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世界矾都何时成为中国的鲁尔?

2020年12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1-02-10 00:00:00

年前召开的浙江省“两会”上,我市苍南的省十一届人大代表萧云集向大会提交了《苍南矾山人民关于世界矾都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利用的建议》,引起了与会代表和媒体的关注。萧云集说:苍南矾山有世界最大的明矾石储量的明矾矿,素有“世界矾都”之称,但随着资源的枯竭,这个有600多年采炼明矾工艺历史的活“遗址”,正面临企业老化、高污染、高能耗、低效能、低收益的窘境。作为国家钾肥基地的保留区,不能继续开采,虽有长远的价值,但因国家产业政策的限制,应该早日开发工业遗址旅游。

蔡小真 余怀东

从海拔1003米的苍南县第一高峰鹤顶山西北俯瞰矾山盆地,这个1.9亿年前由中国东部最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燕山旋回后期剧烈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圆形火山通道依稀可见。如今,在这直径16公里的圆形火山口,居住着四万多矿工、商人、干部、士兵和各行各业的人群。他们都清楚地知道,他们脚下这座“矾山”的下面,不仅仅有四通八达的地下通道,更是蕴藏着占世界总量60%、占我国总量80%以上的、他们曾经引以为豪的明矾石。

六百年风雨变迁

始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鸡笼山上一块块巨大的明矾矿石,显现着斑斓的五彩,经过雨水的冲刷,凝结形成一圈圈绿色的“苔藓”。

传说600多年前,这里还是人烟荒芜之地,四川难民秦福带着妻儿在鸡笼山一石洞下避雨,一家人搬来几块石头,堆起一个灶堂做饭。几天以后,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搭灶烧火的石块被雨水淋透风化,已变成泥沙细粒,夹杂着许多透明小珠子,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秦福放几粒到嘴里尝尝,味道酸涩,顺手扔到身边的浊水洼地,小珠子溶化了,浊水却澄清了。秦福的儿子中暑肚痛,喝下一碗小珠子溶化的清水竟然就好了。秦福认定它是一种仙丹妙药,取名“清水珠”。从此,秦福常常来这里烧制“清水珠”,拿去给人澄清浊水或解暑。消息传开,乡野村人纷纷效仿,明矾宝藏就这样被人发现了。明弘治《温州府志》载:矾,平阳赤垟山(今苍南矾山)有之,素无人采,近民得其法,取石细捣提炼而成,清者为明矾,浊者为白矾。这是有关矾矿开采、生产最早的文字记载。

600年的风雨变迁,采石—运输—焙烧—风化—溶解—结晶,从最原始的手工挖掘到机械、火药辅助;从肩拉手扛到电耙装车、矿车运输;从蜡烛照明到煤油灯到电灯到电动机械、电力生产;从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矾山商人到温州、上海等地销售明矾,引来苏州商人、建起第一座矾窑,日产明矾9担(900斤),矾山出现了第一代矿工到今天,矿山几经兴衰。解放前有三次大起大落,解放后历经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时期,1958年曾经创造过年产明矾4.2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文革时期也曾走到低谷,矾矿几易归属和行政管理。现在的矾矿是化工部重点化学矿山之一,是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采矿、炼矾联合企业。1998年更名为“温州矾矿”。

硐硐相叠的矿硐深处

矿工们挥洒着汗水

明矾石矿是一种含水钾铅硫盐类矿物,主要用于炼制明矾,也是发展钾肥工业、冶金工业、基本化学工业和精细化工工业的重要矿产资源。矾山按地形地质特征可分为水尾山、鸡笼山、大岗山、砰棚岭、马鼻山五个矿区,含矿面积达10平方公里,矿区共有六个矿体,十二个分层。矿体平均总厚度44.56米。矿石总储量16742.09万吨。

近日,我们从312平硐(矿坑)进入矿硐深处,这里有数不清的硐体和硐群,几十个采空区,石硐硐硐相叠。鼎盛期的矾矿,最多时曾拥有76个采矿点、221个采矿班组,五个炼矾车间和四个采矿区,现在,这里还有职工2676人(其中在岗1098人)。我们在矿硐中认识了矿工苏永经、苏兴港、苏兴本父子。他们正在装车、外运早一天的劳动成果(矿工们一般是清晨进硐,搬运矿石送出,再在新的区域用钢钎、风钻凿眼,下午2时许在规定时间由爆破手执行爆破,如此日复一日)。在矿硐中,矿工们造路的造路,挑担的挑担,开采的开采,各司其职。

