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学术之路,从温州起步

2020年12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0-06-10 00:00:00

沈绍真


董楚平先生的新著《论语钩沉》,最近确定将由中华书局出版。

76岁的董先生住在杭州市朝晖路中山花园,在他家窗户下面,就是那条流淌了1400多年的京杭大运河——每天,伴着这条中国经济文化大动脉,董楚平先生作着他对中国文化、历史的思考,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历史文化论文。今年4月底,笔者走进董楚平先生的寓所时,他的桌案上堆着刚完稿的《论语钩沉》书稿。那时,他正在做最后的校对修改,因为所有的工作都是手写,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董先生不是温州人,但他生命中一段最重要的时光却是在龙湾永强(现永中镇)度过的。在这里,探求学术,经历磨难,娶妻生子……这里储存着他难以抹去的人生记忆。因此,无论是他本人、他的夫人还是他们的子女,都对温州有着特殊情感。

在温州求学的那些时光

1934年5月,董楚平先生出生于玉环县坎门镇。

坎门是共产党十分活跃的地方,坎门小学校长张人勋及教导主任、班主任等都是地下党员。受老师影响,十几岁时董楚平就接触马列书籍,1948年在温州中学读书时,看油印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及艾思奇、胡绳的《大众哲学》等政治书籍。今天已成为大学者的董楚平说,青少年时因好读闲书,学习成绩并不好,1948年,他是以第8名的成绩考入温州中学的,但一年后却有多门功课不及格。相反那时他对政治很感兴趣,对马克思、毛泽东最为钦佩,此外还崇拜屈原。

中学毕业后,董楚平被保送到温州师范学校,担任温师学生会宣传部长、校团总支代书记,当选平阳县人民代表(当时温师在平阳郑楼)。

然而也这是在这时,他的思想发生急剧变化,原因是当时左的思潮掀起,学校里变味的“政治学习”、“思想改造”无休无止,学校在同学中发动揭露家庭罪恶、搞批斗,假大空说违心话等等……他觉得这些与早年读过的马列主义背道而驰,而最令他极端痛苦的是,这一切又都是他组织领导的,出于良知,在内心的挣扎中他选择了逃避,未经批准,辞去一切学生会职务,擅自回家……

从第三学期起,他不再问政治,埋头读书,整天呆在温师的溯初亭,或泡在学校图书馆里,专门做学问。他很感念图书馆的黄庆洲老师,老师给了他可直入书库的特权,甚至周日也对他开放。图书馆的丰富藏书使他如获至宝,就这样在知识海洋里畅游……直至晚年,他仍感念当时的这种幸福。为此写过一首诗:“溯初亭上雨如丝,润物无声草木知。柳比西湖无逊色,校同精舍有良师。”

1955年1月,董楚平温师毕业后,分配至温州二中当见习教师,第二年调到温州二初(今温州实验中学)当教师。1956年,他22岁时,在国内权威的史学杂志《历史研究》(1956年第8期)上发表了人生中第一篇论文——《从生产关系的基础看奴隶与农奴最根本的区别》。

22岁就发表论文,使董楚平戴上了青年史学家的光环,但没多久,他发表的三篇讽刺官僚主义的小品文,成了反党铁证,从此被打为“右派”,保留公职,降薪二级。

蒙难岁月犹有温情

24岁起,“右派”董楚平在工厂、农村劳动改造,摘帽后又到永强中学任教,“文革”时则新账旧账一起算,关牛棚、养猪,妻子被廹流产,一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十几年是他人生最为艰难的岁月。

今天回忆这段日子,董楚平在倍感痛苦之余,也带着感恩与留恋,感恩与留恋是因为两点原因:一是他可以潜心读书;二是基层干部群众对他很好。

他记得很清楚,1958年7月1号,校党支部组织干事送他到东门的温州玻璃厂,他被分在包装车间。他说这是他一生中读书最多的时期,在玻璃厂每天劳动8小时,此外全是自己的时间,全都用来读书了。他所在包装车间多为女工,女工怕做夜班,他就与她们换班,白天就又可看书了。半年后,他被送到瓯海农村劳动,当时,他90斤的体重,经锻炼后能挑120斤。劳动之外他照样是读书,因在农村郊区,受资料所限,他转向文学研究了。

