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坚持三个“尊重”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

2020年12月08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7-07-21 00:00:00

温州古称瓯,东晋郭璞建城已有近1700年历史。去年,国务院公布温州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保存着四大历史文化街区和一个历史地段,分别为五马墨池、庆年坊、朔门、城西街等历史街区及江心屿历史地段,总面积141公顷,较好地保留了南市、东庙、西居、北埠、中子城的格局。街区内分布着众多文物古迹,现有省级文保单位13处,市级文保单位30处,第一批已公布的历史建筑83处,古城保护价值很高。

为此,本报特邀鹿城区相关负责人,解读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思路。

尊重历史 正确对待古城价值

鹿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历史文化街区中,五马—墨池历史文化街区为古城格局中的“东庙、南市”,位于古城东南面,是古城区规模最大、风貌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街区总面积约64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约12公顷,文保建筑19处,历史建筑43处。街区有危房312处(C级276处,D级36处)。街区内有东瓯王庙、墨池书院、谯楼、云博商厦等遗存。

庆年坊历史文化街区为古城格局中的“西居”,位于古城西面,总面积约28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约15公顷,文保建筑3处,历史建筑12处。街区有危房324处(C级304处,D级20处)。街区的整体格局延续了明清至近现代的旧貌,保留了多处近现代大型厂房。

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为古城格局中的“中衙、西居”,位于古城的中心地带属中子城,具有温州传统民居、传统商业街和行政中心的特征。街区总面积约20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约8公顷,文保建筑9处,历史建筑14处。街区有危房364处(C级336处,D级28处)。街区内有城西基督教堂、夏鼐故居、叶文定公祠等遗存。

朔门历史文化街区为古城格局中的“北埠”,位于古城北面临瓯江,保留了温州古时北埠商贸特色。街区总面积约22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约7公顷,文保建筑5处,历史建筑7处。街区有危房52处(C级45处,D级7处)。街区内有永川轮船局旧址,朱自清故居、益康钱庄等遗存。

尊重现实 正视历史文化街区存在问题

但目前我市历史文化街区存在不少问题。街区内危房占比高,鉴定为C、D级危房1927处,占鹿城58%。街区建筑以木质和砖混结构为主,巷弄较为狭窄,消防设施不完善。街区内现共有人口约20万,人口密度过大。街区基础配套设施滞后,导致居住调剂和环境不断下降。

街区内除了五马街、纱帽河、城西街等保留较为集中完整的传统商贸业外,其他片区缺乏整体的商业规划。其中五马街作为温州最知名的步行街,行业绝大多数是鞋业和休闲服装业,缺乏统一的商业管理机构,需要高端的商业业态注入,激发活力。

这些街区还面临着传统风貌和文化不断减弱的问题。街区内的文保、历史建筑由于年久失修亟待保护。街区内原有街巷尺度、肌理、地域符号等记忆不断地丧失。同时,街区内居民改造意愿高。比如,对庆年坊街区群众改造征收意愿进行的调查表明,居民意愿率约九成。

尊重未来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街区

鹿城区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国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历史街区居民先外迁,待改造后通过市场化手续再回迁,例如杭州小河直街。二是全部外迁,主要有瑞安集团新天地、成都太古里等案例。三是部分外迁,部分保留原住民,如温州朔门街、苏州平江老街、上海田子坊。我市四大历史文化街区将根据实际情况、原有格局及功能,采用不同的保护模式。

针对街区存在的老旧小区和危房多的情况,我市考虑由政府主导对房屋和土地通过货币化和异地安置的方式进行收购或征收,为街区保护发展腾出空间,达到疏解人口的目的。加大街区内非古城功能如教育等配套资源的外迁,以利于街区改造征收工作开展。

下一步,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将以保护为主。深化街区保护改造方案研究,采用积极保护模式:一是着力对街区内文保建筑、历史建筑以及有价值的传统风貌建筑进行修复重塑。二是着力整合原有街巷空间肌理,更新不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恢复古城景观和街巷记忆。三是积极引入具有瓯越特色的传统民俗商业、老字号手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保护改造把历史文化街区营造成为城市记忆最深、文化气息最浓、历史遗存最集中、最能代言温州城市特色的版块。

借鉴佛山岭南新天地、成都太古里等国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成功经验,坚持保护更新并重、地上地下空间利用并重,建设运营并重。引入专业团队和现代商业元素,对街区进行综合保护和开发利用,植入具有活力的业态,提升中心城区品质。充分挖掘本土地域特色文化,整体谋划历史街区周边旅游资源开发。比如,庆年坊街区可串联江心屿、九山河、松台山和塘河等自然人文景观进行整体谋划,构筑富有瓯越特色的文旅名片,从而带动古城商业、文化、旅游复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