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第,怎一个“热闹”了得!
——温州民间会市扫描
潘一钢
温州各地乡间多会市,诸如上塘会市、白石会市、虹桥会市、瞿溪会市、蒲岐会市、大荆会市、金乡会市等。这些会市,其实是过去庙会活动的一种残存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为破除迷信,拆除了一些庙宇,还有一些庙宇则被改作他用,但庙会的贸易形式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仍长期存在着,所以人们改口称这种活动叫“会市”。
名为娱神实为娱人
会市的盛况古已有之
旧时为农耕社会,这些传统会市活动一般都在农事或渔事前后举行。小的会市早聚晚散,通常为一天;大的会市参加人数日均数万,时间连续好几日。会市活动的实质则是民间信仰,除祭祀所信仰的神灵、净化自己的心灵外,组织者又借助各种民间文艺的演出来娱乐神灵,借此祈求其庇佑。这些活动从表面上看是在娱神,而实质上是在娱人。各种戏曲、龙舞等民间艺术展演,使民众从中得到了愉悦,除去了郁积在心里的烦恼与痛苦,成为庙会活动的兴奋点,增添了热闹气氛。
庙会活动的热闹,吸引了方圆邻近的民众,因而也成为商贾的青睐处。庙会期间,商人们利用这一难得时机,展开了各种经贸活动,随着商品流通在庙会上越来越兴盛,各种农具、铁木制品、藤竹编织品等充斥了整个市场,商品琳琅满目,交易额很大。清人郑良治在其《百甓斋日记》中曾记载乐清白石会市的盛况:“届期多搬农具而至,而买者渐伙,至今台、处两州皆知有此市,先数日贾贩累累而至。吾乡是日田农几欲无人不去者,闻肩摩毂击,人往来塞途路不可行云。”
苍南一地
就有传统会市38个
温州是个多移民的地方,其文化存在着多元性,民间信仰也因此丰富多彩,这自然带来众多的庙会与市日。如苍南一地的传统会市就有38个,这些会市都以庙宇为中心,每逢会市,百戏杂陈,商贾云集,使之成为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的盛会。
如苍南十月廿五的灵溪会市(现改名为浙闽边经贸文化节),歌舞喧天,热闹异常,日人均多达10万余人。龙港的市日也有同样的规模。苍南南宋七月七会市,是以马仙信仰为背景的一个传统节日,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每年七月七前后要演戏三天以上。七月七这天迎神队伍出发时,戏班也参与化妆游行,场面多姿多彩,独具一格。经贸活动是其中的重头戏,会市期间有专门的市场形成。如木器市场,专卖嫁妆用品和家具,由于货源充足,价格比外面市场低许多,因此许多人特意过来选购;竹器市场摆满了竹椅、席子、箩、筐、笊篱等,可谓应有尽有。
在苍南矾山,还有一个新兴的会市——“明矾节”。它以农历九月初六“窑主爷”秦福的生日作为明矾节活动的开始。秦福是炼矾始祖,600多年来一直为当地百姓所敬仰。活动时除开展商业经贸外,还举办体育比赛、书画摄影展览等新颖的文化内容。1991年举办首届活动时,人数就达到了5万余人。
带动平阳旅游业
也使怀溪番鸭闻名于世
与苍南相邻的平阳县也有众多的会市,如正月廿二的万全郑楼会市、正月廿八榆垟会市、二月廿一的山门会市、三月三的麻步会市、八月初九的腾蛟会市、十一月初六的水头会市等,都颇具规模,商贩辐辏,热闹非常。
清明时节的钱仓会市,更是繁荣,钱仓水陆交通方便,又处在平阳交接点上,清明会市来临之际,四山八乡的人早几天前已入驻钱仓街巷,在居民房前屋后画地结绳为记,可以说钱仓会市空无隙地。
二月初四的鹤溪会市与其他会市一样,为农副产品销售提供了良好平台,而鹤溪的缸窑陶器特别走俏,其制作始于明历年间,以天然美感而著称。
怀溪五显爷庙会,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尤以“花树”最为壮观。所谓“花树”是取最长最粗的毛竹并扎以烟花爆竹而成,这些烟花爆竹均为特制,燃放时五彩缤纷,格外神奇美丽,每次庙会共制作百余株“花树”。庙会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也使“怀溪番鸭”闻名于世。
永嘉茗岙牛市
最大交易达千余头耕牛