一年后,董楚平摘帽,又经一年考验,1961年被分配到永强中学。永强中学党支部书记周福林是位打游击出身、为人直爽的工农干部,书记让董楚平管图书馆,董楚平说,我这真是老鼠掉进米缸里了,高兴得不得了!1962年元旦他结婚,按当地风俗,应由有儿有女、父母双全的“利市人”为新人订婚被,于是书记的妻子就担当这一角色。还有的同事则将煤油灯的灯油染成红色,学校还特地为他们举办了喜庆酒宴……“文革”破四旧时,红卫兵头头范新华是他学生,董楚平就将倾注了多年心血的《楚辞译注》、《庄子译注》手稿及一些信件交给这个学生,后来学生把手稿信件全都完璧归赵,使他感念至今!

董楚平说,不论是工厂、农村还是在学校,基层的工人农民、干部群众对我们这些读书人都很尊重很关照。

正因如此,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也没有放弃过学术研究。“文革”后发表的10多篇关于农民战争的论文,大多是在永强中学关牛棚时写作或思考构思成熟的结果。“文革”时,学校停课闹革命,他说,我是“右派”,停课有份,革命无份,于是就用来读书学习。古诗词就是这时才开始学的,平平仄仄、佩文诗韵这些东西是需要时间的。作为“右派”在农村劳动时,他还写过一篇有关闻一多诗歌的论文,并寄给当时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何其芳先生,他知道发表文章要过政审关,就老老老实实附信说明自己是“摘帽右派”……信稿一年多时间毫无音讯,不过1961年4月,他分配永强中学报到没几天,国内最权威的文学评论杂志《文学评论》编辑部的来信就接踵而至了,告诉他准备录用。董楚平说,现在看来这篇东西实在没什么学术功力,想来是何其芳先生同情他这个青年“右派”吧。

该是历史学家惯于纵观历史之故吧,董楚平回顾过往岁月时,有着少见的乐观豁达。

上世纪60年代,农村人民公社搞革命传统教育要宣讲革命小说《红岩》,校党支部书记周福林推荐了董楚平,于是他这个“摘帽右派”就从灵昆到天河,讲遍整个永强区,对象全都是公社、大队以上干部。

董楚平说,我运道好,打成“右派”后,前后4个单位的领导、群众对我都很好,他们批斗我实在也只是“走走过场”,不批不行啊。我是因祸得福,当了“右派”,才有那么多时间读书。当然,当时精神上也是极端痛苦的。不过,只要不被整死,人一生还是要有点波澜才好,酸甜苦辣都尝过,否则人生也太寡淡乏味了。

从1961年20岁到永强中学,到1980年47岁时调到省社科院,董楚平在永强整整呆了20年,这是他年富力强、人生最为精华的一段,在这里他结婚、生子,读书,思考,历经磨难,也感受温暖。

自称“无‘家’可归”

走过了艰难的人生岁月,董楚平先生终于与我们国家一起迎来了人生和学术研究的春天。

1979年,发表在光明日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吹响拨乱反正的号角,在这一新形势下,史学界学术讨论空气也异常活跃。1979年春,董楚平给光明日报写了一篇一万二千字的论文《关于农民战争问题的几点新认识》,旨在对这个领域长期以来受阶级斗争至高无上影响形成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光明日报《史学副刊》责任编辑对他的观点很感兴趣,也看到了他的学术功力,便写信约请这位蛰居于浙南的农村历史教师就“历史发展动力问题”谈谈看法。

