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让“绿心”在城市跳动

2020年12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1-09-14 00:00:00

在大罗山登高鸟瞰,在薄薄雾气中,有一片莽莽苍苍的绿地,延展到水网纵横交错环绕的悠悠绿水,是那样的清新脱俗!

闹市边上的绿洲,城市核心的“绿心”,这是大自然给温州人的厚赠。温州生态园区总面积约为130平方公里。其中,大罗山117平方公里,介于瓯江和飞云江之间,是温州市城市的重要生态屏障。三垟湿地与大罗山相连,内部水网密布,由161座岛屿组成,自然风光十分秀丽,属于古老的冲积平原。

三月来了,水鸟云集、直至深秋;四月来了,蝶儿翻飞、蛙声一片;七月来了,逗罢蜻蜓、再赏荷花;五月摘杨梅、八月采菱角……由众多河道与161个岛屿组成的三垟湿地,沉淀积累了温州水乡数百年朴野的生活乐趣与深厚的水乡文化的风雅,更是温州大都市发展框架的“绿肺”。

城市在公园里,公园融在城市中,怎能不吸引人们的眼球呢?温州生态园是温州城的一片绿洲,是目前我国沿海最大的城市“绿心”。做好规划,有效实施,是我们面临的使命。

“有没有引以为傲的湿地公园,一个城市所表达的气质是不一样的”。一位湿地工作者曾这样感慨!目前,温州生态园内还拥有仙岩和瑶溪两个省级名胜风景区,茶山和天柱两个市级名胜风景区,大罗山被古代道家称为天下第二十六福地。大罗山──三垟湿地是杨梅乡、柑橘洲、棱角园、桂花山。生态园内山水相嵌、奇岩异洞、瀑布深潭、名寺古刹,集山、水、洲、濒海于一体。生态园有着优越的区位条件,高品位的风景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质的生态农业,具有旅游资源的综合性优势和发展生态产业的物质基础。

是的,能拥有这样一片湿地,对于温州人来说,真是大自然莫大的馈赠,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未来十年

用心呵护城市“绿心”

1

——最新修编的规划范围分为生态园建设保护区和生态园协调区

适应城市发展新需要

温州生态园地处温州大都市构架的核心,由三垟湿地和大罗山组成,是温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被誉为温州城市的“绿心”。

2004年编制的《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是生态园自成立以来第一个完整的总体规划,是对生态园各种资源进行首次全面综合的考察、总结,为生态园的保护与建设奠定了详实的资源基础。当时,该规划对生态园的定位为:“以生态为主题,山水为特点,地域文化为内涵,集生态教育、旅游休闲、绿色人居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生态园区。”基本揭示了生态园特色和主要功能,为生态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技术手段等条件的限制,该规划在生态园发展模式、风景资源调查的深度、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生态保护措施的落实、建设用地管控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不足,资金产出、土地开发、村庄搬迁等需求预测不足。

而恰恰在这7年间,我市城市建设发生较大变化,对生态园产生较大影响。“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对生态园又提出新的要求。同时,市委、市政府提出构建“1650”大都市区战略,并大力推进“六城联创”工作。生态园管委会制定一系列深入的规划,并开展了大量的保护和建设工作,急需纳入总体规划修编中去。

2007年1月1日,《浙江省温州生态园保护管理条例》的颁布与实施,把生态园的保护与建设管理上升到了省法规层面,也确定了生态园总体规划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审批主体的变化,成为这次对生态园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另一大因素。

基于多方面因素,对生态园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迫在眉睫。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1年-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1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

最新修编的《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将生态园规划结构概括为“一带、两核、两片”,总体呈圈层式由内向外设置生态保护建设框架。其中,“一带”为南北贯穿生态园,依山就势相对集中布局的游览用地、服务设施用地、生态保护用地并由主要游线所串联形成的复合功能发展带;“两核”分别为三垟湿地生态景观核心和大罗山生态景观核心;“两片”分别为生态调控片和环生态园开发建设协调片。

