎来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的“大考”,通过这几年的创森工作,温州是否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至少市民是很有信心的,在由市统计局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显示,绿化满意度超八成、98%的市民支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这份满意来自于何处?实际是百姓眼中“绿满温州”从口号变成的实效。“抓绿化就是抓环境,抓生态,抓转型,抓发展,抓民生。”温州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把绿化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工程,作为惠及子孙后代的民生工程来抓。2010年开始,我市提出了“绿满温州”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全面部署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紧紧围绕“创建滨海山水森林城市,打造生态文明美丽温州”的目标要求,全市上下联动,大幅度增加投入,大规模实施绿化,大力开展特色创建,强力推进“创森”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达到了“以城区绿地系统为核心,城郊森林公园相呼应,城区与市域绿道系统为纽带,路网、水网、绿网一体化,地域文化与生态文明相融合的‘森林温州’大格局”的要求。
目前,温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5.08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010年的21.86 %增加到目前的41.22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6.05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12.15平方米。建成市级以上森林城镇42个、森林村庄1460个。
城市绿化,更新城市发展基因
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优势,为创建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森林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树木多了、绿意浓了,公园多了、景观美了……若问这两三年间温州哪方面变化最大,很多温州市民首先想到的是城市绿化环境。
市林业局局长潘建炳表示,我市在国家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中,按照市域城镇化发展趋势,结合滨海山水城市自然环境特点,科学布局城市森林体系,打造滨海山水型森林城市。
森林是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立足温州处于新型城镇化发展重要时期和温州平原城乡少绿、人居生态环境不佳的状况,市委、市政府组织编制了《浙江省温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幅度增加投入。3年多来,全市累计投入78.45亿元资金,新建城市绿地8793.56公顷。其中,温州中心城区新建(续建)了杨府山公园、白鹿洲公园、三垟湿地公园、沿江滨水带状公园等48个城市公园,数百个滨水公园和小游园、附属绿地。温州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200平方米,用于绿化的土地资源异常紧张,为此,我市严格控制新建小区的绿地量,同时“拆围透绿、拆违建绿”,充分挖掘绿化空间,尽可能地开发利用每一块空地,还绿于民。
在城市绿化建设中,我市贯彻“树种选择乡土化”、“城市绿化森林化”的理念,形成了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稳定健康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严格落实“多种乔木、少种草,多种乡土常绿树种、少种外来落叶树种,多栽大苗、不栽大树,切实增加绿量”的绿化树种选择原则,出台《温州城市绿地建设导则》。通过“森林化”改造,城区乔木栽植面积已经占到绿地面积的82.04%。从绿化采用的树种看,市区及各县(市)城区绿化植物乡土树种种植株数比例达95.88%。
森林旅游,释放城市生态红利
城区的楼宇电梯里,市民们经常能看到“持市民卡畅游十大森林公园”的广告,广告中说,持市民卡只需缴纳100元年费,开通相应功能,便可不限次数(至2015年3月20日前),尽情畅游温州十大森林景区。
“人人进入森林,人人享受森林”是我市从创森开始就一直所坚持的理念。2011年开始启动百大森林公园建设和绿道网系统建设计划,大力开发森林游憩资源,构建城乡一体,包括城市森林公园、城郊森林公园、远郊森林公园的城市森林游憩地体系和串联市域各类森林游憩地、旅游景点、城市、乡村的绿道网络体系。
2010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复同意在温州设立全国首个“中国森林旅游试验示范区”。近几年来,我市通过在区位、市场和资金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努力在森林旅游发展模式、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组织保障、项目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通过实践,我市积极推进体制机制的建设创新,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范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同时开展了森林旅游开发建设的招商引资工作,投资24.33亿元,建设10大森林旅游精品景区,连续举办了6届中国(温州)森林旅游节。森林旅游成为带动农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给市民提供更多的生态福利空间,我市实施了104处城郊森林(湿地)公园建设,中心城市按照“一心一环”的布局要求,建设城市“绿心”——温州生态园,和城市“绿环”——城市山体公园和城郊森林公园。投入10.77亿元,实施绿道网建设工程,建成城区绿道519.36公里、交通绿道2158.9公里、森林绿道1093公里,建设健康生态“绿道”与保护恢复森林“古道”,形成了覆盖全市域的“绿道”网系统。
生态理念,提升品质百姓点赞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周杭勤,曾向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汇入90元钱,认捐三棵碳汇树,为了抵消她学车产生的碳排放。自“结识”碳汇以来,她已共向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捐了多次碳汇。浙江苍海碳汇林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蔡晖,投资营造了我市首个碳汇林,还把过去高油耗的吉普车换成了油电混合动力车。这些发生在温州的故事,都透露出本地人生活理念的改观。
在创建过程中,温州始终坚持“共建共享、全民参与”的理念,为全社会参与森林城市建设创新载体,搭建平台。自2011年春节起,市四套班子领导已连续三年进行春节上班第一天植树活动;大力推广网上捐资造林,实现“足不出户,低碳造林”,履行植树义务;出台《温州市城市绿地认种认建认养管理办法》,积极开展城市绿地树木认种、认建、认养活动;从2011年以来,全市共有1987.45万人次通过各种形式参加义务植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2.3%。
此外,温州人也先行一步与碳汇结缘,2008年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在我市成立,成为全国首个设立碳基金专项的地级市。几年间,温州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制定全国首个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技术规程,实施全国首个森林经营增汇项目,2011至2013年的三年间,按照“绿化就是固碳,造林等于减排”的理念,先后吸纳1.61亿元实施碳汇林业建设工程,完成了总面积8017.34公顷的27个森林碳汇项目,被国家列为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