10月23日,光明日报《史学副刊》发表了一篇整版的论文:《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并加“编者按”,希望大家参加讨论,以推动历史发展的科学研究。

于是,一场长达半年之久关于农民战争历史作用问题的学术讨论开始了。这场讨论的第一篇论文便是看似文弱的董楚平先生写的。这是他多年潜心研究厚积薄发的力作,也是在思想领域拨乱反正新形势下,历史研究战线发出的第一声呐喊。1980年,《历史研究》第一期又发表了他的《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这篇论文在全国引起了更大的论战风潮,毁誉如暴,铺天盖地……

伴随着史学领域全国性学术论战的深入,董楚平进入国内一流史学家和学术研究机构的视野。1980年12月,他被调到了省社科院,成为省社科院研究员。从此,董楚平先生找到了一个学者的归宿。

在这里,他每周只要周二周五两天到单位一趟,其他时间都可以潜心研究。自此,他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学术成果迭出,1993年获国务院突出贡献特殊津贴。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史学、文学、神话、考古、古文字等,十分广泛。他学术研究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多学科综合交叉,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边区根据地”。他曾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有人称我为“历史学家”,似乎不很确切,我自己也不知道是属于哪一家,我大概无“家”可归吧!

董楚平先生2002年因患扩张性心肌病,曾中止研究4年之久,2006年做心脏手术,装了起搏器后又继续工作。

几年前,董楚平先生搬进了现在的寓所。他说自己能吃能睡,食量颇大,也喝点小酒,身体尚可。退休不退休对他来说都一样,当然现在年纪大了,精力不如以前,无论体力、脑力,都只能坚持2个小时,因此他现在的作息方式就是听其自然。精神好时就马上工作。

董楚平先生是个治学严谨的学者,但骨子里他是诗人性情,执着真理,坦荡无畏。2002年底,汇集了他“农民战争”研究主要成果的专著《农民战争与平均主义》出版,为这本书他写了一篇“自由自在一些”的《序》:《多情自古伤别离》。

这是一篇意气酣畅,优美如诗的序文。在《序》中,他追忆了一篇论文的写作经过:“初秋某日,我买了一斤三角一分钱的老酒,咕噜咕噜一口气就喝了下去,于是乘兴命笔,开了一个通宵;窗外皓月当空,似在陪我挥毫;东方发白,一篇万余字的论文出来了;兴犹未尽,口占《自嘲》一首:天涯海角一村夫,率性文章率性涂。墨醉犹嫌天地窄,酒狂岂令月轮孤?”

在《序》的最末,他说:农民战争史的大船,载着历史的重负,搁浅于无边的荒漠之中,几乎被人遗忘……但他希望常新常鲜的年青一代,能使这条大船驶向长河,驶向海洋,奔向常新常鲜的红日。而他,因年龄身体关系,只能拖着疲惫的身子,一步一回头地离它而去……这本论文集便是他与倾注了一生心血的农民战争史研究的“握别”。

董楚平先生的夫人潘美珠女士,曾为永强中学校办厂职工,两人相濡以沫走过了艰苦的人生道路,育有二子一女,长子董引春是云游四方的专业摄影家,得过联合国摄影奖;女儿董薇薇是知名地产企业副总经理;次子董闻奇是深圳一家高科技公司副总裁。两位老人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行文至此,谨祝他们幸福!

(本文照片由董楚平先生提供)



1976年,董楚平先生在温州郊区留影。

1992年,董楚平先生与夫人潘美珠。

相关链接>>>

董楚平主要著述

《楚辞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获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吴越文化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获华东地区社科读物一等奖、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吴越徐舒金文集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获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防风氏的历史与神话》,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获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吴越文化志》(主要著作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获国家图书奖。

此外,董楚平还曾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历史研究》、《文学评论》、《中国语文》、《民族研究》、《考古》、《文史》、《中华文史论丛》、《古文字研究》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涉及学科有文学、古文字学、神话学、文献学、训诂学、考古学和史学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