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培伦
我国著名漫画家、美术活动家华君武先生,因病于2010年6月13日上午9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他的离开,令深爱着他的亲友和读者无限感伤,温籍著名画家、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徐启雄不由地回忆起与华君武先生长达半世纪的交往。
“知遇之恩,永世难报”
华君武病逝次日,古稀之年的徐启雄打电话告诉笔者:“华君武先生已于昨天上午9时仙逝,这是我所最不愿听到的消息,他是我国画坛上的伯乐,扶助了不少青年人。上世纪50年代末,如果我没有遇上他,没有他的扶持和帮助,就没有我的后来。知遇之恩,永世难报。”
徐启雄和华君武相识于1957年。
那时,在中央美术学院求学的徐启雄是美院“双刀漫画组”组长,为了提高漫画组业务水平,他曾写信邀请当时的全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华君武来校作漫画讲座,因而他们有了最初相识相交的机会。1959年毕业前夕,徐启雄在画室里进行毕业创作《下战表》时,华君武先生曾来教室里转了一下,面对着《下战表》这幅大型工笔人物画仔细看了好一阵,没说一句话,只是含笑向徐启雄点点头就走了。
1960年夏,毕业分配前夕,国画系的秘书通知徐启雄说:“《人民日报》的华君武指名要你去《人民日报》工作,你看怎么样?”
徐启雄当时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去《人民日报》工作,但又担心,自己在校时是出名走“白专道路”的学生,且又不是共产党员,怎么有资格到党中央的机关报去工作呢?
秘书告诉他:“既然要你,就说明你行。至于不是共产党员,你还年轻,再争取嘛。”
就这样,1960年秋天,徐启雄一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就因着时任《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华君武的指名调令,带着在校5个年头所学到的绘画技巧,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兴冲冲跨进了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
新画作发在《人民日报》
在《人民日报》社,华君武先生待徐启雄坐下后,开门见山地说:
“我看过你的毕业创作画,调你到《人民日报》是我的主意。本来,到《人民日报》工作的人主要是搞编辑工作。但是我调你来,不想让你专做编辑工作,如果那样,把你在美院学的专业特长丢掉太可惜了。你可以利用《人民日报》的条件,到全国名地多跑跑、多看看。你可以多结识全国美术界各种各样的画家,这对你的绘画创作有好处。当然,最主要的你是美院国画系第一届毕业的青年,国家培养一个美院国画系学生也不容易,画得好的更不容易。所以我想你还要多画画,除了报社的插图以外,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构思,画你喜欢画的画,我建议美术组的同志对你的创作要给予支持。”
这番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表示了一位前辈画家对一位晚辈画家的厚望与关怀。
华君武先生说到做到。在工作安排上,不要求徐启雄每日8小时上班,而是给他更多空余时间进行绘画创作。徐启雄一旦有了新作品,华先生总是先安排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在华先生的关照、影响下,文艺部的同事及领导都大力支持徐启雄的绘画创作。
从此以后,《人民日报》成了徐启雄频频发表作品的平台,一幅幅新作引来读者一片叫好声。
当徐启雄在绘画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之后,华君武于1963年主动提出愿做徐启雄的介绍人,同漫画家方成一起推荐他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使徐启雄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全国美协会员。
相隔千里互相牵挂
正当徐启雄满怀信心驰骋画坛并准备作新的冲刺时,1964年,一场文艺整风运动首先在《人民日报》展开。徐启雄因为冲破禁区、创作了把劳动妇女画得很美的“美人画”,而罹“宣扬资产阶级情调”、“毒害革命群众”之罪名,被作为“修正主义苗子”批判。不久,徐启雄被逐出北京,调回故乡温州。
“十年浩劫”期间,华君武与徐启雄相隔千里,均遭受劫难。他们虽然断绝了通信来往,而两颗心却互相牵挂着。
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喜讯传来,徐启雄立即写信同华君武先生联系。华先生在回信中谆谆嘱咐徐启雄要扎根生活,埋头作画。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继续走自己的路。
1979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四次文代会期间,徐启雄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华君武先生。两人欢聚一起,促膝长谈。华君武以长者的感悟结合自己多年来在领导岗位上的体会,谆谆告诫徐启雄:今后不要当官,安心画画。
