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琛迪:遇见“仓央嘉措”

2020年12月10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6-07-06 00:00:00

本报记者

华晓露

仓央嘉措孤独地思考着,空灵的歌声缓缓响起,引领着他苦苦追寻:“洁白的仙鹤,请把双翅借我。不会远走高飞,到理塘转转就回……”此时,一个褪去光环、有血有肉的仓央嘉措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他的温度与呼吸、忧伤与思虑,触手可及。

近日,描写西藏历史上著名活佛、诗人仓央嘉措传奇一生的大型舞剧《仓央嘉措》全国巡演走进广西桂林。作为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最高资助项目,该舞剧是中央民族歌舞团建团60余年来创排的首部舞剧。自去年12月在北京民族剧院首演以来好评如潮。剧中饰演青年仓央嘉措的,正是温籍“90后”小伙黄琛迪。

年轻舞者黄琛迪是一名解放军艺术学院学生,如果没有大型舞剧《仓央嘉措》,恐怕没人知道他是舞蹈演员。他说,遇见“仓央嘉措”,是最美的感动。

穿越时空,一场与仓央嘉措的灵魂对话

“想不到。”黄琛迪说,当初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被选中出演仓央嘉措。

黄琛迪1995年出生在温州鹿城,11岁就读浙江艺术学校,2012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曾获得“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优秀表演奖,解放军艺术学院“第十三届红星杯舞蹈比赛”一等奖,多次获得解放军艺术学院年度一等奖学金和优秀学员。

去年7月,国家一级导演、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丁伟去解放军艺术学院选舞剧男主角,他一眼看上了黄琛迪。这个眼神纯净的舞蹈男孩似乎就是他心中的“仓央嘉措”。

这一眼,彻底改变了黄琛迪。

从黄琛迪第一次得知这部舞剧的时候,就对“仓央嘉措”的形象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通过一些资料去了解这位三百年前充满争议的活佛,读他的诗歌,了解他的内心。

在读剧本前,黄琛迪对仓央嘉措的认识与诸多人一样:仓央嘉措是雪域的神话,也是文学界一朵圣洁的莲花。他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活佛,也是浪漫诗人。其诗作流传300多年,仍滋润着人们的心田……读剧本后,与“仓央嘉措”穿越时空的对话让黄琛迪久久不能平静,“仓央嘉措”的感性和大爱触及了黄琛迪内心的某种共鸣——

仓央嘉措15岁那年,开始进入寺院生活,一位懵懂少年的命运就此改变。剧本中,仓央嘉措白天在上师江央扎巴的指点下,苦学佛典、医学、天文历算。夜幕降临时,浓浓的思念总会涌上心头。在他的梦中,亲人们排着长队与自己告别,排在队伍最后的是他的母亲。仓央嘉措想给母亲一个拥抱,然而,母亲却一步一叩首向他走来。这种人物身份变化带来的挣扎与隐痛,直抵人心。

青年仓央嘉措,对自由与爱情充满向往。这种情感,就像他在诗歌中描述的:“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剧本中,青年仓央嘉措与波姆姑娘产生了美好的爱情。然而,作为一位僧人,他的感情只能深藏在内心隐秘的世界里。

“我时常觉得我自己就是‘仓央嘉措’,他有些想法和我几乎一模一样,比如内心的纠结,生活的小细节等。”黄琛迪说,“仓央嘉措”这个形象充满了特殊性和纠结性。他内心变化的跌宕起伏和复杂性难以用语言去表述清楚,只能靠肢体,这对舞蹈演员的表演有很高的要求。作为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舞剧、接触过角色塑造的学员,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所有的一切,都促使黄琛迪想去刻画这样一个形象。

远赴西藏,一次思想与艺术上的修行

舞剧《仓央嘉措》剧组成立后,多次赴藏区采风。除了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外,演员还能寻求内心的安静,实现与剧中人物精神上的契合。

在甘南夏河的拉卜楞寺,黄琛迪在剧组即将离开时,主动申请独自留下来体验生活。住在一位寺庙喇嘛的家里,跟着喇嘛一起同吃同住,感受喇嘛的庄严肃穆和明理持修。

每天上午5点,黄琛迪就跟着喇嘛们一起起床,去师傅家里上课。当他静静地站在门口听他们诵经时,内心涤荡的是一种辽远宁静。“虽然听不懂,但是那种内心的充实感是无法用语言去表达的”。黄琛迪说,他最喜欢的就是跟着喇嘛们去拜佛,参观寺庙。寺庙中每一个角落他都去过,每一个转经筒他都抚摸过。他总是想尝试用极其柔软的心去感受仓央嘉措说不出的话语,尽可能地将自己“挤”进他的身份中去进一步解读他。

