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九山河畔的生活与行走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2-01-12 00:00:00

华晓露/文

九山河是有呼吸的,在一寸寸光阴中升腾,在一层层记忆中沉淀。

最初,九山河流淌在安静的老城区。人们在袅袅炊烟中醒来,开始一天的生活。夏天是沸腾的季节,满目荷花,树上的知了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居民钓鱼、跳水、游泳,高唱“老城暖调”。

九山河是“教育园地”,纪念晚清著名教育家孙诒让的籀园,就依偎在河边胜昔桥畔,它后来成为温州的第一座公立图书馆。前辈风雅,文墨书香,熏染了近旁温州师范、温州七中、温州四中等一代代的学子,走出了许多“文化人”。

它是“记忆盒子”,承载的“老城故事”中,夹杂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的“童年味道”。

它是恬淡而素雅的,是美好而温暖的。

九山公园二期开门纳客之际,记者来到九山河,在冬日暖阳中寻找曾经的人与事,探访属于九山河畔的生活与行走。

“熟悉的老地方,

拥有我的独家记忆”

每个人多多少少对“成长旧址”会有一些情愫,一幢高楼、一座小阁楼、抑或是一间小屋。对金柏东而言,九山河是他生活、学习过的“旧址”,是个“熟悉的老地方”,拥有他的“独家记忆”。

“很多年没有回去了,再回去,觉得仍然很亲切。无论怎么变,都是我心中的样子,没有丝毫悬念。”谈起九山河,金柏东说,它已植入脑海,是个不会忘怀的地方。

上世纪六十年代,金柏东从东门迁居至九山河边的新村工人宿舍并于同年进入温州七中就学。他的上学线路便是从宿舍出门,绕过松台山脚,沿着九山河畔,大约步行十分钟就到学校。

“一路上见山见水,上学心情也愉悦。”拉开记忆的闸门,金柏东开始兴奋,他说在九山河这一带生活和学习,是人生一大转折点。不仅环境清净,而且同学们都来自郊区、农村,学习踏实刻苦,学风较好。

在“老温七中人”印象中,有很多“校园建筑”,如“五四馆”、“体育馆”等。让金柏东记忆犹新的是参加校乒乓球队期间,在体育馆练球的日子。那段时间,每逢放学或是周末,十几个球员经常集中在三部“体育馆”练球,还经常和温四中、温六中切磋球技。

“当年的汗味还记得。”金柏东说,球队每每获胜,大家欢聚庆贺。那是属于“男孩们”特有的成长经历。

在九山河畔一路成长,一路欢笑。金柏东还在那里体验了“人生第一次重劳力活”。

当时九山路边有个消防队在修建温州最大的消防大楼。在工程即将结顶之时,临时工头开始对外招“水泥搬运工”。金柏东和几位伙伴一起自制吊环、石锁,经常在宿舍里锻炼身体,自恃体魄强健,决定结伴打工。他们的工作时间是每天晚上7点至10点,一趟趟将水泥抬到顶楼,工钱是五毛钱。

“那真的是痛并快乐着。”回想起当年的情景,金柏东感慨道。印象中,最初两天兴致勃勃,觉得挑水泥不是一件难事。虽然衣裤沾满污秽,手脚磕伤是家常便饭,但他们还是很享受“劳动的喜悦”。但是几天干下来,就肌肉酸痛,慢慢体会到“劳动的艰辛”。金柏东说,汗水湿了背,迷了眼,滑到嘴边还咸咸的。打工虽然只持续了一周的时间,但收获良多。

长居某地,人难免心生眷恋。而游子,总是会有绵延而悠长的乡愁。1968年,金柏东在南京当兵期间,有一回经过某条小路,见河水干涸,便不由自主地伤感。“还是家乡的水好。”触及当年思乡情绪,金柏东话语有些不连贯。他说,最美不过九山河。

在温州七中建校六十周年纪念册上,他这样写道:有些记忆是不会老去的。关于母校,我的脑海开始叠印出一幅幅画面,凌乱、真实而温暖。它像是尘封多年的无声电影,像是刚出窑的陈年佳酿,是黄公望烟雨迷蒙的浅绛画卷……曾记否,落霞湖中苍苍的苇草,松台山间溶溶的月色,五四馆里琅琅的书声,九山河畔浅浅的脚印……多少梦像花儿一样绽开。

“九山湖”冰淇淋,

温州人的哈根达斯

蛋黄色的冰淇淋球,嵌着些许芝麻。蛋卷壳,边缘没有规则,一圈焦焦的褐色,慢慢过渡到锥体的黄色,又香又脆,口味清香不腻,一切来得自然。这就是温州本土最古老的冰淇淋——“九山湖”冰淇淋。有人说:九山湖冰淇淋,是温州人的哈根达斯,品尝的不是味道,而是童年回忆。

在九山河畔,有一辆旧手推车,一两个不锈钢桶上盖着特制的“棉布盖子”,几十只蛋卷和纸杯摆在桶边。车上挂着“九山湖冰淇淋”的招牌,卖冰淇淋的是一位30多岁的中年妇女。当地居委会人员向记者引荐:这就是传说中的最正宗的九山湖冰淇淋,纯手工的。

这卖家叫江春芳,温州人。她告诉记者,九山湖冰淇淋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用家传特有的工艺制作,现在她手上的摊子是从母亲手中接过来的。

“好吃兮好吃。”说到自家的冰淇淋,江春芳用一口温州话很热心地介绍,很“本土”、很”地道”,言语中难掩自豪之情。她说,推着板车叫卖冰淇淋,是今日不多见的场景。当年妈妈为了营生,每到夏天,就自己做一桶冰淇淋推出去卖。最早的时候,冰淇淋是用高脚的玻璃杯盛的,5分钱一杯,杯子不能带走,要回收。