徐启雄自北京开完文代会回到温州之后,默默耕耘,辛勤创作。当他有了新的突破与超越时,又是华君武先生首先给予肯定与支持。1986年初春,因人民美术出版社决定给徐启雄出版一本《徐启雄工笔画选集》。徐启雄便带着十多幅画去拜访华君武先生。一方面请他提修改意见,一方请他为画集作序。
华先生仔细地审视了每一张画,然后对徐启雄说:
“我近来怕写文章,更不愿为画家写序言。我觉得写文章比我画漫画要难得多。我如果都答应人家,对我来讲是太忙了,我没有那么多时间。但对你是个例外,我答应给你写。因为我自认为对你的情况比较了解,我想由我来写这篇序言还是比较合适的。”
公开为“美人画”正名
华先生答应为徐启雄写序言之后,根据自己与徐启雄的多年交往,以及对徐启雄的工笔人物画的特点,写了一篇序言。稿子写完后,他还不放心自己思路的条理性与评价的准确性,又拿着手稿约著名画家、诗人黄永玉先生一字一句斟酌,反反复复地敲定稿。
不久,这篇序言以《美人画》为标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这是在中央一级报刊公开向国内外为徐启雄的“美人画”正了名,对徐启雄多年来为之追求,为之奋斗,为之付出心血和昂贵代价的绘画创作,给予充分肯定。文章写道:
”徐启雄是六十年代我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时的同事,报纸需要插图,他又是学人物画的,这样就选择了他,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时就调来了。他长得很匀称,平时不爱多说话,但不是不会说话和表达自己的意见,见了也总有一种文静的感觉。
“我只能算一个对他作品的欣赏和喜爱者。我喜欢他画的人物自然、朴实和优雅,是一种美的形象。平时对画妇女的作品,通俗的称呼是‘大美人’。谁发明这称呼实在高明,既承认美,但又有点鄙薄的味道,颇有一点封建色彩,又喜欢看女人,又骂女人难养。徐启雄的画在过去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微妙的境地。
“为什么不能画美女呢?他画了二十几年美女,几乎走遍了全国,画了汉族及许多兄弟民族的美女,有农民、渔民、果农、陶工、专业户、学生、雕刻工作者和运动员,他画的妇女美而不艳、美而不俗、美而不洋,是地地道道从中华民族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新的一代妇女。我的家乡是在江南,徐启雄画中有许多水乡女农形象,我是最熟悉的。但是他画的其他妇女,也同样使人感到一种健康、标致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他并不是用一种猎奇的眼光去选择对象,他是在讴歌妇女精神的美和劳动的美。和一些颓废的、庸俗的和引人邪思的美人画毫无相同之处。我们为什么不需要这种美人画呢!他的美人画之所以动人,我想重要的原因是他和生活的联系,他从生活中去发现人的精神和体态的美。这是一种高尚的、典雅的、无邪的美……”
徐启雄读着《人民日报》上华君武先生为自己写的序言,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为中国画坛有这样一位前辈领导而骄傲,更为自己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能够遇上这样一位引路人而庆幸。
华君武先生对徐启雄艺术创作上的肯定、支持、鼓舞,更坚定了徐启雄按照自己的艺术风格与特色继续攀登的决心和信心。1986年,徐启雄画的《秋阳灿灿》于1988年荣获首届全国工笔画大展金奖;1991年徐启雄画的《春风习习》又获第二届全国工笔画大展金奖。从此他在画坛上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的国画家,并被誉为“现代美人画的奠基人”。
徐启雄对笔者说:“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画坛伯乐华君武先生的无私帮助和培养,愿他的在天之灵安息。”
2005年,华君武(左)和徐启雄合影。
华君武漫画作品
相关链接>>>
华君武生平
及著述简介
华君武,祖籍江苏无锡,别名华潮,1915年4月24日生于浙江杭州。早年就读于杭州浙江省立第一中学、上海大同大学高中部。并开始发表漫画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事抗敌宣传,后到延安。1946年1月任《东北日报》文字记者,1949年12月调北京工作,历任《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文艺部主任。1953年后兼管中国美协工作。1979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华君武长期从事漫画创作,一生画过无数漫画。早年华君武长于政治时事漫画,富有战斗性。后期以讽刺画为主,辛辣地讽刺了社会上种种丑陋、落后现象。他在各大报刊上发表了700多幅漫画,出版有《华君武漫画选》《华君武漫画》和《我怎样想和怎样画漫画》等20余种漫画集和儿童文学、讽刺诗插图集。2001年,华君武荣获中国美术最高奖“中国美术金彩奖·终身成就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