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富有童心的朱子常

2020年12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0-05-20 00:00:00

相关链接>>>

黄杨木雕

拍卖场上

渐入佳境

王凤祚

(1905-1993)

乐清翁垟前街人,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创始人之一。

上世纪20年代,曾师从朱子常。1953年被邀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院)从事黄杨木雕教学和研究。他创作的《苏武牧羊》,获华东地区一等奖,送莫斯科展览,并被列宁格勒博物馆收藏。他参与了杭州灵隐寺大如来佛的制作,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创作了二米髙的大型木雕《毕昇》,为中国军事博物馆创作了《井岗山会师》。

在中国美院的10年中,创作出许多优秀黄杨木雕作品,被国家级各种刊物和画册刊登,并被编入小学教科书,部分作品被国家各大博物馆珍藏。

他是现代中国黄杨木雕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之一。1996年5月其子女在中国美院举办了《王凤祚木雕艺术学派作品展》,轰动一时。

本次展出作品:黄杨木雕《苏轼》(馆藏)

叶润周

(1918-1996)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出生于乐清一木雕世家。10岁随其父叶阜如学艺,14岁起从事木雕创作。1953年率先创办了乐清黄杨木雕小组(乐清县黄杨艺雕厂前身)。上世纪60年代调入温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专业创作。

他的作品以反映现代生活题材内容为主,大胆创新,吸收西洋雕塑之长,融合于传统技艺中,形成线条与块面塑造结合的风格。曾获国家级大奖28项,其中《群仙欢舞庆人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

本次展出作品:黄杨木雕《群仙欢舞庆人间》

王笃纯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32年出生于乐清市翁垟镇南街村的黄杨木雕世家,13岁随父学艺。20世纪50年代初,进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民美学习班,1954年结业回乡,师承王凤祚先生。1958年在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

作品多次获国家级一等奖和国际博览会金奖。《捉迷藏》被列宁格勒博物馆收藏;作品 《庆丰收》现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水乡即景》、《母子情》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乡音》被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2005年度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本次捐赠作品:黄杨木雕《水乡即景》

王笃芳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47年出生于乐清,王笃纯之弟。197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1年独资创办王家黄杨木雕研究所。

他自幼习艺,出道甚早,17岁创作《奏》,入选全国工艺美展。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省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台湾阳明山世界艺术文化学院,以及南怀谨、陈香美、艾青、钟鼎文、华君武等收藏。

撰写了10多篇学术文章,编著出版了《中国民间木雕技法》、《王家黄杨木雕艺术》、《王笃芳·黄杨木雕》、《王笃芳素描集》。

本次捐赠作品:黄杨木雕《楚魂》

虞金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1949年出生于乐清,是乐清黄杨木雕厂创始人之一。

自幼随其父虞明华学艺,擅长人物雕刻。有近百件作品分别选送国内及美国、德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展览和收藏。木雕作品《神笔》由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收藏;《长眉尊者》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征选为中国工艺美术珍品收藏。多件作品被浙江省博物馆、温州博物馆等收藏。

本次捐赠作品:黄杨木雕《乐》

高公博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49年出生于乐清。1965年开始从事黄杨木雕艺术,师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周轻鼎教授。

1990年开拓了黄杨劈雕艺术,将传统风格和现代的造型手法结合在一起。多次获国家轻工部的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37件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美术》和《浙江工艺美术》杂志上,28件作品分别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现代文学馆、首都博物馆、浙江博物馆和台湾地区收藏。

本次展出作品:黄杨木雕《敦煌飞天》(捐赠)、《寒江独钓》

虞定良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1950年出生于乐清,虞金顺之弟。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他14岁起跟随父亲虞明华学艺,先后学过石雕、木雕、牙雕、根雕,特别是黄杨木雕动物,深得中国动物雕塑家周轻鼎教授的真传,很有造诣。中国著名美术家吴冠中先生、著名美术评论家邓白教授等对虞定良的动物雕刻艺术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作品《角斗》、《大地》连续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作品设计一等奖。黄杨木雕《珠穆朗玛》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

本次捐赠作品:黄杨木雕《大地》

本次参展的

温州当代艺术家

前天上午举行的捐赠与开展仪式上,工艺美术大师们齐集一堂。 陈翔 摄

三星送子(温州博物馆藏)

