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份,就在国家环保部发布《关于做好2013年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不久,北京、河北、上海、江苏等多地接连遭遇“霾”伏,一个个接踵发布的污染预警,让众多关注空气质量的人们心里捏了一把汗。
同样在本月,市环保局官方网站——“绿色温州”的温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发布平台上,实行空气质量指数24小时连续发布的监测点,从过去的市区4个点“悄然”增加到覆盖全市的17个点,温州空气质量发布进入“全城全天候”时代。
那么,这些空气质量数据都是怎么产生的,其真实准确性如何?温州的空气质量总体状况如何,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都是什么?今冬我们会不会遭遇类似于北京、上海等地的灰霾?面对日益不容忽视的空气质量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做什么?市民如何做好自身防护?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境医学等相关部门及领域的专家。
空气质量数据这么测
市区南浦空气质量指数:110,空气质量等级:轻度污染,首要污染物:PM2.5;乐清乐成空气质量指数:65,空气质量等级:良,首要污染物:PM2.5;苍南龙港空气质量指数:127,空气质量等级:轻度污染,首要污染物:PM2.5……
这是昨天上午9时许,AQI发布平台发布的我市17个监测站点数据中的部分内容。其中,位于市区的4个监测点,包括市中心站、南浦站、龙湾站、瓯海站;其余13个分布在各县(市),其中乐清、永嘉、瑞安、平阳、苍南各2个,洞头、文成、泰顺各1个。读者登陆该平台后,只需用鼠标对准某个点,就能查看该区域最新的空气质量指数、等级、首要污染物等信息,及其“对健康影响情况”及“建议采取的措施”,还可查看PM10和PM2.5在最近24小时的变化。
这些空气“体检”报告是怎么出炉的?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市区黎明西路的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一探究竟。“市区目前采用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24小时连续监测,由系统实时采样、分析,并将数据实时上传到环保部、省环保厅的平台上,实时向社会公布。”中心站副站长郑元铸介绍说。
在该站自动监测室,记者看到,这是一个由6台监测仪和若干管路组成的“大家伙”。每台监测仪负责监测一种污染物,涉及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PM10、PM2.5等六项。在监测室上方的楼顶平台上,则安装着4个伞状采样头,将实时采集的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台监测仪。“这称得上是目前国内比较先进的空气质量监测手段。”该站高级工程师、自动监测室主任涂圣锋说。
他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市环保部门就每月5次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不过当时是手工采集空气再送实验室分析的办法,准确度不高。1998年中心站建立后,启用了全市第一个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等3项进行监测。不过,这些数据长期处于“内部掌握”的状态,近几年才开始在电视上发布。
2012年2月,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PM2.5和臭氧被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今年元旦,我市开始实时监测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6个空气污染物项目,并由市区4个监测站率先向社会发布空气质量指数。11月1日开始,13个县(市)监测站加入实时发布的行列。
多措并举挤干“水分”
在越来越多市民逐步养成出门前先上网看看空气质量指数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市民担心:相关部门会不会为了数字好看,而对监测数据进行“加工”?
“这几乎不可能,平台上发布的数据就是当时当地空气质量的真实体现。”郑元铸表示。他的主要依据是:全市17个监测站均采用自动监测系统,监测设备和手段方法都按照国家规定,且数据都是未经汇总而同步直报环保部和环保厅,不存在“掺水”的机会。同时,各监测站会根据要求定期对监测仪器进行维护和校准,以确保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转和数据的真实、准确、有效。
涂圣锋则告诉记者,每个监测站都设在市和县的建成区,且具体点位均经过认真选择,以保证所采集的空气浓度具有区域代表性。例如,空气采样口周围50米要无大污染源,监测仪器离地面要在3米~30米之间,还要考虑站点距离道路的远近、附近车流量多少等。
记者从环保部网站公布的相关资料上了解到,为保证数据质量,环保部采取了若干技术措施,防范数据被篡改。例如,过去各地站点的监测数据都由省级监测站汇总再上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而新的监测网络中,数据实时直接上传。同时,总站实时监控各站点设备运行情况,包括设备仪器状态、参数调整等,在技术上减少了数据被改动的机会。
据悉,为加强大气污染防控,市环保局今年还成立了大气污染研判预警小组,并制订实施《重污染环境空气预警发布方案》,规定在市区空气质量指数实时报平均达到重度(五级)及以上污染等级时,就面向全社会发布预警信息。
夏有臭氧冬春是pm2.5
从一份份“体检”报告可以看出温州空气有哪些“病灶”呢?
