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弥漫浓郁西式风情

2020年12月17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3-09-04 00:00:00

本报记者 林慎

行走在市区解放街、五马街一带,那些弥漫着浓郁西式风情、沉稳大气的近代商业建筑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引起行人的一种怀旧情绪。与现在城区众多由玻璃幕墙、钢架铁框构建的现代化豪华地标建筑相比,这些建筑即便外表不再闪亮,但其朴素的砖石构造之外,透出的风情总能更吸引目光。

日前,《温州近现代建筑》一书作为“温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丛书”之一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近代商业建筑是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最近,本报记者和市文物考古所副所长、《温州近现代建筑》主编黄培量一起,走访了市区多处近代商业建筑,触摸那些尘封的商业往事。

西化程度 位于省内前列

1876年,温州被迫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这成为温州建筑风格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温州建筑尤其是商业建筑开始受到多种外来因素的影响,向近代演变。“所谓近代建筑,一般是指代表西式建筑特征的元素在传统建筑中的运用。所以,温州近代建筑一般指温州开埠后新中国成立前(1876-1949)所建造的楼房,其时间跨度小于近代社会历史时期(1840-1949)。”黄培量介绍说。

温州自古山江阻塞,对外交通多依赖水上运输,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大多沿着水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而近代商业建筑的分布也符合这一规律。传统上温州旧城的商业中心一直是五马街,凭借水路运输的发展,沟通瓯江和内河运输码头的解放街也逐渐商业化。

“所以,解放街和五马街不仅是最有近代建筑风格的街巷,也是温州最早诞生近代商业建筑的线路之一。除了温州旧城外,比较突出的是瑞安和平阳鳌江,也都是依托港口的便利而较早诞生西式化近代商业建筑的。温州建筑近代化的普遍性和典型性在浙江省处于前列。”黄培量说。

于是,我们的采访就从市区解放街附近的晏公殿巷开始。短短的晏公殿巷,分布着至今看来仍然典雅精致的中国银行温州支行旧址、宝大商行等。“中国银行温州支行旧址、宝大商行虽然都是西式风格的房子,但他们属于两种近代建筑风格。”黄培量边走边说,“你看,中国银行温州支行旧址的外立面,装饰图形是简洁明快的几何线型与图案。这属于装饰艺术派风格。而宝大商行属于中华巴洛克式风格,它外立面上做出三角形山花,下面有涡卷牛腿支撑,显得繁缛许多。”

据介绍,温州近代商业建筑形式主要有中华巴洛克式和装饰艺术派等。巴洛克式以卷曲的涡卷和断裂的山花为特征,呈现出夸张、繁缛的形象。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温州商业建筑及财力较雄厚的公司和家族开始兴建这种风格的楼房,像宝大商行、康乐坊的亚细亚煤油公司、四营堂巷的益康钱庄等。

装饰艺术派较巴洛克风格出现晚一些,突出的特征是立面往往以几何造型作为装饰的主要内容,以直线的、硬边的或尖角的形状和特色来装饰。这种风格肇始于1927年建造的云博百货商场(今温州一百)。此后在温州城区解放街的改建中成为主流的建筑风格,并散布到瓯海、洞头、瑞安、乐清等地。

“重外轻内”

体现温州商人灵活特质

在走访市区的近代商业建筑中,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近代商业建筑的外立面弥漫着浓郁的西式风情,可是建筑里面大多仍是传统的布局。黄培量也有同感,他说,近代商业建筑中,彻底西化的例子十分罕见,形式最广泛的是在内部使用功能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外部加以西式的立面造型和西式的装饰构件等。这样在建造时间和造价上要明显少于全部采用西方建筑材料,这也同温州缺乏工业化生产的钢筋、水泥、玻璃等材料有关。那时候温州要使用这些“新颖”建材,唯一的途径是从上海输入,这也使“重外轻内”成为温州近代建筑的重要形态特征。“事实上,这种现象在省内其他地区并不多见,从一个方面也反映了温州商人比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思想灵活的特点。”黄培量说。