规划范围分为生态园建设保护区和生态园协调区两个层次。其中,生态园建设保护区范围以大罗山山麓的规划道路、瓯海大道、温瑞大道和山体为界,总用地面积130平方公里。而生态园协调区范围东到永强大道、新川路、滨海大道、东海,南至韩田大河、凤凰山,北以温州大道、瓯江、炮台山为界,西抵龙霞路、新104国道,是生态园和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协调过渡区域,协调区范围面积达75.8平方公里。

本报记者 缪小霞

在温州未来大都市的核心,跳动着目前我国沿海最大的城市“绿心”。

她,就是方圆130平方公里的温州生态园,用藏古藏秀的大罗山和水网密布的三垟湿地,尽情展现温州独特的山水魅力,并发挥生态、景观、休闲度假、绿色人居等多重功能。

自2004年12月《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2004-2020》经温州市人民政府批复实施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原有规划已不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2010年启动的总规修编工作,目前已完成中间成果。新版本的《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计划将这颗城市“绿心”打造成为温州都市区的“生态”景观核心区、“活力”旅游休闲度假区、“和谐”绿色人居区。新老版本总规相比有何不同?未来十年,温州生态园的保护开发将如何调整?为此,本报记者走访了温州生态园管委会等有关部门,对该规划进行解读。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2年后实现大罗山一日游

117.6平方公里的大罗山和环山谷地,界于瓯江和飞云江之间,筑起温州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

从生态园所处地理位置及温州市未来发展方向分析,温州生态园恰好位于温州都市区的中心地带,是温州主城区、永强副城区和瑞云辅城区的天然生态屏障,对于未来整个温州大都市区的生态安全格局至关重要,大罗山和三垟湿地必然成为未来温州绿色都市生态网架的核心,成为多种生物休憩地、城区居民休闲场所、城市水源的涵养地,构筑完善的中心城市生态系统,也必然是温州城市的后花园,改善温州百姓的生活品质。

根据市委、市政府“六城联创”活动部署要求,眼下,我市正积极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而生态园作为我市最大的可增加绿地,肩负重任。

正因此,新修编的《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把大罗山的保护与开发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过去,我们对于大罗山基本限制在原始保护的层面,如今,我们要结合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将这座大山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美化、靓化,为市民休闲透绿所享用。”生态园规划分局局长周舟介绍,根据“十二五”规划以及“六城联创”要求,生态园近期建设规划重点在于山体绿化及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近期规划,到2013年实现大罗山一日游,山青水碧,市民上山可游、可赏、可驻。到2015年,实现大罗山多日游,满足市民上山“日可游,夜亦可游”的需求。

为此,一方面,通过林相改造,增加绿量,逐渐恢复生态价值,确保在2013年大罗山森林覆盖率达70%,2015年上升至80%。并且,建设泉山云顶主题公园、丁岙生态农业观光园等两大主题公园。另一方面,做好企业搬迁、村居整合搬迁,在大罗山山上规划建设5个主入口,确保市民从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均能方便上山享受绿色空间。同时,还要设置游步道、登山健身道、自行车和摩托车道,争取打造国际级涉山体育运动基地。

近期规划将于今冬11月启动建设,目前正按省、市专家组意见着手修改,使规划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大罗山空气清新,绿化好,成为许多市民涉山体育锻炼的好去处。赵用 摄

保持最高等级环保标准

——19个村约2.2万村民将迁出保护范围

生态园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示范区和城市生态核心区,应保持城市最高等级的环境保护标准。

大罗山和三垟湿地生态服务价值的评估结果显示,区域生态系统总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令人惋惜的是,三垟湿地受损比较严重,其实际服务价值仅为理论价值的16.4%,其中,水质净化功能受损最为严重,表现为明显的亏损。大罗山实际生态服务价值也仅为理论价值的34.2%。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功能的实现率最低。并且,三垟湿地由于长期的农业开发,导致湿地植被缺失、景观结构单调,缺乏湿地特色。同时,区域的水污染、无序人类活动,降低生物栖息地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破坏了景观的和谐。而大罗山由于植被的缺失以及自然隔离,导致区域景观破碎化。

“在上一版总规的基础上,这次的保护力度和做法更显‘苛刻’。”温州生态园管委会副主任、总工郑华说,生态系统的亚健康已经向人类发出警报,加大力度保护生态,被新版总规提到空前的重要位置。

