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代棋王传奇人生精彩重现

2020年12月1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7-12-20 00:00:00

本报记者 潘虹

今年是有“百岁棋王”美誉的谢侠逊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由平阳县斥资四百多万元精心打造的谢侠逊纪念馆,经过半年多紧锣密鼓的设计、装修和布展,今天落成开馆。

谢侠逊(1888-1987),原名弈算,字宣,号卿元。出生于平阳腾蛟硐桥头。他是我国现代象棋运动的开拓者,他品高艺精,棋诗双馨,关心时局,情系家国,被周恩来总理誉为“爱国象棋家”。

为纪念谢侠逊对中国象棋事业的突出贡献,1998年,“百岁棋王碑林”在他的家乡腾蛟镇落成,六十余座碑刻荟萃了我国近现代一批名人、伟人的墨迹,反映了谢侠逊爱国爱乡致力振兴棋艺的光辉一生。

十余年后的2007年,中国谢侠逊棋院在平阳县昆阳镇雅山村九凰山脚奠基,规划总占地2万多平方米。其中,谢侠逊纪念馆专门用于陈列棋王的有关文物和生平事迹,全面展现他的传奇人生,以供后人景仰。另有棋类赛馆,用于举办棋类培训和赛事。

四大板块 全方位展现棋王生平风采

松柏、卧石,衬托着眼前白墙灰瓦的谢侠逊纪念馆格外庄重肃穆。走进这座四合院式的平层建筑,迎面是一尊高大的塑像,步入暮年的谢侠逊先生闲坐一角,面对一局未下完的棋。

走过左首反映平阳历史人文概况的序厅,依次走进四大展厅,一代棋王历时百年、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便在我们面前缓缓铺陈开来——

棋乡神童 名噪东瓯。

腾蛟镇位于温州市平阳县西北部,其名寓意“山川毓秀,腾蛟起凤”,是一座人杰地灵的千年古镇,也是远近闻名的棋乡。古时腾蛟地处偏远,民风淳朴,雅俗共赏的象棋成为当地民众最喜爱的娱乐活动,历数百年而不衰。出生于此地的谢侠逊,在棋乡浓厚的棋风熏陶下长大。谢父虽是目不识丁的贫苦农民,却痴迷象棋。谢侠逊6岁时跟着父亲学象棋,9岁时研读偶然得来的象棋古谱《韬略玄机》,进一步领悟了弈理,大大提高了棋艺,很快就打遍平阳无对手。

13岁时,谢侠逊在乡亲们的鼓励和资助下,只身赴温州市区,挑战当时瓯江流域棋艺水平最高的陈笙。最后以一胜一负一和的战绩轰动东瓯棋坛,从此被誉为“棋中神童”。

棋坛司令,威扬四海。

1916年,迫于生计的谢侠逊离开家乡,前往上海谋生。

其时,全国各地的象棋活动正蓬勃发展,而上海正是中心。身怀绝技的谢侠逊很快就脱颖而出,扬名全国棋坛,慕名学习者纷至沓来。借助自己的超高棋艺和人气,他成功组织了首次全国象棋大赛。期间,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谢侠逊被棋界推举为“棋坛总司令”,而他也欣然于报上刊发通电,宣告就任“总司令”。

以棋为戈,情牵家国。

谢侠逊博弈不忘爱国,爱国寓于博弈。他创造性地将棋局与时事结合起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一生创制了很多著名的残局。

他初下南洋,以实力战胜众多高手,为国争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当谢侠逊得知国民政府正打算派五位巡回大使到海外向华侨劝募捐款时,毛遂自荐出使南洋。

1937年11月至1939年3月,已年过半百的谢侠逊二下南洋,为国募捐。先后抵达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缅甸等国家和地区,通过种种义赛形式,借象棋活动来宣传抗日救亡主张,筹募慰问伤兵和救济难民的款项,共募得现款5000余万元,金银、珠宝、首饰无数。此外,南洋侨胞还承诺为抗战进行定期募捐,3300名技术人员接受征召,随谢侠逊回国投身抗战。

锦绣诗文,世纪人生。

谢侠逊不仅是一位棋人,也是一位诗人,他诗词文史功底深厚,一生所做诗篇不下千首。他为人热情诚恳,棋友至交满天下,他们彼此间诗文酬唱,同心互勉,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极为宝贵的文化财富。

后人捐赠 大量珍贵藏品丰厚馆藏内容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再现了谢侠逊往昔的风采;一本本略有残损的象棋谱,追忆着棋王曾经的辉煌……

走进纪念馆,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让时光悄然凝伫。

“这些藏品,除了三四件是我们已有的,绝大多数是谢家后人捐赠的。”平阳县博物馆馆长蔡昌振告诉我,纪念馆的建馆工作自今年五月启动,县文广新局和博物馆人员立即带着设计方案和文本赶赴上海,召集谢家后人,向他们汇报工程进展,征求意见、协商捐赠事宜,得到了谢家人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很快就收到了几大箱的捐赠品。

