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道婆”回家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9-11-06 00:00:00

本报记者 潘虹

10月26日,正当浙江省第十四届戏剧节在温州举行之际,一台由北京小百花越剧团倾力打造的越剧原创大戏《黄道婆》在乐清大剧院上演。这台戏,不是为了参演本届戏剧节,而是为了纪念一位才华横溢的奇女子、乐清籍编导金毓麟。

上世纪90年代,金毓麟到北京打拼生意,有所成后重拾打小就喜爱的越剧并一发而不可收,与业余剧团——北京小百花越剧团(以下简称小百花)合作,先后创排了越剧《黄道婆》和《潘玉良》。《黄道婆》在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中一举获得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导奖和优秀男女主角表演奖,《潘玉良》入围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为了心爱的越剧,金毓麟呕心沥血,积劳成疾,去年12月在北京去世,享年72岁。

把自己心爱的作品呈现给家乡的父老乡亲,是金毓麟生前心心念念的心愿。

如今,“黄道婆”终于回家了!

这是一位在外游子对家乡的深情和回报;

这是一群越剧女儿对一路引领她们成长的艺术引路人的深情和回报。

“没有金老师,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26日晚,乐清大剧院内座无虚席,连过道上临时增加的凳子上都坐满了人。

“黄道婆,黄道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在这朗朗的童声吟唱中,元代奇女子、从童养媳成为一代棉纺织革新家、被御封为“衣被女神”的黄道婆跌宕传奇的人生拉开序幕。

为了助她出逃的桂哥临别时一句“非你不娶”的承诺,她忍痛离开对她恩重如山、情深似海的师父张明谦。多年后她功成名就依然孑然一身,与依然对她一片深情的师父重逢。就在观众期待着大团圆时,童谣声起,她蓦然意识到肩头的重任……

“情难了啊,意何从……”

责任与情感的激烈碰撞、理性与感性的挣扎纠缠,在步步推进的剧情中,在演员精彩到位的演绎中,吸引着观众不断落泪、叹息,不断鼓掌、喝彩。

“这是‘黄道婆’第35场演出。”小百花团长、剧中男主角张明谦的扮演者程元娜告诉我。这也是她们最有意义、最重要的一次演出。

《黄道婆》是金毓麟创作的第一部历史名人剧,也是她第一部搬上舞台的剧本,更是她的心血之作,得意之作。

2000年,在北京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金毓麟,因为腰椎间盘严重突出,不得不关掉制衣作坊。为了健康,她每天都去公园里舞剑打拳。一天,在公园里偶遇一群唱越剧的票友,她一拉嗓,惊倒了在场所有人。54岁的她从此重拾旧日爱好,加入了北京市越剧艺术研究会,担任副会长;还办起了越剧培训班,义务培训越剧票友。但是,她总觉得仅仅这样还不够,还要做点什么。她决定自己写剧本。

2003年,她写出了处女作《凤求凰》,送给上海越剧院院长看,受到了肯定,院长还希望她再写一部历史名人剧。金毓麟深受鼓舞,琢磨很久,决定以黄道婆为原型写一部剧本。她查阅了大量资料,又突破传统戏的程式化,于次年拿出了七幕原创越剧《黄道婆》。

作为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编剧,要将自己的作品搬上舞台,何其艰难!经历数年奔波,费尽周折,2011年,金毓麟终于与北京小百花越剧团牵上了手。

“没有金老师,就没有我们小百花的今天。”黄道婆的扮演者赵丹宇告诉我,那时的小百花还根本算不上一个剧团,只是归属于北京西城区文化馆的一个票友组织,活动不多,水平更是业余。金老师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个团队的面貌,她以她的专业指导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带领剧团走上了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我们都不是专业出身,年龄也都偏大,像我,我是五十多岁才涉足越剧的,进入我们剧团时都已经六十来岁了,要放专业剧团里早该退休了。但金老师完全不把我们当业余玩票的看,她要求我们要以专业水准要求自己,甚至要比专业演员更加努力、更加刻苦。团里几十号人,每个人的眼神、动作、唱腔、念白,她都是手把手地教。排练时我们一点也不敢走神,要跟正式演出时一模一样,一点点不行都逃不过她的眼,马上就要重来。”