新版总规明确提出生态优先化战略,在生态园未来的发展中,必须从生态安全的角度,在可允许的生态承载容量内进行建设。建立保护与建设控制体系,划定生态园核心向周边城市区域过渡的协调空间、生态园内部建设空间和生态园生态保护、培育空间的控制界限。从整体上改善、优化生态环境,有效避免景观破碎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

根据生态敏感度、生态价值度和用地适宜性,按照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生态园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生态景观建设区、生态协调区、开发建设协调区等五大类,并设立相应的生态分区建设准入标准及修复保护措施。

此次修编的《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还对环境保护作了专项规划。大气质量方面,生态园三垟湿地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近期符合国标二级标准要求,远期生态园范围内应符合国标的一级标准要求。水环境质量方面,鉴于三垟湿地水环境质量现状,近期水质目标为地表水接近Ⅱ类标准,远期则逐步达到Ⅱ类以上水要求;大罗山地区具有饮用水功能的水域近期应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要求,其余为Ⅲ类水要求,远期目标达到Ⅱ类以上水标准要求。为保护水环境,将大罗山区12条主要溪流流域划为水源保护区。

根据规划,生态园生态调控片游客日均将控制在4万人左右。环生态园开发建设协调片常住人口主要为居民人口,同时考虑部分就业人口的居住以及由旅游地产开发吸引的人口集聚,该区域居住人口控制在10万人左右。

“这将成为温州历史上最大一次搬迁集聚。”郑华告诉记者,为减少人为干扰,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同时也改善保护区域范围内村民的居住和就业条件,大罗山山上10个行政村和三垟湿地内9个行政村,共约2.2万村民,都将整村搬迁,所有搬迁将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内完成。而山谷地7个行政村则将进行农房集聚改造。

公园里的农房外立面改造与环境相融合。

赵用 摄

适度开发旅游资源

——打造“华夏沿海第一城市绿心”

大罗山上,有朱自清笔下的梅雨瀑,有四季果蔬飘香的茶山五美园;三垟湿地,鱼米之乡,秋有菱角冬有瓯柑。集山、水、田、滨海于一体的生态园区,自然风光秀丽,名胜资源丰富。

温州生态园360度为城市所包围,是城市的后花园、环城游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这一特点,生态园将形成圈环结构。生态园边缘同周边城市间形成以生态人居、城市公园、绿地廊道、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等功能为主的环形带状空间。在这个环状空间里,即生态园核心区域主要的是生态保护和培育,适当地开发利用,发展旅游产业和生态产业。

仙岩景区、瑶溪景区、天柱寺景区、茶山景区和三垟湿地,这“四景一水网”构成了生态园的景观轮廓。

该如何给这张轮廓姣好的美人脸雕饰装扮,成了此次生态园总体规划修编的重要环节。

将来,生态园风景资源将划分为13个具有代表性的风景特色单元。水乡桔浦,以桔岛水乡为特色,以湿地民风民俗、农耕文化为内涵,包括古榕树群、桔子洲、湿地人家等主要景点;湿地森林,以多样性的湿地植被为特色,体现湿地生态风貌,主要分布于湿地和大罗山山水交接处的岛屿和水域;茅岭观城,以城市山地森林公园为特色,利用自然地形布置观景平台和场地,登高望远,北瞭瓯江、东西瞰城……据规划专家介绍,这一系列风景特色单元,都依生态园实际而开发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一批小有名气的核心主题公园。

为弥补上一版总规中旅游设施建设项目安排量较少的不足,此次旅游体系规划上,以生态为主题,以“湿地、山林、江海”山水骨架为特色,以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为基础,以休闲、度假为支柱的温州大都市区“城市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打造“华夏沿海第一城市绿心”。三垟瓯越水乡休闲度假旅游区、茅竹岭城市阳台旅游区、瑶溪十里溪山观光旅游区……10来个各具特色的旅游区规划,将满足市民休闲旅游的更多需求。同时,推出休闲度假、游览观光、乡野情趣、民俗风情等多个系列旅游产品,以满足城市发展对旅游休闲领域的迫切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在风景资源保护规划方面,将实行分级保护、适度开发,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划分出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保护区,其中特级保护区指金河水库以南山茶花大王所生存的周边环境区域,禁止游人进入,严禁建设任何建筑设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