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叶永烈先生,永别文字永别故乡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20-05-16 00:00:00

叶永烈同学:

你的稿子收到了,已经读过,很好,我们要把它放在下一期报上(《人民生活》副刊)登出。登出以后,一定送一张当天的报纸给你,好不好?还有稿费。希望你以后多多写稿子寄给我们,我们十分欢迎。稿子写好后可以寄《浙南日报》副刊组,或者你自己送来都好。你在什么学校读书?几年级?有空望多通信,把你自己的感想告诉我们。

祝进步!

浙南日报社副刊组

一九五一年四月十六日

昨天上午9时30分,温籍作家叶永烈在上海长海医院病逝,享年80岁。“去年11月因泌尿系统肿瘤来院,入院后肺部反复感染,最近这一个月病情加重。”长海医院呼吸科主治医生焦洋向记者透露,“叶永烈在院期间家人一直陪护在侧,由于气管切开,只能与家人通过眼神交流。”

叶永烈,1940年8月30日出生在温州市区铁井栏,著名小说作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作家,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笔名萧勇、久远、叶杨、叶艇等。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毛泽东复活》《叶永烈自选集》《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邓小平改变中国》《初起》《兴风》等,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等。“作为作家,活一天就写作一天,为读者奉献一天。”叶永烈曾感言,自己是“煤球炉”式的作家,点火后火力慢慢上来,持续很长很长时间。写作对于他来说,就是生命。

消息传来,众人惋惜。“我的童年大厦塌了一座,叶老走好!”“叶老的红色系列是我们青年时代的精神口粮”“《小灵通漫游未来》是最美好的童年回忆,我们会永远记住您。”……一时间,网友纷纷在各大新闻媒体平台上留言,悼念叶永烈。

“很震惊,太可惜了。”温州学者金辉听闻叶永烈去世的消息不禁感叹,“叶永烈对温州感情很深,对我们的地方文化很熟悉,与《温州日报》关系尤为密切。”2006年,叶永烈曾同金辉讲过这么一句话:“到上海43年了,可我对温州的眷恋确实是很深切的。因为那是我的故乡,我的太太也是温州人。尽管北大毕业后,我当过电影导演,任过上海科协领导,可我还是坚持写作,还是回到当初的起点上。所以我很感激当年《浙南日报》副刊编辑杨奔先生,是他鼓励我扬起文学的风帆。人岂能忘掉根呢?”

虽长居上海,但故乡温州,是叶永烈称之为“根”的地方,一直牵挂的地方,是永远的精神所在。

“我把作品看成凝固了的生命”

叶永烈,这个名字曾在多类作品的封面上出现,以至于有些人以为中国有好几个“叶永烈”。一个是写《十万个为什么》和《小灵通漫游未来》的科普作家叶永烈,一个是写《哭鼻子大王》的童话作家叶永烈,一个是写《叶永烈笔下风情》的散文作家叶永烈,还有一个则是写《江青传》《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等作品的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

因为这是几种截然不同的作品,不少人认为,不可能出自同一个“叶永烈”笔下。但真相是,这些作品确实出自同一个“叶永烈”笔下。

中国科普作协副秘书长尹传红、科幻文学研究者徐彦利评价称:在中国科普、科幻界,叶永烈曾是一个风格独特、广受瞩目的“主力队员”;在当今的纪实文学领域,他又是一位成就卓著、声名显赫的重量级作家。在“科”字轨道上运行、“十八般武艺”几乎样样涉足的“叶永烈”,跟那位在历史深处游弋探寻、写了许多名人传记的“叶永烈”,常常被误认为是同名同姓的两个人——作品覆盖范围之广、创作数量之多、产生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而他于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及其理论构建中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开拓勇气和勤奋执着,亦在中国的科幻史册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从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到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再到出版180多部著作,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叶永烈建立了完善的个人创作档案,各种文稿、书信、照片、采访录音、笔记,作品剪报、评论、样书等均分类保存。叶永烈长期从事中国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档案和口述历史资料,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叶永烈创作档案”,成为中国当代历史研究的一批原始文献。

据统计,截至2018年1月,叶永烈已经出版逾3500万字作品。生前,他曾对自己的创作做过一次数字总结:“前段时间我整理了我的科普作品,叫作《叶永烈科普全集》,有28卷,1400万字;我的纪实文学作品是1500万字;还有行走文学,《叶永烈看世界》21本,现在已经全部出版,500万字。”