2012年5月,《黄道婆》的首演在越剧之乡——浙江嵊州举行。“当时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要知道我们之前连纺织机器都没见过,这些道具是厂家直接打包发送到那里的。正式开演是晚上7点,那天下午5点我们还对着这一堆工具乱成了一锅粥,心里那个慌哪!老天保佑,那晚的演出非常成功,可以说是一炮打响。”

之后,“黄道婆”越走越远,从北京、上海、天津一路巡演到南京、海南、香港等地;在绍兴大剧院、浙江胜利剧院、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海逸夫舞台、香港新光戏院、武汉人民剧院和人民大会堂等舞台上的演出,场场爆满,还登上了国家级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她们摘取了越剧的最高奖,并全剧搬上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九州大戏台”栏目。

“她就是为越剧而生的,她的生命跟我们小百花连在了一起”

“金老师的作品为什么都那么好看,是因为她早年是浙江黄岩市新桥区越剧团的当家花旦,主演过近百部越剧剧目,所以她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戏,知道戏应该怎么演。金老师实在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女子,她做生意做得很成功,一门心思投入越剧后,同样成功。除了编剧和导演,她还做唱腔设计。”赵丹宇说,“她自学了唱腔设计,还根据我们每个人的特点量身定做,效果特别好。”

一个人集编剧、导演和唱腔设计于一身,这在全国越剧界也是少有的。

2016年,金毓麟又创作出了第二部原创人物剧——以民国奇女子、著名画家潘玉良为原型的现代戏《潘玉良》。这时,她的健康已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为了这两部剧,金老师真的是呕心沥血。”赵丹宇说,“她有一次调侃自己:‘我这两部戏啊!为了《黄道婆》,我挨了一刀(几年前她患了乳腺癌,为了《黄道婆》,她强忍病痛拖了好几个月才去做了手术)。这一次的《潘玉良》,看样子我还要再挨一刀。’

她怎么会不累啊?!每一段唱腔,她都要唱上几百遍,她会不断征求我们的意见,反复比较对照、反复修改,直到完全满意为止。夜里也睡不好,总是想着戏,想着要怎么改得更好。一有灵感,她就赶紧爬起来记下来。她还要跑到杭州给我们做伴奏带,反反复复地折腾。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被她叫到她家里排练辅导。我们一遍一遍地练,她一遍一遍地抠,还要为我们做饭烧菜。那时候,她的肝区已经疼起来了,我们要她去医院检查,可她怎么也不肯。”

2017年6月,《潘玉良》入选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很多戏迷看后非常激动,说没想到金老师把现代戏也写得如此好看。但《潘玉良》也终于耗尽了金毓麟所有的精力。

去年11月30日,结束了杭州演出的赵丹宇心急如焚地赶回北京,直奔金老师住着的北京南郊肿瘤医院。金老师一直在等着她。

“她拉着我的手说,你们一定要好好的,要继续努力;一定要团结,要相互帮衬。她还说:我走了,什么人我都能放下,家里人我都能放下,就是放不下你们,放不下小百花。”赵丹宇哽咽着,“她就是为越剧而生的,她的生命已经跟我们小百花紧紧连在了一起。”

回忆往事,赵丹宇不胜悲痛:“《潘玉良》公演后,政府给了16万元补助金,团里决定给金老师5万元,她怎么也不肯。大家好说歹说,她才收下,说‘这钱我先收下,留着将来小百花急用’。那天晚上,金老师又说起这笔钱,一定要我拿回交给团里。我只好拿出手机胡乱按了一通键,哄她说‘已经把账号发给你儿子了,你就放心吧’,她这才安心。