高启新 

黄杨木雕是驰名中外的浙江三雕(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青田石雕)之一,流行于明清时期,而进一步演绎成被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并成为喜闻乐见的观赏摆设艺术,当推温州人朱子常的开山之功。

把黄杨木雕发扬光大

朱子常(1876-1935),名正伦,字子常,清光绪二年(1876)出生于温州市城西街一个清贫的画匠家庭里,五岁丧父,因家境清寒,寄养于外祖父家。在祖父家学的影响下,对造型艺术发生了兴趣。9岁开始,先后师从舅父陈汝斌学习佛像塑造、姑丈潘雨庭学习泥塑、髹漆画、龙灯木雕和木偶头面雕刻。上世纪20年代初期,受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朱子常放弃了原有的手艺,融会贯通了泥塑、雕花等娴熟的技术,开始转向从事专业的黄杨木雕工艺,把原来只充当大宗木器配角的黄杨木雕独立出来,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一种成熟的具有很强观赏性的艺术门类。

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做雕刻材料的小型圆雕。它的材质是黄杨木,黄杨木是热带、温带较常见的常绿植物,主要生长于我国东南沿海、西南及台湾等地。黄杨木生长非常缓慢,温州本地的黄杨木植株较小,一般要生长四五十年才能长到3-5米高,直径也不足10厘米。但黄杨木的优点也非常突出,那就是木质坚韧,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彩艳丽可人,表面打磨后即呈现出一种明丽的鸡蛋黄,精雕细刻磨光后可以与象牙雕刻相媲美。特别是随着年代的久远,黄杨木的纹理颜色会由浅而深,既古朴美观,又柔和温润,别有一番情趣。目前,有人据北京故宫收藏的一件元代至正二年(1342)的黄杨木圆雕“李铁拐”实物,推测出至迟在元代,民间即开始有黄杨木雕,但从明代至清中后期存留下来的黄杨木雕作品,现在依然非常罕见。1995年台北“敝帚斋95年展”展出过10余件明末清初时期的黄杨木雕作品,这些珍品以雕工推断,可能出自南方福建、苏州雕工之手。从当前存世数量之稀有来看,黄杨木雕可能一直以来并没有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但到清末到民国,经由朱子常的推陈出新,通过把黄杨木材质的不足反变为优点,抓着材质本身的特性,扬长避短,以雕刻小型人物,供案头欣赏为主导,终于促成黄杨木雕“登堂入室”走入寻常百姓家中,并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民间艺术。

世人热衷收藏朱氏作品

朱子常是一位很有风骨的黄杨木雕大师,传统雕刻,以人物最难,要创作好一件主体圆雕作品,又可以从不同视角赏心悦目地品读,确实需要很深的功力和严谨的治艺态度。黄杨木雕不同于陶瓷、泥塑和面塑人物,除了能画善塑外,还要有长期操刀实践的雕刻技能。朱子常就是用上十余年工夫,不断对“刀功”进行琢磨,到了晚年,塑、画、刀、艺才真正步入炉火纯青的境界。清宣统二年(1910),他的作品《济癫和尚》参加南洋第一次劝业会,获得了仅次于超等奖的优等奖,1915年,他的作品《捉迷藏》在美国国际巴拿马赛会上又被评为铜奖。得此殊荣的的朱子常披红绸周游温州四门,一时间,成为家喻户晓的“红人”艺术家。

随着声誉日隆,朱子常的雕艺作品开始引起南来北往的收藏家的关注,作品走俏南洋。收藏朱子常的作品,成为当时达官显贵们的嗜好。上世纪20年代,朱子常每件黄杨木雕作品的价格已以银元垒叠与作品等高来计价,尽管如此,还是求者趋之若鹜,可见艺品之精致。据传,当时温州某县县长,梦寐以求朱子常的一件作品,但朱子常诟病其轻浮人品,县长虽几次叫人登门相求,均遭婉拒,后经人一点拨想出了一个“馊点子”,以说他抽大烟犯了律法为由,将他逮入牢内,后又让该县商会会长出面往牢中与朱子常谈条件,许诺以得一件黄杨木雕为出狱条件,于是朱子常在牢中雕了二件15厘米高的《济公》, 一件给那位县老爷,另一件送给商会会长以谢恩德,这件“小济公”世传至今。晚年的朱子常,由于有吸食大烟的不良嗜好,身体每况愈下,而对雕件作品,又极端精益求精,一年也出不了几件精品,家境日渐窘迫,最后在贫困交加中,以不足花甲之年而谢世。

