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迟到的《源氏物语》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20-05-05 00:00:00

富晓春

赵超构致丰一吟两封信

感谢她惠赠《源氏物语》

一吟同志:

承赠《源氏物语》三卷,先后都收到了,一并致谢。

说起来是我多嘴了。一次和沈毓刚同志谈起子恺先生的事,我无意地说起某年在奉贤萧塘公社参观时,丰先生谈起这部“日本的红楼梦”,说如果出版一定送我一部。我料不到毓刚同志会把我的话传到您那里去的,当然也料不到您竟是那么认真。真的做到“父债子还”的。当然,既然承您厚意送来,我自然是十分高兴的。丰先生还亲手送过我一部夏目漱石的著作,现在还保存着。看到他的亲笔签名,常常使我想起那年我们在乡下闲谈的情景。收到您寄来的书和短信,我忽然又想起这些事情来了。这也是老年人爱翻旧事的通病吧。

即此奉复,并祝笔健

赵超构

还希望您能多为“新晚”写点稿子

一吟同志:

八十贱辰,承寄丰先生儿童画一册,十分欣喜。这画在我做学生的时候都读过的,留下很深的印象,现在重新披阅,把我的年华推回几十年了。八十变成八岁了,直复我童心数年,真是很好的生日礼物。这几天正和四岁的小外甥一同读这一册儿童画。以前您寄赠的《源氏物语》也都收到了,一并致谢!

您说有篇千字文,已由代我拆信的同志转交给“夜光杯”副刊,虽然没有读过,但相信是会发表的。

专复,即祝笔健

赵超构

这两封新发现的信,是丰子恺先生的外孙杨子耘给我的。丰一吟是丰子恺的小女儿。杨子耘的母亲是丰子恺长女丰陈宝。

子耘等几位孙辈正在编选一本丰一吟收藏的名家手札,书还没出来,但他却将赵超构致丰一吟的这两封信先给我了。他说:“赵超构与丰家两代人都有交往,他是外公丰子恺的好朋友。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丰子恺向赵超构谈起了翻译《源氏物语》的事

还表示将来待正式出版后一定要送一套给他

丰子恺年长赵超构一轮,依照赵超构的说法,属于他“老师一辈的长者”,是他青少年时代的偶像。正如赵超构在信中所说的,“这画(指丰子恺儿童画)在我做学生的时候都读过的,留下很深的印象”。当年,正在温州求学的赵超构积极参加“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如饥似渴地阅读新文化书刊,广泛接触孙中山、鲁迅、陈独秀、瞿秋白、邹韬奋、郭沫若、丰子恺等人的著作。他对丰子恺心仪已久,对他东渡日本,学习西画和音乐的经历,津津乐道,并从他的“美术音乐著作和随笔漫画中吸取着营养和情趣”。

丰子恺的漫画与散文,意趣盎然,脍炙人口,堪称“两绝”。对丰子恺的著作,尤其是他的散文作品,赵超构爱不释手,成了他多年来的“床头书”之一。他认为,“丰子恺散文之美,在其不装腔作势,不矫揉造作,在其简朴浑厚,尤其是富于人情味”。上世纪40年代,他在读丰子恺的《车厢社会》时,与作者之前的《缘缘堂随笔》《再笔》作了比较。他在体会文章中这样写道:“作者初期的生活,似乎只想在一个小天地里自得其乐,如今也似乎不得不跨出这个‘象牙之塔’,正视烦扰的尘世了。”

1949年后,丰子恺先后担任上海市美协主席、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画院院长等职务。作为新民晚报社社长的赵超构,正着力于社会主义晚报新路子的探索。虽然同为上海文化界的名人,又是浙江老乡,可两人却很少有机会接触。20世纪60年代初,赵超构与丰子恺一同被选为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他们有机会坐在同一个主席台上,还经常一起下乡。当时的上海市委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组织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有一次,他们到奉贤县萧塘人民公社考察参观,还被分在同一个小组里,朝夕相处,两人有了较多的接触。闲聊中,丰子恺第一次向赵超构谈起了翻译《源氏物语》的事,还表示将来待正式出版后一定要送一套给他。