“那时候我才十来岁,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拉着小同学一起来吃我家的冰淇淋。”江春芳开始细数童年的“冰淇淋时光”。在她的记忆里,夕阳下,一群小学生,围着推车唧唧喳喳,巴巴地望着木箱,期待那种冰凉和甜爽。每当她吹着鼻涕,用舌头去舔顺着杯子滑下来的冰淇淋时,经常能看到同龄人羡慕的眼光。

“因为喜欢啊,舍不得大家那么多年的口味就这么没了。”提及接手母亲摊子的原因,江春芳说,与其说是一门生意,不如说是更想延长小时候幸福的味道。

江春芳还晒出了自己的“冰淇淋”信念:传统、不变。她说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口感不错的冰淇淋,口味多样,包装新颖。而她推崇的是“经典”、“守旧”。她认为,最难得的,不是推陈出新,而是永恒不变的味道。

“你来啦。”江春芳一边跟记者介绍,一边忙活着生意——大冬天的,居然也有人来买冰淇淋。见到熟客,她一边寒暄,一边很麻利地为客人盛好冰淇淋,就低头抬头的光景,客人已经吃着冰淇淋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都是老客,我知道他们要什么样的。”江春芳笑着说。

“吃了20多年了,味道一点都没变。”家住水心街道的“80后”陈汪洋说自己小时候住在九山河边,从小到大,搬了几回家,最难忘的就是九山河,因为有特色冰淇淋。而现在特意来九山河吃冰淇淋,也成为他的一种习惯。

陈汪洋回忆道,小学的时候,每当他考试拿满分,妈妈都会为他买九山湖冰淇淋作为奖励;中学时代,在九山体育场附近,每次开运动会的时候,就和小伙伴来买冰淇淋,一边看比赛一边吃;大学毕业,交了女朋友后经常带她来吃冰淇淋,漫步九山河畔,陈汪洋很享受你一口我一口的浪漫。

“九山湖冰淇淋也算是一种恋爱道具。”陈汪洋不好意思地羞红了脸,他说,九山湖冰淇淋一路伴随他成长,似乎是一幕幕故事里不可缺少的道具,甜蜜而愉悦。

30华年,依稀如昨。如今,九山湖冰淇淋已成为温州特色甜品,被众人知晓。在朔门街、下吕浦一带还能觅到九山湖冰淇淋的踪影,由加盟商经营,3元一小份,5元一中份;天涯论坛、口碑网、大众点评网等网页上都能看到有关九山湖冰淇淋的评价。

这,或许就是怀旧的旋律。

九山河,

培育了“全国游泳之乡”

“九山河,是我学会游泳的地方,对它的感情不是只言片语能说清楚的。”温州市冬泳协会主席王建敏说,九山河,是梦开始的地方。

孩提时代,王建敏家住五马街。但他经常去九山河玩耍。在他的记忆里,有一年温州大旱,全市只有九山河能为百姓提供生活用水。那时候,他就明白九山河对温州的意义。

夏天是九山河最有生机的季节。王建敏进入五马小学(现温州第八中学)读书后,经常和同学去九山河玩水,一待就是一整天。在他的印象中,九山路很宽,路面鲜有车辆,河两边树木茂盛。

“那时候周边只有九山河有水,是一个天然的游泳池。”王建敏笑言,当时的市游泳队经常去那训练。岸的另一头有一个跳台,有很多人都聚集自发组织跳水活动,甚是热闹。

“在九山河,我扑腾着学会了游泳,虽然只是狗爬式的。”说起学游泳的经历,王建敏说小时候没有游泳教练教授,只是通过一个会游泳的同学的简单“指点”,自己慢慢摸索、练习而学会的。

“不知道哪里来的劲头,一整天泡在水里都没有问题。”王建敏学会游泳后,几乎整个夏天都是在九山河度过的。清晨微曦,当人们沉浸在睡梦中,王建敏已经溜到水里;烈日当空,当大伙在家避暑,王建敏还是在水里嬉戏;夕阳西下,上了岸的王建敏还舍不得离去,仍旧在岸边玩水。

“伙伴们特别喜欢比赛。”王建敏介绍了那个时候游泳比赛的规则:“趟数取胜”。据说,游得最长久的总是令人刮目相看,但凡能潜泳的,或是“花样式游泳”的,都能引来岸边围观者的欢呼声和掌声。

就这样,王建敏跟游泳结下不解之缘。

1977年,市体委举办冬泳学习班。王建敏成为第三期学员,常年坚持冬泳。1981年,温州市冬泳协会成立,王建敏加入协会,后担任主席。协会先后成立了两个分会:九山基地志愿者分会和九山救生站分会。近几年,在王建敏的带领下,协会深入开展了以游泳(冬泳)健身为主体的各种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为温州市群众性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我省“2006-2010年度全省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评选中,温州市冬泳协会是我市惟一一家上榜的温州民间体育社团。

30年来,王建敏没有离开过九山河。按他的话说,协会取得的荣誉,以及温州连续八次被评为“全国游泳之乡”,离不开九山河的培育。

谈及九山河的变化,王建敏说,30多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水质。以前的九山河水有原始生态的味道,居民的生活用水全部都在这里。而后来,河水逐渐有“人工”的痕迹。

“很心疼啊。”王建敏有些感伤,“游泳人”对水质特别敏感,一下水,就能感觉到水的好坏。

常年坚守在九山河的王建敏,如今活跃在生态保护公益活动的一线。为了保护河水,王建敏经常组织冬泳协会自愿者清理河道,打扫河面垃圾,购买水草等水生植物以保持河水的生态平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