我们来到煅烧炉旁拍摄工人的劳动,只见三位工人不停地把电绞车送上高炉中部的矿石用肩挑、手扛倒入很像古式砖瓦窑的煅烧炉中,浓烟不断从煅烧炉冒出来,这气味十分刺鼻。他们介绍说,矿石在650℃的炉中需要煅烧约38至40小时,一班工人的上班时间是5个小时。炉前和外间的温度差可达80℃,只见他们一个个挥汗如雨,时不时到边上木桶中舀水喝。另一个经过改良的煅烧炉用自动化的运输线代替了手工装填,炉前工每隔十分钟就要打开一次炉门捅匀矿石。我们在炉前只站了30秒钟,只觉得一股无法形容的硫、酸夹杂的气味从鼻孔中直刺肺的深处,根本无法忍受。炉前工朱善森说:我在这里干了33年了,真想调动一下工作啊。

无论经过怎样的技术革新和改造,明矾生产“水浸法”这个最原始的传统工艺一直沿用至今。煅烧好的矿石运到巨大的风化砂堆房,要让其自然风化100天左右。再经过加温60℃—70℃的溶解工序,溶解后的溶液经砧槽流入结晶池,再经过16—18天的自然结晶,生成明矾晶体。这个过程也不简单,许多工序都有专门的技术工人操作。

矿工们长年累月在矿下劳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辛劳可想而知。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明矾石中,饱含着他们的汗水。

单一采矿面临瓶颈

未来应走旅游开发之路

近年来,由于明矾市场萎缩,企业经营连年亏损,两千多名在岗职工和退休工人的“吃饭”问题使企业步履维艰,而治理污染的巨大投资更使他们雪上加霜。矾矿产业是否还有市场?如何寻找新的出路?这成了矾矿人在苦苦思索的问题。目前,矾矿是我市唯一一家尚未实施改制的国有直属工业企业。与之唇齿相依的矾山镇及四万多居民,因矿区的支柱企业不景气,正处在边缘化、贫困化之中。

去年9月,苍南县政协为此开展了以“世界矾都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利用与矾山矿区科学发展”为主题的调查研究活动,组织相关部门领导和部分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对矾山矿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同时全面征集各方意见建议,研究矾矿的发展之路。

调查组认为,矾矿工业遗址见证了矾山从明朝洪武年以来640多年的发展历史,见证了明矾业的几度兴衰更替。矾矿几百年的工业活动所积淀下来的独特的社会形态、风俗传统,人文传说,承载着矾矿工人的血泪汗水,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蕴涵着一代代矿工的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精神风貌,这是祖祖辈辈矾山人留给子孙后代的“传家宝”。将这一工业遗产保护好、利用好,将给后人留下一座有重要历史、文化、科普价值的宝库。当前,矾矿如果继续发展单一采矿业,面临的将是一条环保治理费用大、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效益差,竭泽而渔之路。鉴于这一现实,矾矿应走旅游开发之路。

日前,苍南矾山镇委镇政府也就矾矿的旅游开发确定了几个方向:一是开发矿硐公园。鸡笼山矿硐经过600多年的开采,不但保留了原有的古采区遗址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而且是省文保单位中首个仍在生产的工业“活遗址”。计划选取部分矿洞,分期、分批开发“地下迷宫”、“滑冰场”等探险观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二是修建矿山博物馆。600多年来世代矿工所创选的采炼工艺、技艺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各种民俗风情,是一笔经久不衰的文化财富。而建设矿山博物馆,正是让这笔财富归结重现的最佳方式。三是建设文化古矾街。在原有的古矾街休憩石板步道,结合矾山特色小吃和矾塑工艺特产,展现矾山600多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四是开发高山和生态休闲旅游。

旅游业是一个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行各业的发展,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也完全可以解决现有矾山群众、矾矿职工的转产转业问题。国内的浙江遂昌金矿、山东招远金矿、河北开滦煤矿、国外的波兰小城维利奇卡、南非约翰内斯堡,特别是德国的鲁尔区,都已经成为赫赫有名的成功的矿山工业文化旅游开发案例。

世界矾都,何时能成为中国的鲁尔?我们有理由充满期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