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里风荷百里芳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1-08-11 00:00:00

美丽的白莲塘虽已消失,美丽的传说仍然动人(摄于上世纪四十年代)。

旧时花柳塘,两岸杨柳依依,河中荷花飘香(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金文平

“百里风荷百里芳,拗莲作寸爱丝长,送郎直到平阳畴,羞对花光卸晚妆”。这是一首为当年温州百里坊写照的《瓯江竹枝词》。据清光绪《永嘉县志·名胜卷》记载,   “自百里坊至平阳屿,一百里皆荷花。”每当夏令季节,自老城区至平阳县一百里长的河面上荷花盛开,芬芳扑鼻。如果说杨蟠用“赖有风相送,荷花十里香”来描写南塘景色的话,那叶适的“有林皆桔树,无水不荷花”之句,可把温州人爱荷、植荷、赏荷的生活爱好写得更是淋漓尽致了。

荷花又称作莲花,属水生花卉,原产印度热带地区。我国栽培荷花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诗经》中将荷花称作水芙蓉、水芝、泽芝等。莲花在佛教与印度教中,象征神圣不灭。据说释迦牟尼佛出生时就会走路,而且步步脚下生莲花。人们爱荷、爱莲,将它视为吉祥花卉,不但广为栽种,而且还采食莲子、莲蓬和莲藕。

温州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城,具有“门前流水,户限系船,花柳饰岸,荷渠飘香”的地域特色。而“环外内城皆为河”,更是宜植荷莲的良好条件,故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象。正因为人们喜爱荷莲,所以咱们温州有不少地名都与其有关。如荷花庄、莲花埭、白莲塘、荷花河、荷花路、双莲桥、花柳塘等,就连新建的住宅区也冠以莲花大厦、荷花锦园的芬芳之名。有的地名由来和掌故,兼具乡土情结和地域文化。今天,我们不妨透过这些散发着莲香的符号,来触摸温州的历史脉络、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

双莲桥奇观

双莲桥坐落于蝉河和小南路的交叉点。

双莲桥的得名有一段凄美的故事:从前市区大同巷住有李、张两户人家,邻里和睦,感情不错。不久,李家小姐和张家公子便定下亲事。此后一年,突发火灾,大同巷烧掉半边,李、张二家都遭受损失,众人认为是这门亲事的不利,故提出要退亲。上辈的迷信武断,使这对青梅竹马饱受委屈,天天以泪洗面。那一年元宵之夜,大家都到五马街观灯,张公子巧遇李小姐,两人痛哭不已。尔后,定下誓言“今世不能结夫妻,但愿死后成鸳鸯”,于是紧紧拥抱着,从桥上跳入河中。之后,李、张两家都以为这对情郎情女是远离家乡私奔了。到了第二年夏天,人们发现河中生出几片荷叶,还开出一朵并蒂的莲花,这是千年难见的奇观。县令惊闻,欲将此莲移植作盆景,送到京城献给皇帝,于是命人将河水抽干,结果发现河底有两具尸体,一男一女,互相依偎,神奇的是那并蒂莲花就是从这对男女的口中长出来的。后来,邑人为纪念这对情人的忠贞,就将他们落水的这座桥取名为“双莲桥”。

白莲塘奇闻

在市区徐衙巷和望江西路之间,原来有一个历史颇为悠久的池塘,以盛植白莲而得名“白莲塘”。

据说,过去这池塘附近有一“娘娘宫”,里面有许多尼姑,其中一个生得眉清目秀,人称“莲娘”。由于池塘水好,她每天都喜欢在此洗涤罗裳。一天,一位不学无术的官门公子坐轿路经此池,发现池边有一个尼姑竟生得如此出众,急命手下停轿,伸出大脑袋盯着莲娘看,吓得莲娘慌忙逃回,一连几天不敢出宫。

这天,眼看红日西沉,夜幕即将降临,莲娘和几个尼姑结伴来到池边。过了半刻时光,突然听到一阵如同猪叫般的笑声,尼姑们被吓得四处奔逃。莲娘正想转身逃跑,一双毛茸茸的大手将她拦腰抱住,莲娘竭力挣扎不开,全身襟衫被狂生撕得碎落。眼看洁身受污,莲娘化羞为怒,对准狂生斗大的胖脸狠咬一口,乘其松手之际,一个转身跳入池中……辖地知县闻讯后深为感动,命人在池塘中种植白莲花,以表怀念。

今日,美丽的白莲塘早已荡然无存(旧址在今望江东路丽江花园一带),但这个美丽的传说仍然是那样的动人。

花柳塘奇事

“航船发时天未明,五更唱彻棹歌声。昼移花柳塘前泊,夜向水平山下行。”这是前人出游花柳塘河的一首《瓯江竹枝词》。

花柳塘是城内一条主要河流,以杨柳垂岸、荷莲飘香而称名。相传早在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迅速发展,给温州农民以极大的鼓舞,纷纷揭竿而起投奔俞道安起义部队,反抗封建王朝对百姓的大肆搜刮和勒索。当时,在城区大南门外,住有一户起义军烈属,因父亲从军战死于阵前,母亲又得病亡故,家中仅留下姐妹两人相依为命,大的叫阿花,小的叫阿柳。姐妹俩面对朝廷腐败,暗暗下决心要继承父亲遗志,去参加起义军。这年秋收之后,姐妹俩女扮男装,投奔到了俞道安的部下。在起义军队伍里,姐妹俩怀着替父报仇的心愿,与战士们同甘苦共战斗,没有暴露出自己的女儿身份。1122年10月,北宋王朝为镇压温州农民起义,几度增援部队南下包围起义军。俞道安所部的起义军因数天军粮被断,部队被困在永宁山下,在敌人的轮番攻击下,宁死不屈,奋力抗敌,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当朝廷军队头领发现起义部队最后两位不投降而互相拥抱着跳河自杀的竟是两位同胞姐妹时,不禁惊愕不已。温州百姓为纪念阿花、阿柳姐妹俩的英雄气概和宁死不屈的精神,将姐妹俩就义的塘河命名为“花柳塘”,并在塘河两岸插栽杨柳,在河中广植荷花以资纪念。

在花柳塘,过去还建有蒲阳会馆(俗称花柳塘宫或天妃宫),系清乾隆六年(1741)由莆田商人所建。其堂庑轩敞,构筑考究,朱梁画栋,十分精美,后改建为儿童电影院。今天人们在江心屿九曲桥边看到的花柳塘亭即是由原拆除的建筑材料重新复建的。

莲花埭奇功

在东起广化外闸,西至西门新坦处,东头原来有一个陡门,名为莲花埭陡门。

相传清朝末年,清政府要建防洪设施,发动城内百姓投工投料参加建设江边埭坝和陡门。那年江水特别大,加上几次强台风的影响,人们不知多少次在江边抛石拦坝,都没有成功。西郭附近原来有一个庵堂叫作“莲花庵”,里面有18个出家的尼姑,她们其中有几个出身于江海边,自幼跟随长辈下过海,见过风浪,对江水的流转规律和江边水位的深浅很有见地。当她们知道温州父老为建设埭坝造陡门屡屡失败后,深感内疚,苦于自己不是男人不能直接出力帮助,但凭着她们的经验,通过地方长老,在征得县衙的特许后(旧时女人不能上埭坝),便登上江边埭头,看明江水流势和抛石的位置,并提出了有力的建议。因此,人们最终抛石成功,建成了埭坝和陡门。为感谢莲花庵小尼姑们的聪明才智,人们提议将新建成的埭坝取名莲花埭,陡门也叫作莲花埭陡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