我和金老师,相差不过五六岁,可我俩的关系就是母女关系,金老师也一直把我当女儿。老师最后的那段日子,我跟她家里人说:老师不管什么时候走,就是半夜,你们也要马上告诉我。在杭州演出时,我知道她是怎么也会等我见最后一面的。”

那个深夜,赵丹宇怀着无尽的悲伤和哀痛离开了医院。第二天,也就是12月1日的凌晨,金老师安详地走了。

“为金老师圆梦,决不能让梦不完美”

金毓麟生前,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带着自己的两部作品回到家乡。

“可老师又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只要她觉得戏还不成熟就不能来。对于《黄道婆》,她是有把握的。但是《潘玉良》,还只上演了十来次,她觉得还需要更多的打磨。”赵丹宇说。

金毓麟走后,为金老师圆梦,就成了小百花所有人的心愿。而这,也正是金毓麟独子陈金石的心愿。

陈金石是央视二套财经频道的编导。他告诉我:“去年妈妈过世后,在清理她的遗物时,我发现了她写了四年的日记,是上世纪90年代写的,整整22本,每天都有记。日记里写的,满满的都是她对越剧的痴爱和追求,她还说自己这辈子只要能创作出一个好本子,就满足了。没想到,后来她不但写了两个好本子,还遇到了那么好的学生。”

作为小百花的艺术指导,团里的每个演员都是金毓麟手把手带出来的,而骨干演员褚美娇、程元娜和赵丹宇更是她的亲传弟子。

“妈妈和丹宇姐、程团长三个人,可以说是黄金搭档、小百花的‘金三角’。妈妈是剧团的精神领袖;程团长是剧团的CEO,她的组织能力特别强;丹宇姐是CFO。”陈金石说,“妈妈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她的心愿,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只有完成了她的心愿,我这辈子才能安心。”

10月8日,程元娜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出这条消息:“一群北京妹子,带着两部原创剧,出动五十多人,耗资几十万,将不远千里来到雁荡山脚下,唱着吴侬软语,演着悲欢离合,为的就是圆金老师的梦,圆我们的梦!现在开始,一切为圆梦行动做准备!金老师,我们来了!”

而陈金石,更是早早地来到乐清,为大部队的到来做前期工作。在央视工作了21年,他还从未请过假,“这次,我第一次请了探亲假。”

虽然是公益演出,他们还是有点担心吸引不了观众。出乎意料的是,订票的信息在小百花的公众号里一发出,一千多张戏票就被秒抢光了,还不断地有人追着要。

“我原来给乐清的亲友们送了两百张票,后来只好动员他们先退出,最后只留了60来张给他们,弄得他们都很不高兴。”陈金石说,后来只好问剧院管理人员,把里面所有的一百多张塑料凳都拿出来,摆在过道里当加座。

“我担心戏迷朋友们坐加座上摔了,发票时一再叮嘱他们要小心要小心,没想到的是,程团长摔了。”

意外,发生在10月27日晚上要演出的第二场戏——《潘玉良》彩排时,饰演剧中男主角潘赞化的程元娜不慎跌落乐池,被紧急送到医院后,医生诊断为腿部粉碎性骨折,必须马上做手术。

看着周围焦急又心疼的伙伴们,程元娜咬着牙:不做!今晚我就是坐着轮椅,也要上!

“这样一部大戏,怎么能行啊?!晚上的演出,要不就改成折子戏吧!”有人提议。

“不行!我们是为金老师圆梦,决不能让梦不完美!”

当晚,当潘赞化坐着轮椅缓缓出场,热烈的掌声顿时响起。

剧终,谢幕。轮椅上的程元娜出现在舞台中央:“感谢大家!没有给大家最好的呈现,是我最大的遗憾!”在两位伙伴的搀扶下,她硬是站了起来,向全场观众深深地鞠躬。

掌声响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