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它们,与山水和谐融合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2-01-15 00:00:00

黄培量  文

去年年底,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公示结束,我市文成县“南田民居营造技艺”入围“传统技艺”项目,成为我市首项入选省级非遗的民居营造技艺。

主要流传文成境内

文成县南田镇片区,包括南田镇、西坑镇、百丈漈镇,泰顺县和文成县交壤东北部的黄桥乡等地,是南田民居营造技艺主要流传地,但影响范围,则几乎囊括了文成县境内除玉壶、珊溪外的所有地域。

南田一带属南田山脉,为洞宫山脉分支,虽地处海拔650米高山,却有“大旱不绝收,大水不漂流”之说,素有文成“粮仓”之美称,是文成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域,聚集的市镇人口也为民居的发展提供了需求和工匠来源。

这一地区地处浙南洞宫山区,飞云江中上游,境内山峦起伏,连绵不绝,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木结构为主的传统民居营造提供充足的材料来源。古时大量的木材也顺飞云江而下供应了下游的瑞安、温州等地。

这一文化圈内的民居风格相近,其代表性的建筑集中反映南田民居的建筑精华,体现了民居营造技艺的主要艺术成就。

南田民居建筑传统非常古老,同深厚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诗经·豳风·七月》有“塞向墐户”、“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意思是冬天到来,封堵北向的窗户,用泥涂门,以御寒气。白天割茅草、晚上搓绳子,急忙用茅草覆盖屋面修房子。旧时南田一带还保留版筑夯土墙、收割茅草为屋顶而建造房屋的古老工艺。

保持唐宋传统风格

唐宋时南田有中原士族迁入,带来先进的文化。现在南田一带的寺院还遗留有大量的唐宋石构件,受外来文化影响很大。大批中原士族以及福建移民来到南田古村落后,成为现存多数古村落望族的始祖,进一步推动当地的经济走向繁荣,也提高了当地的建筑技术水平,古老的民居营造技艺通过不断壮大的宗族人口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来。直到明代,南田等地仍沿用着琴面月梁,使用竹编泥墙、侧脚等宋代营造旧法。

明洪武二十六年会典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栱,及绘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南田作为明开国功臣刘基的故里,在民居上因此深受明代礼制的影响。明清时期,南田因僻处一隅,相对封闭落后的环境,也使得乡土建筑基本保持唐宋固有传统风格而少有大的变化。南田现存明代和清乾隆以前的古民居,基本上沿袭朴素大方的传统风格,至清晚期,建筑雕刻增多而刀法简练。

南田民居以木结构为主,与周围的山水和谐融合,有很强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体现了建筑工匠深湛的技术造诣和务真求实的精神,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古代民居建造的辉煌成就,其中一些民居留存至今,已成为著名的文物保护建筑和景观建筑,如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谢林大宅院。

谢林大宅院位于文成县西坑镇双田村,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6),  地处深山,为防范山匪、佣兵的袭击,四周筑两米高的块石围墙。沿中轴线依次为晒谷场、门坊、前楼、正楼、后院,在前院南北分布绣楼,中院南北为厢楼,后院北侧为后厢楼。正立面的绣楼置拼花美人靠,山面做有悬柱,柱间有镂空的挂落和雀替,雕刻蝙蝠和卷草。绣楼为悬山顶,山面带披檐,用叠瓦脊。整体造型舒展美观,雕刻精致,与门坊共同构成典型的山地民居画图。

谢林大宅院平面布置保持了传统的特色,多开间,天井空旷,人处院中没有神秘幽深感和压抑感,却有很好的亲和感。前楼和正楼间还布置水院,是整个合院的中心,引山泉水入内,中央设一条石甬路,人员可由前楼直达正楼,也可通过四周的外廊往来,更体现了生活的乐趣。谢林大宅院建筑繁中带简,既有很多装饰华丽的雕刻,更多的是大量朴素的风格,体现了南田民居建筑的低调平和。

以大木工为主干

在文成县南田、西坑等地,匠师以师带徒、代代相传。西坑镇敖里村现年67岁的周光正,是南田民居营造技艺传承人之一,19岁开始师从师傅吴驹件从事木工,如今其子周金波也子承父业。文成西坑梧溪村有赵超构出生地故居,始建清中期,2010年大修,就是由周光正着手。此外,青田石门的叶氏宗祠、西坑上村的叶氏宗祠也均出自其手。

周光正介绍,建筑师傅的工种通常分为大木工、雕刻工、石工、泥水工、篾工(主要从事木梁柱的箍件、竹编泥墙的竹骨架)、夯土墙工等。大木工是建造传统建筑的主要骨干,工具也是最为多样的,有丈杆、锯、凿、尺、锉刀、锤、斧头、钻、刨(分为长刨、短刨、圆刨等)。

大木匠造屋程序大致分为五步:一为选料,即由木工依据业主对屋架质量的要求采购木料或直接到山上采伐砍树。当地用木材多取杉木、柳杉,以前还有用松木。二是动土驾马,即择吉日开工,先做三脚木马,将大梁(正梁)放置在木马上并制作。在取梁、上梁、做神龛、中堂照正壁(木屏壁)、起灶的时候需择时,业主还要给老师们红包。另外在丈杆、做楼梯、造仓时也需给师傅们红包。三是画墨接榫,为达到安装屋架时有条不紊,必须先将各构件画墨线、号字,并做好接榫方式及各部尺寸。四是排架,即在纵深同一轴线的构架制作完毕后,按各列进行试装排架。五是竖架上梁,选择吉日,木、砖、石、普工配合进行竖屋架。上梁时,老师们会唱上梁歌,桁条的朝向规则是明间大头放左手(东为左),边间都是大头朝中间。

南田民间匠师技艺以口传身授,虽无文本,但师徒相授会留下一些匠师匠事口诀。如定屋面的坡度,是从檐口向上算,檐口四分是固定的,以半分为准向上增加,顶架分水六分也是固定的。再如三架椽,屋面分水由下而上就依次为四分、四分半、六分。

作为一门古老技艺,南田民居营造对于研究浙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的营造手法、美学特征、生活习俗等方面有着较高的价值。但如今,随着现代化居住楼房的新建,传统民居的居住功能逐渐弱化和丧失,木构建筑市场急剧萎缩,这门传统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投入,一批纳入政府保护的民居像西坑谢林大宅院等有了维修的机遇,但文物保护工程要求严格,已经推行的资质“门槛”限制了老工匠发挥自身优势的机会,后继乏人的问题未得到完全解决。从古建筑修缮与遗产保护的角度,是离不开传统营造技术的,因此南田民居营造技艺不但有持续性和传承性,同时也有独特的地域性与实用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