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非遗视角下的 温州地域文化

2020年12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9-05-15 00:00:00

金照

非遗是一个地方千百年来民间文化的积淀,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在百姓生活中的传承。简单地讲,“非遗”就是在人们生活中代代相传,并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传承发展的口头文学、艺术、技能和习俗等民间传统文化。

温州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拥有世界非遗名录4项,国家级非遗34项,省级非遗145项,市级非遗747项,温州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数在浙江省各地市中仅次杭州排名第二,国家级、省级传承人数在全省排名第一,这既是温州地域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是温州人民强大文化创造力的见证。

非遗跟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气候、民俗密切相关。从非遗角度其实比较容易看出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特点,比如我市的乐清和瑞安,两个城市的人口、经济总量等指标难分上下,地理位置处于温州市区的一南一北,但从非遗的角度来分析,就比较容易地分出两者的地域文化区别:从乐清非遗的代表作来说,黄杨木雕、细纹刻纸无疑是其代表,对瑞安来说,鼓词和木活字印刷是其当仁不让的代表;乐清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手工技艺有10项,而瑞安为5项,数量上乐清明显占优。从这两者的比较不难得出,乐清人更具工匠精神,非遗项目涉及手工技艺的较多,而瑞安人更喜欢舞文弄墨,涉及项目更多为文化或其相关。

众所周知,温州有“百工之乡”之称,这一点也可以从分析温州非遗项目得到数据支撑:温州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直接与“百工”有关的就有13项,占了总数的38%。但是,温州的“百工之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去分析非遗探究答案。我市非遗在浙江省内进行比较,特点是“传统美术”很强,如瓯塑、瓯绣、细纹刻纸、黄杨木雕、彩石镶嵌等等,这说明我们不仅是“百工之乡”,而且还是能工巧匠云集的“百工之乡”,占据的是金字塔顶端的高附加值领域。

从历史上看,温州进入宋代尤其是宋室南渡以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激增,人多地少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和竞争,“百工之乡”由此起步,由此产生或保存了许多温州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这些技艺至今仍在温州代代相传,成为温州地域文化的金名片。

温州是传统戏剧氛围浓郁的地方,是省级传统戏剧之乡,列入省级传统戏剧非遗名录有15项,约占了全省总数的1/3。永嘉昆曲作为昆曲的分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瓯剧等6项传统戏剧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从种类上看,不仅有永嘉昆曲、瓯剧、和剧、高腔等剧种,还有药发木偶、提线木偶以及单档布袋戏等戏曲和技艺相融合的传统戏剧。有句话叫做“一部中国戏曲史,半部在浙江”,它的下联应该是“一部浙江戏曲史,半部在温州”。

温州还被称为南戏的发源地。

为什么戏曲会成熟于古代的温州而不是中原地带?其实也很好理解,戏曲的唱词,需要唐诗宋词充分成熟后的文学积累,所以成熟于宋元时期;在这个时间点上,正是江浙一带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的时候;南宋定都杭州,而温州正是后花园,温州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当然,不可否认,戏曲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的出现地也许不是完全由温州独享,它是各种艺术形态、各地文化交融的结果,但是温州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戏曲的诞生起到了决定性的催化作用。中国戏曲在温州诞生,这既是时代的选择,也是温州灿烂历史文化的见证。

从非遗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属性来看,温州的非遗和温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相依相存,如木拱桥营造、塘河龙舟竞渡、海洋动物故事分别属于山地文化、江河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产物。非遗也是一个地方历史的传承,如瑞安的藤牌舞承载的是我们温州人那段英勇悲壮的抗倭史;民间文学刘伯温传说、谢灵运传说、张阁老传说、王十朋传说等则讲述的是温州历史名人的故事,而“叮叮当”“对鸟”等民间歌谣,曲艺温州鼓词、温州莲花,唤起的则是温州人心底的乡音乡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非遗也少不了地方美食的制作技艺传承,温州鱼丸、温州馄饨、藤桥熏鸡,乃至那热烘烘的永嘉麦饼,都是温州人心目中最可口的美食。

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过法。对于传统节日,温州也有很多历史悠久的非遗过法。元宵前后是传统节日中最热闹最轻松的日子,我们温州元宵节值得一看有国家级非遗、号称“东方第一龙”的鳌江划大龙,巡游的龙身长度近100米,巨龙由民众抬着推着在鳌江镇内巡街时,几乎是万人空巷。元宵期间还非常值得去观赏的有乐清的首饰龙、龙档,以及传统民俗原生态浓郁的省级非遗瓯海周岙挑灯,由家族宴演变成迎八方来客的泰顺百家宴,半夜狂欢的民俗活动蒲城拔五更等。农历二月初一,有农耕文化集市遗存最完整的瓯海瞿溪会市,到了端午节,依仗着市区河网密布的先天优势,我们有热闹非凡的群众民俗活动——省级非遗项目塘河龙舟竞渡。中国传统节日中七夕节是七巧节、牛郎织女的传说,而洞头的七夕节不一样,它是成人节,这一天,洞头人做“巧人儿”饼,为年满16岁的孩子举办成人礼仪式。接下来是七月半中元节,龙湾宁村会举办国家级非遗项目——七月十五汤和节,以纪念汤和为抗倭所做的功绩。

非遗,不仅仅体现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承,更是一个地方生活方式的表达,彰显了我们斑斓多姿的瓯越文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