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精美龙档“游”进市博

2020年12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1-06-11 00:00:00

作为我市首届文化遗产节的一项重大内容,今天上午10点40分至11点,温州博物馆三楼序厅将举行陈程鹏先生龙档捐献仪式。由我市著名工艺美术家陈志云与其子陈程鹏、陈程翔制作,一条保存了25年、工艺精湛、造型独特的精美龙档带着满身雕刻着的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将惊艳亮相在观众面前。

据传始于明代乐清

入选国家级非遗

龙档是我市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据传始于明代,起源于乐清,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龙档这一民间灯彩游艺活动,除了当地老百姓用来娱乐消遣外,还蕴涵着他们的美好祝愿。我市龙档不仅体现了当地百姓的风俗习惯和思想理念,也是古代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可以反映出浙南沿海和瓯江流域的民间民俗历史。

乐清地处浙江南部沿海,紧靠瓯江口岸,由于古代堤渠连年失修,风灾、洪灾频繁,民不聊生,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纯朴的百姓用樟木等制作龙档,希望以龙档来为地方消灾、避邪、保平安。据地方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乐清舞龙档的活动越来越频繁;清朝同治年间,乐清县西一带的乡村舞龙档活动最为盛行,每年元宵节前后,各村都拉出自己的龙档进行游行活动,并聚集在一起相互媲美。正是因为这种相互媲美,使得乐清龙档的制作技艺不断推进。

民国初年,乐清磐石新城的葛雨亭、翁垟的叶阜如、黄杨木雕名家王凤祚以及柳市沙岙桥头的黄尚枢等都是龙档雕刻中的高手。经历代艺人不断创新、发展,他们把传统工艺和现代美术理念巧妙结合,龙档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极大的进步,从原来简单的单人立体圆雕发展成一块木头雕"双人"和"三人"的戏剧镶档人物,已经达到了四人、五人以及多人的群雕手法。

如今,龙档雕刻的技艺越来越精湛,既精致古朴、玲珑剔透,又气势雄伟、美轮美奂。龙档这一具有丰富民俗内涵的民间瑰宝,在新的时代越发绚丽多姿,光彩夺目。

我市的龙档集多种雕刻技法和多种艺术品种于一体,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知识、精致的工艺技巧,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以立体圆雕艺术为主,结合浮雕、镂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并借鉴了建筑艺术、油漆彩绘艺术和刺绣工艺、竹丝编织工艺,集各种技艺于一体。其立体圆雕作品主题突出、内容丰富、造型生动、雕刻精致、层次分明,并且有舞台戏装的造型,在所有的木雕艺术中,颇有独到之处。同时,要雕好龙档的镶档人物还要掌握古典戏剧等方面的知识。

2006年,乐清龙档被认定为温州市首批传统工艺美术重点保护品种和技艺,并参加了在北京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2006年3月,由乐清市柳市镇黄德清和黄北父子制作的龙档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永久收藏;2007年5月,乐清龙档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乐清龙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40多个人物造型

父子联手完成

此次博物馆收藏的龙档是陈志云与陈程鹏、陈程翔父子两代耗费两年时间,于1987年完成的得意之作。

陈志云(1914-1998),祖籍乐清翁垟,是温州市黄杨木雕小组创始人之一,浙江省名艺人,1960年被温州市政府授予“黄杨木雕专家”和“革新能手”称号。陈志云师从木雕大师王凤祚,学习龙档及黄杨木雕的雕刻技艺,一生刻苦钻研,并在学成之后传授技艺,他的艺术业绩入选《当代中国工艺美术》。

陈程鹏、陈程翔少年随父学艺,半个多世纪以来,两兄弟创作了无数个各种题材的黄杨木雕作品,不少还被收藏和发表。1985年由弟弟陈程翔提议,父子三人共同创作一条别具特色的龙档,经过两年的精心创作,这条龙档就这样诞生了。

25年来,这条龙档一直珍藏在陈程鹏家中,曾经有杭州等地博物馆都争相要收藏该龙档并开出高价,陈程鹏父子一直舍不得。陈程鹏说,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远嫁了有些舍不得,这次温州市博物馆刚好有意向收藏,就决定落户在温州,既能方便更多的市民观赏,自己也可以经常过来看看。

该龙档全长20多米,包括140多个不同的传说故事人物与戏曲故事人物,13种动物以及亭台楼阁。龙档有12档43宕(一组人物雕像称为“宕”),其中坐骑人物13宕,包括牧童放牛、济公伏虎、哪吒闹海、麒麟送子、昭君出塞、文殊坐象、普贤坐狮、花木兰、寿星鹿、陈奇吐水、郑伦吐火、弄玉引凤、阿弥陀佛;小背人物(宕比较短、宕上只有人物或动物的,称为“小背”)5宕,包括小放牛、盗仙草、双仙和合、火焰山、梁祝化蝶;大背人物(宕较长、宕上有亭子、人物较多的,称为“大背”)25宕,包括铡美案、杜十娘、野猪林、断桥相会、贵妃醉酒、董永遇仙、桃园结义、李白醉酒、大战朱仙镇等。

整条龙档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人物雕刻细腻,对人物的表情、衣着、纹理等雕刻都采用黄杨木雕的雕刻技法,凝聚着三位木雕大师两年的心血,汇聚了他们几十年来积累的创作理念,娴熟的创作技巧和深厚的创作功底,都在这条龙档中得到了展现。据专家说,这条龙档是我市迄今为止最好的龙档之一。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黄杨木雕研究所所长陈成斗是陈氏龙档入藏博物馆的介绍人之一。他认为陈氏龙档有三大特色,一是制作继承了传统的精华、结合了现代的创作元素,填补了传统龙档过于简单,又避免当代有的龙档过于繁杂,龙头龙尾可以自由舞动;二是工艺精湛,造型别致,遵循写实的创作风格,人物、动物表面的修光都采用青刀修光,而不是通常所用的磨砂修光;三是龙档选取的是上等香樟木和杉木,人物、动物表面采用炳烯上光,强度好、不易变色、不易龟裂,且色调温和、稳重。尤其可贵的是制作者都是一脉相承的行家制作,整条龙档施艺均匀,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陈氏龙档曾于2007年在市博物馆展出过,引起较大反响。近年来博物馆一直在物色具有代表性的龙档,但没能如愿以偿,日前,陈氏龙档经我市几位工艺美术专家推荐,被博物馆一眼看中。温州博物馆馆长金柏东说,博物馆将永久收藏该龙档,更好保存和传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会使其得到更好展示,我市广大市民随时都可以前来观看。如果我们不抓紧收藏它,那么它迟早会被别的博物馆收入囊中。

诚如所言,博物馆免费开放后,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应该让更多的人走进来,尤其应该拓宽视野,全面收集如龙档这些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

龙档制作人之一陈程鹏

组装完毕的龙档全貌

龙档局部——桃园三结义(左)哪吒闹海(右)

龙档局部——昭君出塞

龙档局部——梁红玉击鼓抗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