永嘉大部分处于山区或半山区地段,过去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但民间会市活动依然频繁。茗岙是永嘉西部山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但茗岙的牛市却异常热闹,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是胡公大帝生日,乡民有迎神仪式,期间形成了一年一度的牛市。不仅仅是本地人前来,还吸引了台州丽水两地的人赶来交易,清末时,最多一次耕牛交易达到了千余头。
上塘会市是永嘉最大的会市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十四,为卢氏娘娘生日,这天除上塘孝佑宫举行隆重的祭祀外,附近一带物资经贸活动也是一大亮点。会市时间一般为三到五天,活动时,四邻县市的乡民都赶来参加,期间摊贩云集,热闹非常,这几年经贸活动规模不断扩大,人均达几十万人次,商品种类达3000余种,成交额均在2亿元左右。每每活动时,都是一摊难求,甚至连高价都买不到。
比之各县
乐清会市多规模也大
比之各县,乐清会市多,规模也大,而其中尤以西乡白石的会市最为著名。如上述一样,清时已很具影响,清道光《乐清县志》亦有记:“白石市,在九都,三月初十市”。有人推猜宋元时已有端倪。相传宋时有陈姓人娶白石钱姓之女为妻,夫妇亡故后葬于白石,元时黄华人南遇福亦在此立墓,陈、黄两族之后皆从事渔猎,丁财两旺,每年清明过来祭祖时,常带些海鲜来此交换山货,一代代一年年下来,于是就有了一个互利互惠的小市场,最终形成了一个大会市。最初的白石会市仅以本埠的土特产为主,清乾隆后期,有外埠商品陆续进入。如上海、福州、宁波等地商贾也闻讯携货而来。上世纪80年代大量的日用工业品涌入,改变了其传统的商品结构,焕发出新姿。加上附近有国家级风景区中雁荡山,不少游客将参加会市与旅游结合起来,因而使得会市人声鼎沸,人流如潮。
每年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五的蒲岐会市,历史也很悠久,明成化十二年(1476)就已设市。蒲岐会市以商品多、客商多、游客多而著称,会市期间还有许多民间游艺活动,如秋千、抬阁、高跷、焰火、戏曲等,让人们享受了无尽的热闹和快乐。
农历五月十三相传是关云长的寿诞,大荆有关帝庙,自建庙以来,每年这天都要举办庙会,相沿至今。无论外地客商还是本地商人,为招徕顾客,皆将店面或摊位装饰得花团锦簇,引人注目。
瑶岙二月二庙会起源于明嘉靖间,举行活动时场面盛大,板凳龙竞相飞舞,更有谷龙以特有的民间绝技让人惊叹不已。小贩小摊满街皆是,叫卖声此起彼伏,仿佛再现了清明上河图的情景。
经贸文娱挑大梁
传统会市保持活力和特色
除此外,瑞安、文成、泰顺等也有不少有特色的会市。如正月十五是瑞安曹村闹花灯的日子,成千上万人涌到这里来。曹村人为抓住这一机遇,举行物资交流,白天逛集市,晚上赏花灯成了这里的新民俗。这些年来,民间会市中商业经贸活动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突出。如温州城区旧时的 “拦街福”民俗活动,就是典型的城区庙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战乱,民不聊生,这一活动一度停办,2002年恢复举办后,除旧有祭祀内容被省略,其他的内容仍得以继承,组织者利用“拦街福”活动持续时间长,人员流动大,做足了商贸文章,大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流通。又如瓯海瞿溪农历二月初一会市,这些年来,经贸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时间也从过去的一日,延长到五天,还划分出商贸区、农耕区、花木区和美食区。
民间会市活动还常常以文艺娱乐活动作为主要的载体,以此来扩大影响。正因为有了这些文娱活动的举行,大大增加了民众参与活动的兴趣,鼓词、乱弹、道情、花鼓、木偶戏、龙船儿等曲艺以及板凳龙、马灯、踩高跷等舞蹈游艺项目参与会市,让民众享受到了精神大餐,博得了观众的喝彩,民间会市有了更加热闹、快乐的气氛,也保持了活力和特色。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