喜刻婴戏弥补童年缺憾

朱子常的精神世界十分丰富,我们从其作品中能看到他的纯粹又不失纯真的艺术追求。朱子常,名正伦,所以民间常常尊称他为 “伦仙”,这既是对其作品的出神入化的赞许,也是对其仙风道骨形态的比喻。他早年师从亲属走南闯北,足迹遍布浙南广大地区的大小寺庙,创作了不少有艺术价值的泥塑佛像作品,因此他改行专营黄杨木雕,佛像便成了他驾轻就熟的强项。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成长环境,他出生在一个清贫又没有父爱的家庭里,迫于生计,幼年即开始外出谋生,生活重担过早地压在他的肩上,使他几乎没有享受到值得回忆的童年生活。等到长大成名后,对那段生活常常心怀遗憾,出于补偿心理,他只能通过大量观察婴孩的活动并付之创作。因此,在他的后半生中,虽说其他题材也有涉足,如历史人物、仕女、 劳动者等等,但是最为广泛的除了佛像,其次毫无疑问便是婴戏了。在对婴孩的刻画上,他的刀法圆转流畅,纤毫毕现,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仿佛每一件婴戏作品都揉进了他的精气神,都是倾注全部心血而为之。《虞初近志·巧工偶记》中写道:“子常曾刻婴戏图,凡百儿,儿各具一面目,无一类似者,态亦各殊,诚奇技也!”

馆藏作品令人百看不厌

目前,朱子常存世的黄杨木雕作品数量较少,以浙江博物馆和温州博物馆收收藏作品最多,合计总共约有十余件。其中婴戏作品《捉迷藏》是其代表作之一,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获奖的作品也是用此题材,两馆各收藏一件。捉迷藏,江浙一带俗称“躲猫猫”,是一种很受儿童喜爱的群体游戏。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捉迷藏》,表现的是在庭院中嬉戏的八个儿童在玩捉迷藏游戏。作品横20厘米,纵30厘米,座高5.3厘米,孩童高8.5-9厘米,最高点石桌连孩童10厘米。空地上一孩童蒙目伸臂,在屏息寻捉;前景三人,一作金鸡独立状,脖项微斜而凝视;正前稍远处的男孩,双腿弯曲,一手指划,似乎口中念念有词;右侧做马步的男孩保持警惕的姿态,好像顽皮地与其周旋。后景四人,似乎都觉得所处的位置不易被摸捉到,一个个无忧无虑,其中一人甚至还趴伏于石桌上,似睡非睡;石桌旁一位笑逐颜开;一个稍大的有些矜持,在一旁观看,一手牵着跃跃欲试、随时会造成失误的小弟弟。这8位戏婴,经朱子常的极为传神的排列组合,形成了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布局,让观赏者仿佛身临其境。如果没有作者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没有对他们心理世界捕捉的功力,创造出如此格调的作品是无法想象的。

另一件婴戏作品《捉迷藏》,现收藏在温州博物馆。也是在一庭院内,有石亭,有假山。有戏婴7人。一蒙眼的孩童居中,打开双手正在寻找藏身的其它6位。近前的一位蹲踞,面部笑容可掬,另外三人似乎正在相互言语提醒着彼此“小心,别被抓着!”,其中之一还表演着单腿独立的高难度动作,令人忍俊不禁。他身后的那的一位则身子前倾,保持一种警觉。而高高地站在亭台里的那位,神情怡然自得,一副与已无关似的模样,透出不会被找到的自信。底座是黑色的根雕,做成假山形状,这件作品令人时看时新,百看不厌。

