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瑞塘河是温瑞平原上的一条生命线,同时也是凝聚着温州的文化、自然景观的综合体。开发塘河文化价值,创造塘河文化品牌,是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当前温瑞塘河综合整治的崭新课题。
一、塘河文化资源一瞥
一道水,一道城,城在水边,水边有城,温瑞塘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已经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历史印痕和追忆空间。首先她既孕育瓯剧、昆剧、高腔、和剧等文化曲艺,也承载着民风民俗,给不同层次的人以不同的文化体验;其次她分布着大量的文化资源,如宗教场所、宗祠、文保单位等,众多古埠记载着温瑞塘河水运历史的变迁。历代名人层出不穷,诗词戏曲记载着有关塘河一个个动人故事;再次她的文化既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传统水乡文化景观,又有气势开阔的自然村落格局。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景观为“一榕一亭一桥一庙一村”,富有榕亭桥村、梦里水乡的意境。
二、 打造塘河文化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温州市委十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就“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发展生态文化”,做了详细地阐述。正当全市上下掀起“六城联创”热潮之际,温州市委市政府诚邀沿河企业代表共商塘河综合整治大计,再次发出“拆违建绿、拆围透绿”、推进沿河绿化大行动的号召。这些都标志着温州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塘河水系综合整治在温州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她不仅是一项环境治理工程和城市基础建设,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塘河文化工程建设。
改革开放30年,塘河沿岸的历史印迹也在消失,一些传统的街区格局、河街形态被现代潮流给淹没。塘河的传统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脚步而在失落,一些民间治河经验、民俗民风、民间曲艺等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文化底蕴逐渐被遗忘。
随着塘河的文化、旅游价值的日益突现,塘河的文化资源开发将是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把塘河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广泛汲取塘河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化内涵和生态文明成果,从人与自然的对立走上人与自然的和谐,将大大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温州市委十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塘河亲水行动”。以“亲水而居、亲水生活”为目标,持久深入开展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加快实施“漫步塘河”计划,进一步提升塘河亲水休闲品质,以沿河公园为节点、以沿河生态景观带为纽带、以塘河文化为精神内涵,建设融生态、文化、休闲为一体的塘河百里生态长廊。
三、创新宣传、教育和服务模式,打造、推广千年塘河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都需要广泛的传播和教育,塘河文化也不例外。该如何用我们的双手拯救母亲河?该如何让生生不息几千年的塘河文化发扬光大?
2009年.瑞安市塘河办率温州之先,联合教育局策划将千年塘河文化编撰成课外读物丛书的形式,还将专门设课向小学生讲解塘河文化。此举让每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引发了全民宣传的创新思考。
瓯海区仙岩镇推行母亲河水环境保护新模式———“河长制”,即由各村一把手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提高塘河整治行政效能;龙湾区文化馆还编排了塘河保护宣传题材的小品、歌曲等进行巡回演出。通过举办这些喜闻乐见和寓教于乐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保护温瑞塘河环境的重要性;瑞安市塘河办联合慈善总会组建17支、400人左右慈善义工护河队,时时监督制止污染塘河行为,劝导市民热爱保护塘河、宣传《温州市温瑞塘河保护管理办法》和塘河文化,成为全民治河的新生力量。
当前,温州一些政府部门在经济政策上,也切实加大了对塘河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在塘河综合整治专项资金中建立塘河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保证塘河文化研究、宣传、资源建设、日常管理等必要经费的投入。温州各地的做法,均为温州塘河综合整治的创举,将像星星之火,燎原温瑞塘河的沿岸各村(居),也将载入塘河综合整治的史册。
四、借鉴他山之石,全民发动,做大做强塘河文化
南京的“桨声灯影”秦淮河,杭州的“印象·西湖”,漓江的“印象·刘三姐”,陕西安康打出了中国“西北水城”的旗帜,苏黎世是瑞士的第一大城市,苏黎世在拉丁语中就是“水城”的意思等。国内外许多城市在建设中十分强调河流文化目标的体现,取得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显著成效。
杭州市萧山区成立中国水利博物馆,这是我国第一座以水利为主题,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专业性国家级博物馆;安康本着“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制定和完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水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努力形成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水文化建设市场机制。这些先进的经验和做法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借鉴。
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强调指出,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不美丽的,更是没有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温瑞塘河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维系着海内外温州人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保管好这笔财富、治理好温瑞塘河、绿化好沿河两岸,要政企合作、全民发动,从现在做起,从小我做起。
温州以温瑞塘河环境综合整治为龙头带动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使城市初步走上了环境、经济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水”的滋润,为河道注入活力,为城市注入灵魂。
作者单位:瑞安塘河办
——弘扬千年塘河文化初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