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荷锄成群 结厂栖身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1-08-14 00:00:00

方浦仁  文

起因战乱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连续大规模入浙,浙江成为太平军与清军交战的主要战场。战火所及,成千上万人被迫背井离乡,大量的人口直接或间接死于战火。加之灾荒和饥馑以及同治元年由安徽传播过来的瘟疫,使得浙西人口损失惨重。由于战争和瘟疫,1860年后一段时间里浙江人口锐减,特别是杭嘉湖地区。战后,战区的大片土地荒芜,无人耕种。

当时,浙江地方政府为了尽快恢复地方经济,1864年7月,经浙江省巡抚左宗棠奏准,浙江当局开始推行招徕垦荒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一些县还相应成立了“招农局”、“劝农局”、“招耕局”等机构,出示招垦并制定了优惠章程。如湖州府所定章程规定,凡来湖州垦荒的垦户在纳官租三年后,所垦之田十分之八作垦户自产,十分之二作为官户。

当时温州府各县在这次战争中人口基本没有损耗,战前还存在人口增加与耕地不足的矛盾,有生齿日繁,人浮于地,田不敷耕的现象。另外杭嘉湖地区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很好,对其他府县的农民有很大的吸引力。于是,来自本省的温、处、台三府和浙江相邻或相近的外省客民纷纷流向原战区,特别是在杭嘉湖垦荒。这些人在原战区垦荒种粮,结棚而居,故称之为棚民,又因相对当地原住民,称之为客民。

开荒垦田

在杭州府,各县县志都有客民迁入垦荒种地记载。在余杭县,本省客民最多的算是温州府籍,有841户2983人。在湖州府,据同治《湖州府志》记载,“忽有民自他方来,云愿垦赁种,询所自,皆曰温州”,“山地价值不多,棚民多温处流入”,“其人剽悍多力,荷锄成群随垦,结厂栖身。”光绪《长兴县志拾遗》有“自粤匪乱后,客民垦荒,豫、楚最多,温台处次之,农忙作散工者,夏来冬去,又数千人”。民国《南浔志》记载太平天国战争后,“郡西田荒旷尤多,温台人及湖北人咸来占垦”。习陈焕《德清县之物产及农村状况》记载德清县“土著稀少、客民颇多,大都由安徽、河南、温州、绍兴而来”。

在嘉兴府,金蓉镜《均赋馀议》中说“自光绪间垦荒令下,客民丛集,有温台帮、宁绍帮,有河南帮、江北帮。”刘绍宽《厚庄日记》民国23年记载:“在嘉善留一日,游东园各地。瓯民在嘉善种作者约三百余家,皆结茅而居。其田稍多者,皆雇工佣作,而己游息闾井,等于闲民,时或赌博,以丧其资,无识甚矣!”清末革命党人陶成章的《浙案记略》中即有同治间温台处三府的“瘠土之民”视嘉兴各县为“乐土”,“迁入者接踵”的记载。这些迁往杭嘉湖地区的温州籍垦荒者的后代留居下来,以同乡同族相对集中居住,形成至今仍保持温州风俗、讲温州话的一些温州村落。

近年,平阳县和苍南县编写姓氏志时到杭嘉湖一带调查。如平阳县山门西山林姓一支,据统计,现在还有生活在余杭等地的林氏后裔有七八千之多。上世纪50年后期,山门有民间布袋戏剧团到嘉兴嘉善一带,在温州人后裔聚居的村落巡回连演三个月之久,并受到“同乡”人的热情接待。我所知道与我同村的就有二户在嘉善垦荒。一户是刘吉卯。刘吉卯的儿子刘观万老人告诉我说,他的父亲是清末去嘉善垦荒,抗日战争爆发后才回到老家。另一户陈少东,他是刘吉卯的姐夫,二人同时率眷到嘉善。后来陈少东及他的儿子陈阿楠、媳妇先后死于疾病,他年迈的妻子不得不带着年幼的孙子回到老家。像他们一样在杭嘉湖垦荒者不乏其人,温属各县基本相似。

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杭嘉湖地区呈现一片残破凋零的景象,土地成片荒芜,手工业、商业奄奄一息,劳动力严重缺乏。正是由于数以万千的客民涌入这些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填补劳动力不足,在当地成为种植的主要力量,使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

参加革命

由于杭嘉湖地区的温台处籍客户众多,革命党人敖嘉熊看中了这个特点,企图在嘉兴建立“温台处会馆”。敖嘉熊,嘉兴人,参加光复会后,回嘉兴与魏兰等组织温台处会馆,以此为掩护,秘密从事革命活动。据《满清稗史·当代名人事略》卷下《陶成章传》记载:“时敖嘉熊联合温台处客民团体,建有会馆欲起义嘉兴。公驰往,为之筹划,事为清吏所侦,又以经费不继,分头解散。”

敖嘉熊组织温台处会馆的具体经过,《厚庄日记》也有详细的记述如下:“敖,嘉兴人,与乐清陈乃新善,意在运动杭嘉湖棚民入革命党。来温,与乐人言:温处棚民住杭嘉湖者极吃亏。凡有劫案,皆诿罪棚民,冤死不少,应于三府内设一温处同乡会馆以联络之,整顿管束。善者扶之,不使被欺;不善者劝之,勿使为非;如果梗顽不化者,则听之。欲为此事,非得孙仲容先生总其事不可。乐人吴郁周、陈春波、石聘南、冯地造为言之仲师,仲师谓商之童镜芙观察,观察亦以善。乃具禀,由道办文与杭嘉湖道,准予出示。敖遂因此置屋于嘉兴城外,向三府棚民劝捐,乃新亦为之奔走。将近一年,敖、陈渐渐露其运动之本意,为嘉兴令何士循所知,遣吏捕拿。敖、陈皆逃……而杭嘉湖同乡会馆事遂中止矣。”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员平阳龙尾乡吴可偏,于1938年受刘英同志重托,前往余杭等地从事革命活动。他就是在温州籍客民后裔中,以同乡关系联络感情,秘密发展党员6名,建立了党支部,还组织一支50多人的抗日自卫队,开展抗日救国活动的。

近150年来,迁往杭嘉湖地区的温籍垦荒者,以及他们留居下来的后裔,为杭嘉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主革命、抗日战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温州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