经过认真查看和清点,这些捐赠品共有两百多件。其中,既有谢侠逊生前常用的物品,如象棋、怀表、私章、奖章等;也有他百岁诞辰时,各界人士赠送的贺礼、书画等;还有大量他手书的书信、日记、诗文稿等。

棋王的手书一律都是工整的小楷,“这些都是研究棋王的很珍贵的原始材料,”蔡馆长指着一张半边是手画的棋局的纸说,“这是他纪念周总理八十诞辰摆出来的棋局,显示的是‘三月五日’,正是周总理的生日。还有这两页是讲述他在重庆和总理弈棋经过的文字,谢老留下的诗文稿中,悼念总理的为数不少。”

众所周知,谢侠逊和周总理曾在重庆对弈,留下了一局著名的残局“共抒国难”。新中国成立后,谢侠逊由周总理推荐、上海市市长陈毅签署加入上海文史馆,成为文史馆馆员。周总理逝世后,他写下了悲痛难抑的悼诗。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两周年、三周年、十周年纪念日以及总理诞辰八十周年,谢侠逊均有诗文寄托怀念之情。

而谢侠逊与同乡、挚友加亲家黄溯初先生的深厚情感,更是让人动容。

黄溯初(1883-1945),温州近代著名教育家、实业家。1916年,29岁的谢侠逊只身赴沪求职,在人生地不熟、异常困顿的情况下写信向时任上海《时事新报》总经理的黄溯初求助。黄当即伸出援手,让他进入报社当职员,兼任象棋专栏编辑。两人志同道合,很快成了莫逆之交。后来,谢的二女儿谢秉海嫁给了黄家公子黄联彬,两人成为儿女亲家。

在谢家后人的捐赠中,有一张黄溯初的手迹:“戏赠棋王侠逊兄七绝两首:每餐饱食须三碗,饭后鼾声隔室传。最羡片时行卅里,如君合是肉飞仙。一心不乱棋三昧,四海称王岂偶然?我欲挥笔作棋史,祝君王统历千年”,语气诙谐,两人的亲密可见一斑。另有一张谢侠逊的手迹:“追悼黄溯初先生吟集 一九四五年四月廿六日申时黄公溯初病逝于重庆大兴乡我家 哀赋三章……”

原来,黄溯初自1940年春就因战乱辗转至重庆,寄居于谢家。1945年,黄溯初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谢家。1947年冬,谢侠逊遵照挚友生前遗嘱,亲护黄氏灵柩至上海,安葬于虹桥公墓。其后年年清明,他都风雨无阻前往吊祭。

“谢家后人捐赠的这批物品,都是最原始、最宝贵的材料,像这套谢侠逊编纂的《象棋谱大全》,公历1927年出版,有12卷本,这在国内已属珍本。”蔡昌振说,“由于时间匆忙,大部分内容还没来得及仔细整理,留待日后慢慢研究。”

创新思路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让展览“活”起来

昨天上午,纪念馆的布展工作进入最后扫尾阶段。谢侠逊坐像、玻璃银光刻“谢侠逊与八位名人交往群像”、发绣“棋家谢侠逊”、瓯塑“谢侠逊与外国友人对弈图”……一一安放到位。

“为了赶制这幅43厘米×58厘米的‘棋家谢侠逊’,这三个多月来,我的所有业余时间几乎都花进去了。”温州大学温州市发绣研究所所长孟永国说,“发绣一般都是头像,而这幅画还要展现谢侠逊下棋的动作和神态,所以难度更大一些。”

省级非遗传承人项之华告诉我,玻璃银光刻是省级非遗项目,这次的群像图有1.1米高,1.5米长,属于大型作品。之前他先后为龙湾和文成博物馆制作过名人画像,都是单幅的。这次他在原来的技艺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良,第一次以白描银线底板黑色中空衬托的手法来做,让人物更加形象立体。

据了解,谢侠逊纪念馆的布展,将瓯塑、发绣、玻璃银光刻、脱胎漆等传统工艺进行创新运用,不仅增强了展馆的历史感、地域性,也让展览变得生动、鲜活,更具吸引力和亲和力。这在我市其他名人馆的布展中尚不多见。

布展单位、浙江龙邦公司的设计师郭涛介绍,他们还运用了大量现代展览技术,通过多媒体触摸屏、信息查询系统等实现多媒体互动、人机互动。围绕着“棋”这个关键要素,他们设计了不同层次的互动,让孩童、成人和专业人士都能参与进来。

据悉,随着谢侠逊棋院的落成,首届“谢侠逊棋王杯”全国象棋公开赛也将于今天拉开帷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