他曾说:“我把作品看成凝固了的时间,凝固了的生命。我的一生,将凝固在那密密麻麻的方块汉字之中。”

“温州是我的故乡,家乡一直在心中”

“故乡来人了,一个小姑娘来采访。”六年前,叶永烈先生笑盈盈地打开上海徐家汇公寓的门,转头对夫人所说的话,依然深深刻在记者的脑海中。“故乡来人了”,多么自然、亲切的话语。于早年离乡、长年居住上海的叶永烈而言,温州是长在心中的故土,不曾忘却。

1987年,叶永烈与妻子杨惠芬、长子叶舟回温探亲,当时正值“温州模式热潮”之中,一家人被温州模式深深感染。于是,叶永烈写出了万字报告文学《中国改革的试验区——温州模式》,被大量期刊转载,被诸多报告文学选集收入。杨惠芬因为回温的感触良多,写下了散文《人老而屋新》,发表于《新民晚报》。叶舟的文章《我看改革中的温州人》,也刊登于《光明日报》头版专栏。一家三口同写温州模式,成为一段佳话。

2015年,叶永烈创作了长篇都市小说《邂逅美丽》,这部起于上海,结束于温州的小说浓墨重彩描绘了温州美丽的水城风貌,以丰富的细节勾勒与众不同的瓯越风土人情。“创作时,温州的种种细节,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喷涌而出。那时的故乡到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往日双莲桥的荷花,晏公殿巷的小河,洞桥头的大榕树,高盈里的深宅大院……《邂逅美丽》中涉及的当年温州的许多历史见闻、风俗人情,恐怕翻遍温州的文史资料也找不到,因为那是来自我童年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叶永烈动情地说。

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敬意,叶永烈写过一篇文章《不识故乡路》,乡愁流露无遗。他还向温州市图书馆捐赠了一些手稿和样书,多次回温开展讲座……

“温州是我的故乡,家乡一直在心中。”有一次回温时,叶永烈感叹道,母亲过世后很少回去,离开太久,都不认识新温州了。每每回温,他都住在温州大酒店,因为那一带有他的童年记忆,最为熟悉。一次回乡之旅,有人问叶永烈:“如果用一句诗句来形容这次故乡之行,应该是句什么诗?”叶先生搀扶着夫人下楼梯,想了一想,回过头说道:“依稀故园梦。”

“《温州日报》成就了我作家之路”

叶永烈在《历史的绝笔》中,让读者看到一个个“传奇”人物的信件:钱学森、华罗庚、陈望道、苏步青、夏鼐等。然而,在诸多来信中,让叶永烈最感珍贵的便是这封《浙南日报》编辑部的来信,他生平收到的第一封信。

这封信,简单朴实,却给了少年叶永烈难以名状的力量;这封信,亲切诚恳,却给了叶永烈激荡一生的感动。用他的话说,就是:“《温州日报》成就了我作家之路。”

11岁时(1951年4月28日),叶永烈发表在《浙南日报》(《温州日报》前身)的一首小诗,短短的70个字“豆腐干”开启了他的文学梦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无论他走到哪里,身边都带着那封《浙南日报》编辑部来信。20世纪80年代,时任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编导的叶永烈接受《浙南日报》记者许岳云的采访。末了,叶永烈复印了那封信,托许岳云回乡寻找写信人。后来得知,曾经的《浙南日报》副刊组负责人杨奔,便是当年那封《浙南日报》编辑部来信的执笔人。此后,鱼雁往返,杨奔与叶永烈建立起深厚感情。

2003年11月,叶永烈应邀回温作讲座,吉林卫视摄制组跟踪拍摄《回家》节目。摄制组和叶永烈来到温州日报大楼,拨通了杨奔先生家的电话。《回家》摄制组拍摄了通话的全过程,没想到,这成为杨奔留下的最后的声音……叶永烈在杨奔去世后写下了这样的挽联:“亲手扶我踏上文学路,甘露润苗永记启蒙情。”

这份渊源,叶永烈曾在温图“历史的绝笔”讲座中,央视“开讲啦”节目中,深情讲述……

2018年8月,叶永烈做客温州日报,与500余名温州日报小记者分享文学路上的成长故事与写作经验。《温州日报》特意将这一期《浙南日报》的版面复制装裱,赠送给叶永烈。当时的他,倍感意外,笑得特别开心。末了,他还挥笔为小记者们赠言:“今日小记者,明天大作家”,以此表达他对故乡小记者寄予的深切厚望。

本报记者 华晓露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