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龙湾——浙江南拳之乡

2020年12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1-01-30 00:00:00

聚焦文化遗产

由龙湾区政协组织编撰、黄秀清主编的《龙湾武术》一书,日前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并于1月20日举行了首发式。据悉,这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区级编写的武术史书,图文并茂、史料珍贵。共分为传统武术、抗倭与武术、尚武述真、武林撷英、龙湾拳师名录、武林轶事、龙湾拳谱、龙湾武术团体、获奖情况等九大篇章,全景式地反映了龙湾武术发展情况,填补了龙湾武术文化的空白,成为研究龙湾武术、弘扬国术的可靠资料。

潘淑贞 陈佐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集多种文化思想和观念情趣于一体,博大精深。龙湾武术历史悠久,习武成风,出现永昌堡王家拳、宁城南兵拳、五虎落山拳等诸多流派和拳种,也出现南宋武科进士林缵孙、元朝武举人季完泽、明朝武状元王名世、清朝武举人王辅、民国武杰丁鹏飞、沈华森、何高焰及庄闻俊、杨乡衡等武林高手。

新中国成立后,龙湾武术随之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相继成立龙湾区武术协会、南拳分会、综合拳种分会、太极拳分会、木兰拳分会等组织,同时民间武术也蓬勃发展,孙钢军武术馆、王靖岳武术馆、金水门武术训练中心、登峰武术馆等民办武术馆次第设立。2005年龙湾被评为“浙江省南拳之乡”。去年,龙湾南拳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田氏太极拳、永昌堡王家拳、七甲龙钩蹲则被列入龙湾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

武林高手代有传人

唐天宝元年(742),朝廷在大罗山东麓设立全国十监之一——永嘉监。永嘉监因地处山隈海滨,海盗、山贼猖獗。先民在煮卤晒盐劳作间隙,开始自觉演练防御技巧,用来保护生存的家园。及至宋时,于每甲集乡勇,“编兵防守于海濡”(《五甲孙氏宗谱·乡井沿革》),各带兵器朝夕提防,寓兵于农,御贼备战。

南宋乾道水灾后,大量闽籍先民迁入永嘉场定居。闽省有南少林,自古尚武之风颇盛,由此带动龙湾民间尚武之风渐盛。据传,南宋时吴金明将军带南少林的武功秘籍来温州定居,留给后人一套“大力金刚指”。据王叔果《永嘉县志》记载,北宋时,海滨沙村郑原生(1165-?),生平好侠使气,力大无穷,在元大德年间(1297-1307)敕封忠烈将军。至南宋理宗年间,龙湾出现首位武科进士林缵孙,自少熟习兵书,官宋军州知事。元代虽限制民间习武,但永嘉场习武却未受到严格限制,在今宁村地方出现一个名载《元史》、文武兼优的人物——季完泽(1333-1366),其自幼习文试艺,中武举,授平江路管军镇抚,“勇于讨贼”,后遇害(《元史》列传第八二忠义三),为龙湾后世武人立下楷模。

明初,政府主张“武官习礼仪,文人学骑射”,促使明代龙湾武术蓬勃发展。据记载,朱元璋曾敕评龙湾武官范德名“沉毅有谋,端重有武”(《永场范氏宗谱》)。明代提倡的文武全才之风以及抗倭战争,使龙湾武术得到新发展,民间武术基础逐渐普及。宁村所城南门外至东门外为练兵场,并设有演武厅。抗倭士兵修习“南兵拳”和“洪拳”。在长期抗倭斗争中,结合本地域原有拳术和实战技击,经过几代人的创新发展,形成了永昌堡王家拳,其代表人物即英桥王氏武状元王名世。

满清“以弧矢定天下”,重视武科选才。良好的社会环境,使龙湾武术在明代兴旺的基础上,继续传承发展,出现了如顺治时武举人潘志春(号三台)、乾隆时武举人王辅(1740-1806)、光绪间武举人王兆龙等。清代是龙湾武术的转折发展期。从明代把武术作为保家护族的实用本领,逐渐转变为自身的修为、交往手段,有部分人已把武术作为自己生存的技能。这时期的龙湾武人,纷纷从有限的家园中走向全国各地,或学艺、或设坛、或课徒,一定程度上促使龙湾武术逐渐趋向成熟。

民国期间,龙湾武术人走出温州,积极学拳、授拳。海城街道的庄闻俊(1894-1980)在1924年入中央精武会上海国术师资班深造,精学武术,师从蒋幼山,武功精湛。后又赴新加坡任中央精武体育总会新加坡分会国术科科长,传授各类拳术。另有丁积升(1891-1960)(字鹏飞)苦练丁氏五祖拳,民国初期任福建泉州军中武术教头、南京国术馆武术教练,后返乡在温州各地设坛,影响深远。民国时期龙湾武术更注重与外界切磋交流,或请名师授艺,或周游大江南北,或设坛教徒,或入军旅授艺,或寻师访友学技,或参加擂台比武。如1929年海城何高焰应邀参加杭州国术游艺大会;沈华森参加瓯郡大比武获第一名;八甲杨乡衡毕业于河北教武堂,后传武艺于军中;丁积升参加南京全国国术擂台赛并获得第一名。

