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创新发展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0-11-23 00:00:00

生态文明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核心是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根本的仍然是发展问题,具体来讲就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方式的一种扬弃。传统工业经济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崇尚的是“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其最大的历史局限性就是靠物而发展,以牺牲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为代价。这种发展方式所带来的后果是能源短缺和生态破坏,最终导致人类生存和发展危机。这是被人类历史和当前现实所证明了的。

一、创新发展理念。发展理念决定发展实践,因此首先要在发展理念上切实解决好何谓发展、为何发展的问题。

一要转变重属物轻属人的发展理念。传统的发展方式强调的是属物的发展,把发展简单等同于经济增长。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虽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物质繁荣,但由于经济增长的片面性、功利性以及短期效应等局限,必然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锐减一系列问题,引发了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的冲突,致使人民的生活质量不可能真正提高,进而危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经济发展是发展的首要内涵,但并不是唯一和全部,只有符合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因此,在具体的发展实践中必须纠正只重视物的发展、为发展而发展、为GDP而发展的理念;要倡导为人而发展,为人民群众而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现代化,走以人为本的发展之路。

二要转变重眼前轻长远的发展理念。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再发展的关系,把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发展统一起来,始终坚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要转变重发展轻保护的发展理念。保发展和保环境是我们面临的双重任务,也是在发展实践中必须要解决好的矛盾。只讲发展,不讲环境保护,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讲保护,不讲发展,不可能实现快速发展。发展必然带来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但如何降低环境资源代价的成本,坚持边发展边保护边补偿,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这是我们在实践中应确立的理念,也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要真正确立“环境是生存之基,生态是发展之本”的理念,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原则,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走绿色发展之路。

二、创新发展方式。我们不仅要解决为何发展、何谓发展的问题,更要解决怎样发展的问题。目前单纯追求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这种传统的追求规模数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越来越制约我们的发展。尤其是自然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自然资产严重损失等等,都表明转变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一要调结构。就是要坚持调高调优调强的基本取向,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着力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要加强自主创新,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方向发展。要把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着力推进新兴产业的跨越发展。

二要优布局。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有利于实现对环境影响程度的最小化,有利于实现不同环境对社会贡献的最大化,有利于避免无序发展、超环境容量发展。因此,应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确定不同区域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明确不同区域的产业培育重点,制定区域产业导向政策。要着力改变产业分散、布局混乱的状态,大力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三要强创新。要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通过科技创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实现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增长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要重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扎实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区域发展协调化、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化、人与自然和谐化。注重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加强城市化与建设新型农村相结合,生产方式转变与生活方式转变相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相结合,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三、创新发展机制。我们一方面要遵循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体制和机制;另一方面必须要大胆创新,要进一步改革不适应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一是不断改革完善干部综合评价机制。党委政府是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要着力建立健全有利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导向机制。要不断完善干部综合评价体系,改变当前对地方班子实绩考核一刀切模式,真正按照各地不同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差别化考核。比如沿江沿海发达地区主要承担经济发展任务的,主要考核经济发展,但要突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突出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消耗代价的考核;具有重要生态屏障功能的地区,要突出生态保护的成效,根据其经济发展的形态,突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绿色产业发展的考核。要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实行生态环境质量目标责任制管理,从而使各地真正按照资源禀赋、区域发展功能,有针对性、具体地推进科学发展。

二是着力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政策,推进碳交易和排污权交易,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改变资源无价、环境无价的现状,真正构建起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形成科学的环境资源补偿投入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三是不断强化环境保护优化发展的机制。要严格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真正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确定不同主体功能,实行区域差别化环境管理,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区域布局更加优化。要严格环境准入,加强环境总量、空间、项目准入的政策和标准体系建设,促进产业的合理布局和优化升级。要严格执法监管机制,不断完善执法政策、标准、体系,促使企业不敢不能有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要强化节能减排倒逼,充分利用节能减排和总量替代等相关的刚性政策,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具体化,是对人类新的文明形态的美好构想,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方式都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们必须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走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作者为温州市环保局局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的代价。局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比较突出,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分散的布局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减排刚性的矛盾日益显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机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