一个多月过去了,黄琛迪对“仓央嘉措”这个角色的理解打破了以往的空乏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仓央嘉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但是又不同于有血有肉的人,因为身份脱俗,因为心有大爱。同时他又是一个悲剧,周围充彻着别人的注目和束缚,高高在上却深陷孤独难以逃离,他生活在政治和宗教的安排下,难以追求内心的自由。他是执着的,执着于自己内心的想法,执着于自己的爱,执着于追随自由。他的人生是绚丽的,敢于打破世俗,放弃权贵,融入世俗,正如他诗中所表达的:“住在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对仓央嘉措进行思想深处的探索,黄琛迪完成了一次思想与艺术上的修行。然而,真正站在舞台上,塑造“仓央嘉措”这个角色又是另外一回事。

“刚排练时进入很难。”黄琛迪表示,从小到大第一次主演舞剧,因此总是不能抛开一切杂念。在细节上进不去,舞蹈状态总想表现肢体美,甚至越走越远。“直至后来丁伟导演要我不要想着肢体,要用内心感受。费波导演一次次在细节上启发我怎样用内心感受人物,给我讲历史背景和现代舞蹈语汇的结合等,我在人物表现上取得了一点一滴的进步。”

黄琛迪说,每排练一次,自己就离“仓央嘉措”更近一些。

缓缓起舞,撩起心中“真善美情爱”

2015年12月27日,大型舞剧《仓央嘉措》在北京民族剧院首演。舞剧共分为五幕,总时长159分钟。通过“打阿嘎”、囊玛舞、热巴舞等珍稀藏族传统舞蹈,配合音乐、服装、舞美等,展现了雪域高原人民的生活场面和藏族文化,以及主人公仓央嘉措对故乡、母亲的热爱,和对爱情的向往以及内心孤独的感受。掌声雷动,人们把目光聚焦在黄琛迪身上。

聚光灯下,黄琛迪却陷入另一番思考。

“其实当时我特别纠结其中一个场景。虽然演过好几场,但还是觉得不够好。”黄琛迪说,舞剧中有一个场景是仓央嘉措一人在空洞的禅房,回忆起家乡和母亲。

编导特意在舞台后方布置了一个大背景,家乡的人、景隔着一个大幕布悄然出现。一层薄薄纱幕之隔,仿佛两个世界,却使观众倍感生动,仅存的记忆如梦如画一般闪现在他脑海中。这边“仓央嘉措”孤身不语,那头亲人们轻缓行路,“我”注视着这一切,对家乡,对母亲充满了思念。“母亲”缓慢地从侧幕中走了出来,看到苍老的母亲,“我”渴望像孩子一样从母亲那里讨取疼爱,但“母亲”却很谨慎对“我”进行了三叩九拜,“我”无法适从。随即“我”和“母亲”相互对视,用手努力去触碰对方的脸,想要更进一步去端详对方,却发现怎样也无法跨越那条身份的鸿沟。母子关系慢慢演变成了膜拜者和“活佛”,仓央嘉措充满了无奈。

这一段演绎,幕布、道具以及幕布后的镜像呈现,是整场舞剧的创意之笔,将仓央嘉措内心的活动外化成真实的情景。黄琛迪在练习“母亲”向“我”下跪这段的时候,一直无法接受。“我当时就想着自己的亲生母亲怎能向儿子下跪磕长头。”黄琛迪的内心是拒绝的,甚至都不敢去表现。所以,呈现出来的效果比较生硬,表情也不自然。最终,经过导演一点点的心理疏通和仔细翻看有关藏族宗教信仰的书和电影,才慢慢接受了这段震撼人心的一幕。

一部剧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部剧也会陪伴一个人的成长。半年来,《仓央嘉措》在全国各地巡演,在对一部舞剧、一个角色的感受由浅入深的过程中,黄琛迪获得了太多养分。

黄琛迪坦言,于学艺,“仓央嘉措”是他舞蹈路上亲历的第一部大型舞剧,这个角色更是他从小到大第一次需要抛开一切杂念,以纯粹的自我去俯首追寻、敞心融汇的形象。导演们就像明灯,毫无保留地将他们对角色内心世界的细致分析、对于该剧铺陈的内在情愫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专注探究的结合历史背景和当代舞蹈语言的运用经验一一相授,他获得前所未有的充沛感。

于做人,舞剧开启了黄琛迪观照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并开始更深刻且理性地认识到真、善、美、情、爱…等那么多撩起内心涟漪的抽象感受,自己更加全面地体验艺术,辩证地看待生活。

这个月,黄琛迪就要毕业了。因为参与《仓央嘉措》的演出他得到了留在中央民族歌舞团工作的机会,黄琛迪倍感珍惜。“作为温州人,我从小的偶像就是温籍著名舞蹈家山翀老师,我很佩服她对舞蹈的热衷。希望自己能够像她一样,一直坚持在舞台上,同时也希望有机会能够带《仓央嘉措》回家乡演出。”

无独有偶,近日温州一批舞蹈爱好者众筹购票,邀请中央民族歌舞团在11月浙江巡演之际,能来温上演《仓央嘉措》。希望黄琛迪回乡献演的愿望能得以实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