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点击博物馆经典藏品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2-05-21 00:00:00

■马炯


东晋青瓷褐彩鸡首壶

国家一级文物

鸡首壶,因为壶嘴作鸡首状而得名。风行于三国末年到唐代。从出土有铭文的这类器物获知,鸡首壶在晋代的正名叫“罂”。

这件藏品是1958年在温州市郊双屿镇牛岭村出土。壶身被一层匀净的淡绿色釉所覆盖,肩、腹部上褐色圆点构成上下交叉的八个图案,各装饰联珠花一朵;盘口、鸡首及把上也施了褐色点彩,形如豆状,褐中泛黑,在青釉的映衬下,光泽明亮。这种图案在东晋青瓷中可是极为罕见,是瓯瓷装饰艺术的代表作。鸡尾巴变身为圆环形壶柄,上端接于口沿,下部连于器肩,便于握持和倾倒,融观赏和实用于一身。整个造型自然匀称,器身弧线和折线的有机结合,挺拔中更见柔和的韵律美,通体洋溢着浑厚质朴、秀丽清新的魏晋风范。

像这件鸡首壶身上的青瓷褐彩装饰,是陶瓷装饰艺术的一项重大发明,据说是在烧造时釉层含铁量过高而偶然发明的。圆弧线纹、连续菱形纹、联珠形花纹、散点梅花纹等这些颇具异国情调的图案纹样,可能是受了当时佛教信仰和外来艺术的影响。

东晋朱曼妻薛氏买地宅券

国家一级文物

买地券是古代土地买卖的一种契约文书,相当于今天购置土地或房屋的合同,在古代分为两种:日常使用叫“买地券”;用来陪葬而摹拟的土地买卖文书称为“镇墓券”,一般是或写或刻在玉、陶、石、铁、铅等材质上。

东晋朱曼妻薛氏买地宅券属于镇墓券。在墓葬中埋置镇墓券是自汉代沿袭到明代的风俗。朱曼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第六子休的太子舍人,薛氏是朱曼的妻子。当时朱曼因戚党关系被贬置温州平阳,妻子薛氏死后就葬于此。

藏品于1896年在平阳县宜山乡鲸头村出土,由当地陈锡琛先生收藏。经过孙诒让、吴承志等著名学者辨识,知是晋代遗物,就视若珍宝,秘不示人。1956年,其后裔陈德辉先生将之捐献给温州博物馆。藏品的灰黑色石质券面上,阴刻了106个大篆体字,单刀刻成的字形,风格生动有神,是书法中的珍品。券文意思是说:晋咸康四年(338)二月壬子朔四日乙卯,吴故舍人立节都尉晋陵丹徒朱曼故妻薛,从天买地,从地买宅,东极甲乙,南极丙丁,西极庚辛,北极壬癸,中极戊己,上极天,下极泉,直钱二百万,即日交毕。有志薛地,当诣天帝,有志薛宅,当诣土伯。任知者:东王公,西王圣母,如天帝律令。

这其中“买卖”细则有板有眼,但券文中的土地面积、价值和证人则都是虚拟。该藏品是温州现存最早的石刻,在研究买地券制度和篆字晋碑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价值。

北宋青瓷观音坐像

国家一级文物

观音是中国佛教中的重要神祇。

这尊仅24厘米的观音坐像属北宋民间艺人的作品。通体施青绿釉,釉质丰满,莹润细腻。坐像各部分比例合度,形态自然,雕刻精细。头挽高发髻,戴花蔓宝冠。面颊丰满圆润,微扬的眉毛被雕刻得细长而弯,双目微垂凝视前方,鼻梁饱满而隆起,小口唇丰而润泽,眉间有一点白毫。浅凝微笑间,一派平静安详的神态。袒露的胸部和臂膀,表现了肌肤的细膩和润泽;胸前佩戴华丽的瓔珞宝珠佩,宝冠两侧各有飘带滑落肩部,左腿盘曲,右膝拱起,右臂随意搭于膝上,凸显出长裙褶纹的宛转流畅。半趺式坐在束腰须弥座上,右脚前还停立一鸽子。