“从监测情况看,我市夏季空气首要污染物是臭氧,冬春季的首要污染物则是细颗粒物,也就是PM2.5。”涂圣锋告诉记者,空气中的污染物有很多种,等标排放量最大就称为首要污染物,而等标排放量,是指单位时间污染物物质排放量与该污染物物质环境质量标准的比。
以市区为例,今年1月1日至11月15日,市区空气质量指数超标的天数有99天,其中,超标的首要污染物为PM2.5的有61天,臭氧的有34天,两项合计占总超标天数的95.9%;另外还有1天是二氧化氮超标,3天是PM10超标。
涂圣锋分析说,这说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市大气污染已经由过去单一类型的污染逐步转变为多种污染物、多种作用机制同时存在、且相互影响的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高浓度的细颗粒物致使大气能见度显著下降,二是大气臭氧浓度增加、大气氧化性增强。监测数据还显示,随着我市减排力度进一步加大,近年温州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
“这跟温州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有关。”近年一直跟踪关注大气污染的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处长聂文勇说,和其他城市一样,我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企业能源和废气排放、交通运输、建筑扬尘等,而造成市区PM2.5和臭氧超标的主要“元凶”是机动车尾气。他解释说,作为空气污染物的臭氧和地球臭氧层中的臭氧并不是一回事。后者是在自然条件下产生,可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短波射线,是人类的“保护伞”;而空气中的臭氧,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在高温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对人体健康有危害。
“PM2.5超标了,会反映在能见度降低、出现雾霾等,大家比较容易意识到空气变差了,而夏季蓝天白云时,人们往往不知道正在遭受臭氧污染。”郑元铸根据监测数据提醒说,市区PM2.5高值通常出现在冬春季早晚交通高峰期及之后的一两个小时内,而臭氧最浓的往往是夏季紫外线最强的中午12时到下午2时,市民应特别注意这些时间段的防护。
在全国及省内都属中等
大气污染是当前全国乃至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那么,生活在温州这“一亩三分地”的我们,每天从鼻子呼吸到肺里的空气到底有多“糟”?
“监测数据表明,温州的空气质量在全省和全国都属于中等水平。”郑元铸表示。他向记者提供的今年1月1日至11月15日全省各地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统计表显示,上述319天中,我市空气质量级别为优的有41天、良的有179天,优良率为69%,全省排名第7位。其他地市中,舟山、丽水、宁波的空气质量优良率居前三甲,而嘉兴、金华、湖州则为倒数垫底。
涂圣锋说,空气质量优良率高低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密切有关,也和当地的地理地形及气候条件相关,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又地形气候条件不佳的,往往容易出现超标和污染。
聂文勇对此表示认同。他告诉记者,我市三面环山,从东北角的乐清到东南角的苍南,整个马蹄形包围着温州的都是比较高的山脉。这样的情况下,除东面来风外,其余风向均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扩散。特别是冬春两季,我市主要是内陆吹来的偏北风,容易造成空气污染物的积聚。另外,我市处于冷暖空气交会持续时间较长的地带,也易导致污染物积聚。而到了夏季,影响我市的主要是副热带高压,使天气持续晴好,容易造成臭氧超标。
“污染物浓度是内因,地理气候等是外因,几个不利因素叠加起来,就容易出现超标。”涂圣锋告诉记者,今年至今,我市空气质量属重度污染的5天,分别是1月16日、21日,2月24日,4月17日、18日,其中多数是由冷空气来袭触发的。他同时表示,我市自然条件也有一定优势,突出表现为夏季台风高发时,其带来的大量雨水可以清洗空气,抑制臭氧和颗粒物的产生,而从太平洋输送来的干净空气也能改善空气质量。
“温州跟北方城市大型重工业企业多、存在沙尘暴影响及大面积供热取暖的情况不同,因此冬季大面积出现严重灰霾天气的可能性不大。”郑元铸说。他还向记者展示了一份由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统计表。数据显示,今年9月,温州的空气质量优良率在纳入统计的全国74个城市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空气保卫战全面打响
事实上,为了给市民营造一个空气清新健康的生活环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将其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继启动实施清洁空气行动之后,去年底,我市又制定出台《温州市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等“1+5”文件,在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控制能源消费性空气污染、推进大气面源污染防治、提升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控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部署,并提出“通过3年努力,力争实现PM2.5日均值达标率达85%以上,年均值浓度下降8%以上”的目标。
今年以来,我市环保、质检、公安、住建、交通等职能部门及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也积极发力,如建立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工作部门联络员会议制度、实行“一周一分析、一月一报告、一季一通报”制度等,推动全市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在这场全面打响的“空气保卫战”中,燃煤锅炉污染治理、重点行业有机废气治理、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和扬尘污染防治是五大重点。根据市生态办统计,今年1至10月,全市已全面完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调整扩大年度任务,淘汰工业燃煤锅炉107台,完成减排项目14个;全市已有23家企业完成有机废气治理设备整改,关停搬迁企业158家;全市新购和外地转入的轻型汽油车、柴油车准入已全面执行国Ⅳ排放标准,市区全面开展机动车环保检测;全市已有182家餐饮企业安装油烟在线监控系统,新安装油烟净化设施企业518家;全市已有1362万平方米建筑工地落实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市区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55%……