无意间得知父亲当年的许诺

丰一吟觉得理应由她替父亲完成

《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由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被人称为“日本的《红楼梦》”。小说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全书共五十四回,近百万字。赵超构游学日本期间,曾经接触过这部书,但因当时无中译本,因此并未通读全书。丰子恺一生翻译了许多文学作品,《源氏物语》是他翻译的重要作品之一。 丰一吟回忆说:“从1961年8月开始,爸爸全身心地投入了日本古典巨著、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的翻译工作……爸爸翻译时以古文本为基础,参照各个现代语译本。为了选择用哪种文字风格来翻译,他考虑良久。最后决定使用现代白话文参照《红楼梦》的风格。”

丰子恺花费四年多时间,终于翻译完成这部宏篇巨著。可事与愿违,丰子恺生前并未看到此书出版,译稿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库房束之高阁,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陆续正式出版。在那场大浩劫中,赵超构与丰子恺都在劫难逃,饱受折磨。丰子恺更是积郁成疾,于1975 年不治而逝。

多年以后,赵超构曾写过一篇怀念文章《丰子恺先生一事》。对于丰子恺,赵超构最敬佩他的就是为文处事的“较真”。那是上世纪50年代末,《新民晚报》转载丰子恺发表在《漫画》杂志上的一幅写生画《“亲爱的叔叔、阿姨、大哥哥、大姐姐们:请你们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丢果壳和纸屑!”》,由于编辑的疏忽,没有注明“转载”字样。丰子恺看到后,当即给《漫画》杂志社写信,说明“这是转载,并非自己一稿两投”。赵超构从漫画家王乐天(时任《漫画》杂志编辑)处了解到这件事后,对丰子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竖起大拇指,连声夸奖说:“丰老认真得好!认真得好啊!应该公开发表丰老的信,对丰老这种为文处事的‘较真’进行褒扬。”(据丰一吟:《爸爸的画》)

丰子恺“较真”的秉性,已然成为一种独特的丰氏家风传承了下来。丰子恺逝世后,赵超构与丰一吟仍保持着联系,延续着他与丰子恺未了的情缘。上面信中提到的沈毓刚,是《新民晚报》副总编,与丰一吟也有交谊。

当丰一吟无意间从沈毓刚处了解到,当年父亲曾经许诺过要送一套《源氏物语》给赵超构时,她可当真了!她认为这是父亲未完成的遗愿;现在父亲不在了,理应由她替父亲完成。她当即将家里留存的一套《源氏物语》三卷全译本打包奉寄赵超构,还附信表达歉意。

赵超构收到后深受感动,于是有了上述的回信。他在信中所说的“父债子还”,当然是一种带有调侃意味的话语,但更多的却是他对丰家父女“较真”的秉性表示由衷的赞叹与欣赏。

这两封信,可以说是赵超构与丰子恺、丰一吟父女两代人交情的见证。第一封写信时间不详,第二封信提到“八十贱辰”,应该写于1990年。这一年赵超构八十寿辰,社会各界纷纷致函祝贺。丰一吟奉上《丰子恺儿童漫画集》(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年1月版)为贺。赵超构称赞是“很好的礼物”,让他回到青春岁月,“八十变成了八岁”。他与年仅四岁的外孙牛牛一同捧读。信中所言“外甥”即外孙,温州人习惯统称外甥。

杨子耘先生提供的信封邮戳不清,据我推断,两通信间隔时间应该不太长,因为赵超构第一次复信曾随带向丰一吟约稿,后一通信即寄来了“千字文”。经我查阅,寄来的“千字文”系散文《听儿歌》。赵超构回信后的第三天,即1990年5月27日,此文刊登于《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文中谈到其父丰子恺认为《送别》的歌词诸如“知交半零落”“今宵别梦寒”等不适宜儿童演唱,便斗胆将老师李叔同的歌词,重新填词改为《游春》,读来颇有意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