在1965年白象塔出土的文物中,这尊青瓷观音是唯一一件供奉在塔里的青瓷精品。


西汉青铜虎钮錞于

国家二级文物

錞于,《国语·晋语》中有记载:“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淮南子·兵略篇》也说:“两军相对,鼓錞相望”。可见这是一种与鼓搭配使用的军用打击乐器。青铜制作,始于春秋,盛行于战国,西汉前期仍沿用。主要流行在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地区。

这件青铜虎钮錞于1936年在黄岩路桥出土,方介堪先生赠送给温州博物馆。藏品表面光滑,黑中带绿,虽微微有些锈痕,但制作工整,保存完好。顶部平展,四周有较宽的唇边,肩膀扁圆,腹部自上而下内收,下半部成直筒形。盘踞在顶盘中央的那枚虎钮尤为生动,肥大的虎头双眼圆睁,前躯下伏,后躯上翘,虎身后倾,昂首挺胸,咧咀倨牙,似欲向前猛冲,气势凶猛可畏。虎钮虽小,却生动醒目,大有牵动全局的作用,充分显示了古代青铜匠师高超的艺术想象力和精巧的铸造技术。

博物馆学者们根据器形的这些特点推断它为西汉前期铸造。浙南地区出土的錞于本就极为罕见。目前温州地区保存的出土錞于仅就温州博物馆藏这一件,可见其珍贵。

南宋青瓷叶适墓志

国家一级文物

叶适,南宋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永嘉学派代表人物。

这块青瓷墓志是1940年在温州慈山叶适墓地中出土的。呈长方形,纵33厘米,宽24厘米,厚3.5厘米。墓志胎质细致,胎色白中泛灰。正面及边缘施淡绿釉,釉层丰厚透明,玻质感强,光亮照人。墓志正面用褐黑釉书篆体18字:“大宋吏部侍郎叶文定公之墓,淳祐十年吉立”。表面有裂纹和残缺。

据梅冷生《记叶适墓志》载,该墓志出土时已断为两截,后来辗转落到金石家谢磊明先生手中。1948年,位于市区杨柳巷的谢家遭火灾,此块墓志亦罹难。其“残骸”从瓦砾堆中寻得拼合后,左角下方缺一小块。1950年,谢先生将墓志赠送给市图书馆,后来移交到温州博物馆。

这方墓志极富历史和艺术价值。古代墓志多用石材,由青瓷烧制的墓志极为罕见,由宋代享誉海内外的龙泉窑青瓷更显珍贵。此墓志的淡绿釉色属当时所创烧的“粉青釉”,墓志是用釉下彩工艺烧制,用褐黑釉料在墓志瓷胎上书写铭文,然后在其上施以淡绿釉料,入窑以高温一次烧成。虽经高温熔融,字体仍清晰可辨。柔和淡雅的釉面衬映着黑色字体,分外端庄悦目。此方墓志的出土,证实叶适谥号确为“文定”,而非如宋史记载的“忠定”,纠正了史料的错误。

北宋青瓷褐彩蕨草纹执壶

国家一级文物

该藏品于1983年在温州市郊锦山土坑墓中出土。盖子呈宝塔形,又像“僧帽”,因此也叫“僧帽盖”。壶口直壁较高,腹部蓦然呈现椭圆形,其上对称地压印了四道竖凹纹,形似瓜棱,底足外撇内凹,流口细长弯曲。整个器型瘦长清秀,颇具古波斯银器的造型特征。与一般青瓷略有不同,这件壶的釉色青中闪黄,釉质丰润,匀净透亮。从壶盖到腹身通体用褐彩装饰,纹样清晰生动,盖面环绕着随意起伏的条纹,曲折多变;腹面的蕨草,层层舒展,颇有水墨写生之妙。

蕨草在瓷器装饰中极为少见。而这件执壶整个腹部都用了蕨草装饰,疏密有致,神韵自然。在色彩处理上,工匠先用黄绿色釉画出草茎,再以淡褐色釉在茎上点缀羽状复叶。经高温焙烧后,由绿褐两色组成的蕨草映衬在浅绿淡雅的壶面上,色调和谐,赏心悦目。

从壶的胎质、釉色及彩绘特点看来,这壶是北宋时期瓯窑所产的精品。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特别推荐录入《中国文物精华展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