不过,和当下的空气质量状况及市民的期盼相比,这些数字背后亦有隐忧。在聂文勇看来,这场保卫战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部门协作上,防治大气污染的合力尚未完全形成,而各地政府作为空气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也还远远不够。加上投入不足等痼疾,导致我市目前面临的环境空气质量形势依然严峻。他举例说,在餐饮油烟治理中,大量餐饮企业或有工商登记,或有卫生许可证,但没有安装符合规定的排污设施也不具备排污许可,给治理带来难度。这就需要建立实施并联审批机制,由各部门联合把关,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涉及大气污染防治的其他部门,也有这样那样的困惑。承担市本级在建工地日常巡查的市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站书记宋晓军告诉记者,目前这些工地均已实施外立面封闭施工、绿化硬化等防扬尘举措,下阶段还将实行桩基施工标准化,但是,由于渣土泥浆的消纳、清运环节跟不上,导致工地经常堆积着大量废弃物,带来较大的扬尘隐患。作为市区餐饮油烟日常监管的责任主体,市城管与执法局执法监督处副处长李昌盛则表示,餐饮企业量大面广,很多为无证或证照不齐,是监管的难点,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仅靠执法手段进行关停并非长远之道。
显然,不管是在机制运行还是合力打造上,温州的“空气保卫战”,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自我防护十分关键
肺癌、冠心病、生殖能力下降……随着以PM2.5为主要代表的空气污染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关于空气污染危害健康的说法也越来越多。那么,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在各类环境污染物中,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是最常见、最广泛和最直接的。”从事环境医学研究的温州医科大学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教授郭小娟说。
她告诉记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PM2.5由于直径小且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对健康的影响尤为显著。这些细微颗粒进入人体到达肺泡后,不仅会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进而引发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癌;其毒性还可诱发心血管病,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
为此,郭小娟建议市民在加强对环境污染物相关资讯、知识了解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自身防护。具体来说,可用过滤法,利用空调、加湿器、空气清新器等吸附过滤空气中的有害颗粒;用水吸附法,利用水池、鱼缸等,吸收空气中的亲水性PM2.5;用植物吸收法,种植适合室内的绿色大叶植物,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PM2.5等。
郭小娟说,在出现空气污染情况下,更要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如雾霾天气时不要在清晨开窗,严重时最好不出门,更不宜晨练;必须外出的,要佩戴专业防尘口罩;外出归来后应及时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等。她同时表示,预防胜于治疗,在空气污染情况较为突出的冬春季,市民可通过多饮水及桐参茶、桔梗汤等来“清肺除尘”。另外,饮食上也应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梨、枇杷、橙子、橘子等,不仅可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还能起到润肺除燥、祛痰止咳的作用。
记者手记
全市17个监测站点从本月开始24小时连续发布实时空气质量指数,对市民来说当然是件好事,一来可以保障环境知情权,二来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更科学地安排生活出行。但是,人们的期待显然不止于此。大家更关心的是,政府部门能否对监测显现的各种污染物实行有效的防治,从而改善温州空气质量,让每个人都能呼吸到更加清洁健康的空气。
但是,从记者采访的情况看,给空气做“体检”不难,难的是“治病”和预防,温州面临的大气污染防治任务任重而道远。这需要各级政府真正树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职责意识,拿出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来推进污染防治,努力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需要相关部门跳出自身利益格局,真正行动起来,以更实在的举措、更无缝的对接,合力开展治理、监管等各项工作,把每个环节做好。还需要相关企业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大技改、流程改造、节能减排等的资金投入,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中做大做强。
空气没有特供,污染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在期待各方实施更给力的防治措施之外,我们每个人完全可以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譬如每周少开一天车、更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自行车、少开空调、不在公共场所抽烟、看到违法排放勇于举报等,共同营造更健康的空气环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