南拳

形成武术村落

龙湾武术经过盛世的发展,至今演绎出10多个拳派,主要分刚柔虎形拳、梅花拳、连步拳、岳家四把、八卦掌、少林十八打、五行八阵图长拳、擒敌拳等,还有老虎回头棒、威风丈二棒、新三路柴、八卦棒、达摩杖、鸳鸯钺、双锏、永昌堡朴刀、太极剑等器械。主要流行流派有丁氏五祖拳派、三甲刚柔虎安拳派、海城功柔拳派、无极门、金水门、少林罗汉灵令门等,拳种有南拳、长拳、太极拳、木兰拳等。其中南拳是龙湾代表拳种。

龙湾南拳在明、清、民国时期为武人普遍修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寺前街、八甲、七甲、四甲和三甲等20多个自然村,均设南拳拳坛。因拳派差异,呈现村庄相连、拳派各异之局面,也形成了以三甲、永阜、五溪、东林为主的武术村落。如三甲南拳门派于清末民初逐渐形成;永阜村是由十几个小姓氏组成的村落,自古以来,与周边村落发生山林地界纠纷,村里贤能者主张敦请苍南名师李元本教授中栏丈二棒,现已传承一百多年;五溪村迁自平阳,为了保护家园财产,家家习武;东林村自清末邀请武师教授全村男女老少练习南拳,故全村“男壮皆练武,户户有拳坛”,民间拳谚“东林雄鸡也会三路拳”。

龙湾南拳协会成立于2003年,同时设立南拳培训基地,全区各镇、街道都成立南拳协会分会。每年组织大型表演,参与者上千人。在国内外各级传统武术比赛中,龙湾南拳协会成绩不凡,仅2003至2007年,龙湾南拳参加各级传统武术比赛共获金牌300多枚。2005年龙湾因此荣获”浙江南拳之乡“称号。2006年7月,中国武协副主席蔡龙云先生视察龙湾区南拳培训基地并题词:“温州南拳气力粗。”2007年,龙湾南拳获省体育局、省对外友好协会的“运动贡献奖”。2010年1月,龙湾南拳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15日,龙湾南拳拳师代表温州市武术队参加浙江首届体育大会进行集体棒表演。这些成就的获得与知名拳师王靖岳、胡松青、王炳云、王成杰、王炳训、刘家进、孙孟等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习武

男女老少齐上阵

龙湾武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各个练武场所,活跃着许多耄耋武人身影。如89岁的张岩桂拳师获2004年“浙江省第六届健康老人”称号;90岁的南拳师王学进荣获2004年“全国第六届健康老人”的称号,是温州市的唯一殊荣;95岁的张芝娒成为最大年龄的龙湾区武协会员,曾夺取老年组2枚金牌;100岁的东林村林永友老拳师,仍在公园练南拳。77岁的胡富贵人称“太极老人”,热心学拳、教拳,获第三、四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1金2银1铜。

习武行列中,巾帼不输须眉。灵昆陈玉蓉,20世纪70年代随夫练拳棒,获奖无数,至今 仍常年教练拳术。近50岁的沈秀华,2007年获第五届国际传统武术比赛女子组5枚金牌,被人誉为“女拳王”。2009年,青年拳师潘田萍荣获温州市第14届运动会南拳、南棍比赛两枚金牌。天河镇三甲南拳会所组织女子南拳表演队。王小燕、邵露露多次获全国太极拳比赛金奖。

近年来,龙湾武术进入校园,被列入校本课程中,已有数千学生接受过培训。2009年,胡松青自编南拳教材,在天河中学、温州第二十中学教授南拳;2010年,王炳云在龙湾区新公民学校传授南拳;2010年11月,王靖岳在永昌中学校园传授永昌堡王家拳。龙湾武术集体表演队伍也多次在省、市、区运动会上表演,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著述

集编写者与众武家之力

龙湾武术是龙湾历史文献体系中的一个特殊领域,是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民族文化遗产。历代武人在不断探索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成果。龙湾武人穷毕生之习而形之于理论,探究武学堂奥,从而留下众多著述,成为龙湾武术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如庄闻俊著有《鹰爪十路行拳》、《密宗拳》、《春秋大刀》、《八卦掌》,王靖岳著有《无极八卦掌》,章方松著有《中国上古文化与气功起源》,王炳云编著《五虎落山》。

当我们今天要站在历史学的角度来审视龙湾武术的文化层面时,无疑,史料建设是进行龙湾武术研究的基础。但是,许多龙湾武术史料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少有人问津。

龙湾区政协文史委去年初组建编纂委员会,成立编辑室,决定编纂《龙湾武术》,希冀能较全面地显映出龙湾武术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屐痕。在征编过程中,编写组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方法,包括采访老拳师和已故拳师的家属及学生、搜集散佚资料、调查甄别核证材料、校对初稿、修改订正定稿,力求史料线索的真实可靠。有的作者不顾年老体弱,不辞劳苦,采访撰稿;不少拳师也摈弃门派之见,演示套路,展示自己收藏的拳谱、笔记、历史文献。众多编写者与各派武师为本书的完成倾注了大量心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