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道出了古人对酒礼文化的重视。与悠长的酿酒史相伴而生、用途多样的各式酒器,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承载,但在现代生活中,却被简而化之,不复多见。
本报记者 程潇潇/文 刘伟/摄
永嘉瓯窑文化特色小镇里,有一家名为“泉客”的古法酿酒坊,二楼对外开放的一间酒文化展示馆中,摆放着自历代瓯越大地上曾出现过的各类酒器百余件。这些酒器全是来自“泉客”主人、温州博物馆之友协会会员朱启腊的私人收藏。
从酿酒开始识酒器
当记者来到朱启腊的酒坊时,院子里的大片空地上正晒着酒曲,酒坊主人则已换下平日里酿酒的工装,着一身休闲装在屋中与好友闲坐品茗,空气中混合萦绕着酒香与茶香。
朱启腊是永嘉花坦人。在过去,花坦一带几乎每户人家里都存有“自家酿”。据朱氏族谱记载,花坦朱氏烧制白酒的历史,到朱启腊这一代已传承了400余年。在他看来,古法酿酒是一项体力活,却也是一门学问,“古法酿酒不可走捷径,例如手工造曲,一支曲需要发酵十多天,期间就像在照顾一个小孩,时时刻刻要为它掌控适宜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酒液口感。酿酒还讲究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时辰,这是传承了千百年的前人经验,其中大有学问”。
朱启腊是2016年入驻瓯窑小镇的第一批非遗匠人,他却说,自己起初是不愿来的,后来改变主意,是因为得知小镇上的用水全是引自四五公里外山洞中的冷泉,“好山出好水,好水出好酒,拥有这样的水源对一个酿酒人来说是奢侈和幸福的”,也正因此,他给自己的酒坊命名“泉客”。
自幼耳濡目染,16岁学会酿酒的朱启腊称自己只能“小酌”,但所有与酒相关的事物,他都很感兴趣。年少时,看到地摊上的锡酒杯、精美的瓯窑酒器残片,他都停下脚步端详一番,若手上有余钱,就买下带回家慢慢把玩。
有一次,他在去办事的途中见两名工匠围着一个酒缸,将其翻来覆去,上前一看才知是在做修补。他告诉记者,这项现已失传的技艺俗称“生缸补镬”,过去,街头巷尾时而飘来“补镬咧”的叫喊声,家里若有酒缸等陶制器皿有了裂痕,舍不得扔,就让补镬人来补一补:在酒缸的裂缝两侧被凿出小孔,用铁片固定,往凹槽里倒铁粉混合物……不知不觉,急匆匆出门去办事的他忽地发现自己已驻足良久,早误了办事时间。
每一件酒器都有一个故事
“酒器贴近生活,也是书法、绘画、篆刻、雕塑等艺术的载体,同时也是历史的印证,时代的象征,生活的缩影。”引领着我们参观自己的酒器收藏,朱启腊滔滔不绝地想把每一件展品的珍贵之处都说给人听。每一件酒器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陈列室中,精心遴选的展品,造型大小差异巨大,名称各异,有爵、角、觚、尊、壶等等,用途也各有不同,有温酒的、盛酒的、饮酒的等等,材质更是五花八门,有陶、木、银、铜、锡、铁、竹等等,体现了不同年代、场合、时令、宾客所应该配备的酒器和仪规。
其中年代最为久远的,是一只汉代东瓯窑印纹陶罐,俗称匏壶,造型古朴,工艺原始,朱启腊却视为珍宝,“它能说明当时瓯地属民可能已经开始普遍产酒,并可以用这类瓯窑器具来盛放”。
一套小巧的锡壶与组杯看似毫不起眼,实则大有来头。这是一组温酒器,细看壶身,刻画有细腻纹路,杯底与壶底各刻有“恒吉足点”与长长的款识。朱启腊告诉记者,清光绪年间,瑞安城区南大街有“吴恒吉”字号锡器店铺,店主叫吴阿棉,他制作的锡器工艺精细,纹饰精美,构图巧妙,风格独特,曾两度参加国际性博览会展出并获奖,“吴恒吉出品的手工锡器代表了当时的先进工艺,兼具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一只木质漆器花缸酒埕,是朱启腊去永嘉村庄中一户人家“三顾茅庐”得到的。他告诉我们,这是清代楠溪江流域一种传统盛酒器,顶部通常为各种花型样式,中间带有一个灵巧的锁扣,“若不得其法,三两下,你还真打不开”。朱启腊出生楠溪江畔,儿时曾见过这种花缸酒埕,知道这是当地婚嫁时,由男方送给女方,女方白天将“女儿红”装入,晚上打开酒埕宴请宾客。“如今这种器物如今已不多见,习俗也已经失传”。
重现瓯越大地的风土人情
朱启腊的酒器收藏,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工地窑址上找寻,古玩市场淘宝,走街串巷搜罗,范围从永嘉县慢慢扩大至温州全域。他笑说,“我至今买不起房,卖酒得来的钱,全都用来买酒器了”。
小小一室中,展陈的不仅仅是酒文化,也是瓯越大地上的种种风土人情。朱启腊坦言,起初收藏酒器,单纯是因为对与酒文化的向往,而后却从一件件酒器身上,发现了瓯越文化的动人心弦。
眼前的朱启腊留一撮山羊胡,言语带着些“梁山好汉”的豪爽气,谈起酒文化和瓯越文化来却常常引经据典,“‘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醽’,语出晋人潘安《笙赋》”,他认为这里说的缥瓷,包括温州的瓯窑青瓷,是当时的典型酒器。执起茶桌上的一个瓯瓷杯,他又认为陆羽《茶经》中也可看出唐代也盛行瓯越青瓷,“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描述出当时流行的瓯瓷茶盏的形态,这同样可以用于饮酒。在朱启腊看来,与“高冷”的龙泉瓷和“高颜值”的景德镇瓷器相比,瓯瓷的那股“烟火味儿”要更为动人。
朱启腊为中华酒文化的失落感到痛惜,他说,打造展览室,将自己的收藏展出,“只是为了打开一扇窗口,向现代人展示千年酒文化的沧海一粟,也希望通过这些物件展示瓯越大地的风土人情,打捞从这片土地上消失的记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