《六子戏弥勒》也是朱子常最拿手的题材,让婴戏与佛像得到完美有机的组合。这件作品横27.5厘米,纵17厘米,人物高11厘米,座高6.5厘米。作者以大肚能容的传统民间的喜乐之佛为作品的主角,配以六位无拘无束的婴孩为衬托,把佛仙至高与世俗婴孩天真的童趣相结合,让作品充满了融融的喜庆气象。而在体量上,突出佛的大肚(大度)豁达,笑容可掬,逍遥自得,而婴孩们日常生活中好奇、顽皮、天真、善动的特点又通过不同道具加以表现,有朝佛耳吹喇叭的,有攀附佛肩凑着佛耳说悄悄话的,有手指佛肚脐问问题的,有戏将佛鞋当座椅、硕大的佛帽扣头嬉耍的,还有干脆就横卧在佛前撒娇嬉闹的。看到这一佛婴相嬉的场景,人们心中都会荡漾起喜乐安祥的涟漪。此佛像背部正中位置钤隶书“子常”长圆印。黑褐色杂木树根形座,佛像左后方座子表面钤“永嘉朱子常”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作品《三星送子》,通高26厘米,作品六个人物前后高低布局。后景四人,中间老者头戴官帽,手持灵芝如意,为禄星;右侧,怀抱无发蒙童者,为福星;左边手拄鸩杖,手持仙桃,银须垂胸的则是寿星,而前景的两婴孩,面带微笑,趋前引路。此作品现藏温州博物馆。

时间不可倒流,真正的艺术形可似,神却是永远无法复制。朱子常的婴戏题材,决非兴之所至的应景之作,件件都是他艺术生命的化身。这四件婴戏作品,为中国婴戏艺术作品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为传统艺术的百花园增添了别样的风景。

黄杨木雕的代表人物之一——

富有童心的朱子常

捉迷藏(温州博物馆藏)

图片由市博物馆提供

潘虹

本周一下午,中国嘉德2010年春季拍卖会之“天工神作——现当代工艺美术精品”拍卖专场在北京国际饭店落槌,6位乐清木雕艺术家的8件木雕作品(其中5件为黄杨木雕)除了一件流拍,均顺利拍出。其中高公博的黄杨木雕《昭君出塞》拍出了80640元的高价。王笃芳的黄杨木雕《东坡吟》、王笃纯的黄杨木雕《收获》、郑胜宁的黄杨木雕《鲁迅》、郑宝成的木雕《原野》、《土》和《火》都以二至三万多元的价格成交。

据了解,我市当代木雕艺术家的黄杨木雕作品(包括木雕)首次登上大型拍卖会,是在两年前的嘉德2008春季拍卖会现当代雕刻艺术拍卖专场上,这也是嘉德第一次举行这样的专场。当时,我市参拍的4件木雕作品:高公博创作的《屈子行吟》、王笃芳创作的《庄子》、牟湘波创作的《人在旅途》和郑宝成创作的《屈原》四件精品均以高价拍卖成功,其中郑宝成的作品获得了67200元的高价。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拍卖行之一,成立于1993年的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部设于北京,每年定期举办春季、秋季大型拍卖会。该公司新工艺品部经理陈林林介绍说,木雕艺术历史久远,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市场对此也存在较大的消费需求,但是由于木雕作品没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许多人无从购买。两年前,他们经过大量前期调研,决定推出现当代雕刻艺术专场,囊括玉雕、石雕、牙雕等各种形式的雕刻艺术,木雕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根据作品所包含的学术价值、时代性和原创精神等标准,他们在温州地区挑选了4位艺术家的4件作品,都成功地拍了出去。2009年,在他们的名单上,温州的木雕艺术家又多了两位:王笃纯和郑胜宁(乐清籍,现住杭州)。

王笃芳告诉记者,嘉德的春秋两次拍卖会在国内影响较大,黄杨木雕能登上这个拍卖平台很不容易,因为不是什么人什么作品都能进入拍卖场的,拍卖行有自己设立的一个较高的门槛。 通过拍卖这种途径,有助于艺术家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和认可,从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2008年,他的作品拍出了5.1万多元的价格,今年和去年都拍了3.1万多元,都超出了自己的预期。

说到预期,现在常熟经营着一家企业的郑宝成却表示:即使是两年前他的《屈原》在温州的4件作品中拍得了最高价6万多元,也仍然远远低于自己的心理价位,如果是私下交易,他绝对不会以这样的低价贱卖。他说,虽然如此,他还是决定继续与嘉德合作,一是因为嘉德是拍卖行业内的一个名气很响亮的牌子;二是因为拍卖是艺术品进入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艺术家只有通过这个窗口,才能让社会更好地认识自己,承认自己。

“和紫砂壶、陶瓷等艺术品的市场相比,黄杨木雕的社会认知度还不高,市场份额也还不够,所以现在确实还存在着作品的市场价格与自身价值落差较大的状况”,嘉德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市场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我们看好木雕的市场前景。”

《昭君出塞》在八件作品中拍出最高价。

六子戏弥勒(浙江省博物馆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