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坝 文/摄
国庆期间,市区府学巷名城广场南边新辟有“府学儒风”景观,广场西楼二三层设有温州府学文庙展示馆,笔者为此走访参观。
名城广场景墙南边,可见一扇洞门,门上有“经世致用”四个大字,这是永嘉学派的主张。东边砖墙上有“开天气象”匾复制品。北洞门两边立有3对石柱,为出土石柱复制品。中间一对为龙柱,有楹联:“明察心田凛乎天鉴,默司首邑惠此海疆。”“化翊两仪调玉烛,灵照九斗奠金汤。”左砖墙上嵌有《温州府重修庙学记》两块古碑复制品,右砖墙上有“明温州府学宫图”。再左转,朝西砖墙上有“东南邹鲁”四个大字,誉称具有儒家风范的地方。
景墙西边是一座小型的白色石牌坊,三间四柱,中间题“櫺星门”三字。櫺星门,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或石质传统古建筑。櫺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后世释为魁星、文曲星、天镇星。皇帝祭天时,要先祭櫺星。以櫺星命名文庙大门,始于明洪武年间,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象征祭孔如同尊天。
櫺星门前有一小水池,上架四石条构成小桥。旧时学宫前的水池称泮池,是官学标志,故学宫又称泮宮,科举时代学子入学称入泮。泮池上的桥梁叫泮桥,又称泮水桥、青云桥、跨鳌桥、状元桥。泮桥一般三桥并列,中间称状元桥,两边分别叫榜眼桥、探花桥。状元桥供达官贵人、文人学士通行,左右侧桥供一般文武官员过往。
櫺星门中轴线北向几十米处有一座红棕色的大型镂空牌楼木门。门楼象征文庙的大成门,俗称戟门。门楼内置有成化碑,是曲阜孔庙成化碑仿制品,碑文是明成化皇帝撰,温州书家、一代书宗姜立纲书写。
温州府学,是温州古代教育的发祥地。泮池、泮桥、櫺星门、大成门,是府学代表性建筑物。温州府学文庙展示馆,是府学文脉的缩影。府学儒风列为“公园路十景”之一。县学、府学是古时地方政府官办学校,也是(孔)庙学(宮)合一的文化教育机构。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古时,常将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与祭祀孔子的庙宇结合在一起,因庙设学,左庙右学,庙学合一,称为文庙。
游览了“府学儒风”景观,总体感觉是小型摆设,与四周现代化高大建筑不和谐,若充分利用广场空间,将泮池、泮桥和櫺星门居中放大,名城广场东西楼之间仿建大成门(楼),肯定能够展现庄严肃穆的温州府学遗韵。
“温州府学文庙展示馆”二楼展厅以文庙、官学、书院三个部分布展,主要展示府学文庙来历与变迁、书院发展与永嘉学派、科举考试和历代文武状元进士名录、开新风办新学以及“学而优则仕”的人文故事等。三楼展厅主要展示孔子一生对教育的贡献、历代思想家和温籍大学校长以及“六艺”讲堂的参与体验。
展厅里,除图片与文字外,还有孔子塑像和“何文渊揽才示教”等仿真场景,“辟雍拔俊”“重游泮水”“儒林储望”“进士及第”“强学书局”等匾额以及楹联、古籍、文书、册页、实物、视频等。参观后,总体感觉史料丰富,文物众多,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可观性比较强。
不过还有美中不足:一是主题欠突出。展示馆主题是府学、文庙,但上下两层展厅用两块图版来展示温州官学,分别介绍温州府学文庙和温州县学,力度稍嫌不足。温州官学,源远流长,始于晋朝,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建横阳学宮(今平阳县)。东晋太宁(323-325)初年设永嘉郡学,均是浙江省最早的府县官办地方学校。现平阳县实验中学校园是横阳学宫遗址,还有泮池、泮桥、圣谕碑、石狻猊、石牌坊、鲤鱼化龙柱等遗物。永嘉郡学,始建在于华盖山麓。宋天禧三年(1019),郡守叶温将郡学迁至九星宫故址,郡学所在巷被称为府学巷。元明清三代相继修建。民国时,全国最早蚕桑专业学堂温州蚕学馆、温州甲种商业学校、旧温属女子师范讲习所等三所新式学校迁入府学旧址办学,后合并为旧温属六县联立初级中学(今温州市第二中学前身)。1949年前,府学一度成为国民党永嘉县党部驻地,20世纪50年代被拆建为市人民大会堂和市工人文化宫。
据明《温州府志·温州府学宫图》,当时文庙建有大成门、先师殿、崇圣祠、明伦堂、万寿宫、教授署、训导署、文昌阁等,图版仍可以充分地展示。
二是内容欠全面。展示了数学家群体、温州走出的大学校长等,但没有介绍温籍两院院士、温籍教育家等。有一块图版展示了温州百年名校,但选用了一张永嘉县地图,旁列5所中学2所小学都不是百年老校。2007年,浙江省“百年名校一百强”评定,我市3所中学9所小学名列其中。如果选用一张温州市地图,旁列温州12所百年名校,应该更有代表性。
三是温州百年老校的数据有误。据温州教育史馆2012年统计,温州百年老校有235所,其中高校1所,中学3所,其余为小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