与温州商人的灵活类似,温州工匠一方面积极吸收西方元素,另一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像在温州的一些巴洛克风格建筑中,工匠简化了西方的柱头饰、檐口等,掺入字匾、垂莲、云纹等传统做法。也比如西方常用的装饰材料是金属、面砖、马赛克等,因为经济条件等因素,我们改用了常见的水刷石等。还有,那时期的建筑师已不单单满足于对西方建筑的模仿,有的建筑用一种一斗三升斗拱等传统元素作为装饰符号,体现了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

见证温州近代

商业变迁和市民生活

徜徉在这些近代商业建筑中间,过往的生活仿佛随时能被召唤回来。

“温州自1876年成为通商口岸后,许多外国商人纷纷来此开设洋行。到了1900年,在温开设的英、美、德、日洋行已多达22家,形成了‘瓯为海国,市半洋商’的局面。1903年,市区出现首家专售英商亚细亚石油的油店,字号为‘协丰’。”黄培量介绍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温州石油经营已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即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美商美孚公司与德士古石油公司。如今位于市区康乐坊的永嘉战时青年服务旧址就是当年亚细亚火油公司的旧址。这座大楼为三层巴洛克风格的楼房,中央为玻璃中庭,是当年康乐坊一带最高的楼房。

温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立商会,刚开始有酱园业、银钱业、布业、典当业等,鼎盛的时候达到103个。“那时候,大量有经济实力的洋行、公司为招揽生意纷纷采用这种西式建筑。温州城乡也分布着大量普通的商业店铺,建筑形式多为一至二层的木构楼房,一般都沿用传统建筑形式,适当采用新材料、新结构进行局部改造。为适应商业来往,朝街路的立面多用拆卸的木板门,在立面上也做些西式装饰,以此来吸引商客。 ”

温州近代商业建筑,云博百货商场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实例。在今天熙熙攘攘的五马街上,温州一百外立面简约大气的西式风情仍然是整条街上的亮点之一。这是当年爱国实业家许漱玉先生为了建造出自己理想的房子,不辞辛劳亲自偕建筑师周承发赴沪参观,回来后就地取材精心建筑而成。据文献记载,“其高三层,坚致华丽,其上下梯级皆水门汀筑成,左右扶栏均以铁铸,玲珑轻巧,登最上层一望,全城在目。”商场集日用百货、钟表、茶座、餐馆等为一体。其营业额之巨、规模之大在当时誉满浙江,与如今大家津津乐道的商业综合体颇为相似。

从小在温州旧城生活的黄培量对这座房子有着深厚的感情:“小时候,感觉一百是个梦寐以求的地方,那里汇聚了许许多多新鲜有趣的东西,是小店里所见不到的,也是老温州人购买结婚用品必去的地方。每次家长带我去,我都兴奋异常。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里面的上下楼梯还是当年始建时的模样,内庭柱头有着其他建筑少见的花饰,小小的我经常特意在那里上上下下……”

而编书过程中,让黄培量眼前一亮的还有位于平阳鳌江南门社区栈前街51号的壬泰商行旧址。壬泰商行建于1915年,由从事土特产贸易的商人林仲昭建造,该商行主要通过鳌江商埠与上海等地开展商贸生意。“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建造者对细节非常讲究,比如房子的屋瓦用的不是平常的青瓦,是用手工特制的方砖,方砖上刻有花纹,屋面远远看去,就像微波粼粼的湖面,这样的屋面在温州目前只保留两处……这座洋房无论从建筑艺术,还是历史文化的角度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历史像一条长河,而各个时期的建筑也如动植物的化石一般,一点一点积淀下来,拼贴成如今城市的模样。在黄培量看来,这些遗立于瓯越大地上的近代商业建筑,不仅保留的是建筑本身,还是一种历史空间。漫步其间,那些书上苍白的描述,便能幻化成真实而丰盈的存在,甚至那些渐行渐远的风骨仿佛也能触摸得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